����
首页
馆游导航
历史沿革
机构设置
历任馆长
现任馆领导
馆游指南
馆藏通典
全部馆藏模糊查询
图书目录
报刊目录
手稿目录
信函目录
书画目录
实物目录
照片目录
特藏目录
视频档案资料
音频档案资料
展陈广角
陈列大观
书房揽胜
理论研究
研究方阵
学术专著
文物撷英
经典作家专刊
青年批评家专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丛刊简介
投稿须知
过刊文章
当期要目
年度优秀论文
文学杏坛
公益讲座
文学赏析
文学沙龙
茅盾故居纪念馆
简介
文博协会
文学博物馆专委会简介
历史沿革
会员风貌
会员资讯
友情链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过刊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过刊文章
丛刊简介
投稿须知
过刊文章
当期要目
年度优秀论文
陈蓉玥 | 作为文体实验的沈从文戏剧创作
宋剑华 | “雅”是“俗”非的历史悲剧——对新文学阵营与“鸳鸯蝴蝶派”论战的理性反思
石小寒 | 鲁迅“改造国民性”研究范式的转换及学术史意义
鲁太光 | 思想·生活·艺术·热情——丁玲文论的四个关键词
何吉贤 | 人,在小说中成长——“小说家”丁玲及其文学探索之路
何吉贤│“流动”的主体和知识分子改造的“典型”——1940—1950年代转变之际的丁玲
贺桂梅 | 丁玲散文:自由而本色的写作
范雪 | 《陕北风光》:文学的写尽政策与政策之外
易彬 | 作家笔名与文学风景——围绕彭燕郊的讨论
季进 | 人文主义的“时间之点”——夏志清耶鲁时期的英文论文
洪治纲 | 功绩主体与自由主体的双重困境——论格非长篇小说《登春台》
李泽廷 | 科幻如何中国:作为文化战略的科幻电影——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为中心
赵刚 | 精神危机是如何克服的? ──陈映真的1980年代
郭道平 | 转变的“中国人的性情”:明恩溥后期中国书写的转向
胡国平 | 当代共同体的伦理见证及他者的出场——当代诗歌的“伦理转向”
李静 | 学院体制与数字时代知识转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再定位(2014—2024)
奚炜轩 | 考据、推演、抒情:论近年网络历史小说“老白文”三调(2018—2023)
刘诗宇 | 病虎、怪事、疯人——论李修文《猛虎下山》兼及文学中的历史、文化、现实
郑心婷 李松 | 精神史、学术史与世界文学:施寒微《中国文学史》的德国路径
孙慈姗 | 作为社会情绪的“同情”——郁达夫文学实践的情感主义路径
刘天艺 | 从《广州事情》到《俄英若交战》——1927年左翼郁达夫形象的生成、发展与消散
朱羽 | “反封建”的多重意味与“乐趣”问题——《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罢》版本对读及重释
李哲 | “文学史”的批评潜能——2023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
王晓平 | 在“历史性”与“文学性”之间的辩证阐释——论吴晓东《文本的内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
张旭东 | 自由的真与伪:鲁迅1933年杂文里的萧伯纳间奏
邢晨 | 网络文学“短篇”的新兴:信息化写作与媒介功能新变
唐诗人 | 形式、伦理与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叙事”——论颜歌《平乐县志》
邹佳良 | 途中的阶级文艺——国民革命与郭沫若的革命文学观考辨
吴舒洁 | “和人民一起思想”——陈映真的“认识论断裂”与1980年代台湾的“民众”问题
郜元宝 | 斟酌于形影光暗之间——《影的告别》主旨及用典重探
曹前 | 希腊“海伦”的中国书写——论吴宓《海伦曲》的爱欲叙事
邱雪松 | 君子豹变:论1943年叶圣陶五十初度
李今 | 一个“社会主义”文本的东移——贝拉米的《回顾》与其最早汉译李提摩太的《回头看纪略》
商金林 | 我国初中语文课本的奠基作
樊迎春 | 写实作为一种召唤——茅盾节编《红楼梦》意义重释
冯乃希 | 回忆与写实——1920年代鲁迅的《红楼梦》评述与文学创作
崔文骏 | 走向人群:废名1930—1940年代文学实践中的《论语》资源
王瑞静 | 乡土世界的多元医疗实践:细读《菊英的出嫁》
妥佳宁 | 上海租界语境与茅盾的反殖民叙事——从《子夜》中的“东方大港”谈起
邓小燕 | 西南集镇与沈从文的乡土空间——兼论乡土文学的村落共同体想象
季进 | 劝学与轸念——夏志清两篇未刊手稿考释
康凌 | 分化世界中的劳动者:脑体分工与当代中国的打工题材非虚构
陈平原 | 镜春园的笑声——怀念王瑶先生
刘文欣 | 西学想象与文体感知
刘奎 | 闻一多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构筑与诗意想象
刘晓钰 | 再造农时:农业合作化小说中的物候与自然
廖奔 刘彦君 | 现代戏剧史建构中的“西南剧展”——“西南剧展”80周年志
张屏瑾 | 构造“伦理经”的城市语法
陈晓明 | 奇点、事件与小说聚合历史的力量——试析《檀香刑》的现代发生学
张德明 | “朦胧诗”的批评及其他——章明其人其文考论
周思辉 | 何其芳奔赴延安的隐微因缘
钟媛 | “农民作家”、“农民代言人”或“写农民的作家”
贾立元 | 鸳鸯蝴蝶与科学幻想——民初科幻小说《格白勒大学旁听记》考
张蕾 | “历史小说”的创生:从吴趼人到德龄
李丽 | 儒丐《北京》与老舍《骆驼祥子》的互文性研究
付立松 | 呼兰河影:萧红小说的乡土世界与京旗文化
丁晓原 | 秦兆阳与中国当代报告文学
李旺 | “包产到户”的历史转折与陈忠实的文学过渡
曾祥金 | 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档案”路径
王钦 | “杂文的画框”——《杂文的自觉》与鲁迅的文学本体论问题
赵刚 | 乡土文学论战是什么?如何打的?——陈映真的1970年代
张楚 | 坦言——《云落图》创作谈
徐刚 | “县城叙事”:附近空间与切身的人——论张楚《云落图》
石岸书 | 试论超大规模的文学人口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性
刘永春 | 万川归海,气象斑斓——评张炜长篇小说《河湾》
段晓琳 | 《霞满天》中的王蒙密码
唐娒嘉 | 张爱玲《小团圆》未刊始末及其晚期写作危机
盖琳 | 现代游客意识的自觉与“旅游”的发现——论郑振铎1927年前后的游记散文
黄乔生 | 鲁迅与陈师曾 ——从鲁迅《朝花夕拾》缺写第十一篇说起
邢程 | “他者”的位置 ——关于1927年夏天鲁迅的一个文本群
张志忠 | 孙甘露《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发生学研究
翟永明 高小弘 | “语言做的一场梦”——刘亮程《本巴》的文本顽症与历史阐释
陈培浩 | 以能动现实主义重建爱的可能——论东西长篇小说《回响》
张晓琴 | 点亮雪域高原的文明新灯——杨志军《雪山大地》论
邓小燕 | 再造“故乡”——以乔叶《宝水》的乡建书写为中心
姜涛 | 战争情境下“历史”和“人”的双向打开——钱理群与1940年代文学研究的“新趋向”
王德威 | “立意在反抗, 指归在动作”——作为通关密码的“钱理群”
钱理群 | 我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与学人研究
赵刚 | 白色恐怖下如何知行合一?——陈映真的1960年代
李昌懋 | 视觉中心主义的当代性历史书写——论李硕历史非虚构文本《翦商》
悼念孙玉石先生
马贵 | “责任内逍遥”——《慰劳信集》与卞之琳的情感变奏
刘月悦 | 论《欢迎来到人间》中傅睿形象的三重性
张静轩 | 感官的飨宴及其超越——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新感觉风
张武军 | “狂人”的“呐喊”与“革命鲁迅”的“新生”
苏涛 | “超文本”的跨区域与跨媒介之旅:《吃耳光的人》在中国
王秀涛 | 世界青年联欢节:文化冷战与当代中国文艺发生的“世界时刻”
梁帆 | “尝味着人人的悲喜”——从《牛》的探索看延安文艺的下乡运动与情感实践
范雪 | 《陕北风光》:文学的写尽政策与政策之外
黄平 | “往前看,别回头”:《漫长的季节》与普通人的救赎
程光炜 | 当代文学研究的“选题”——当代文学四题
潘静如 | 遗民、租界与现代性
朝鲜主体文学审美中的中国革命文学接受——以蒋光慈《鸭绿江上》的儿童绘本改编为中心
齐悦 | 陈季同《黄衫客传奇》的诞生背景与意义迁变
[日]仓重拓 | 日本鲁迅研究批判序说:鹿地亘与竹内好
倪湛舸 | 旅行的故事:《盗墓笔记》、粉丝经济与虚构性问题
田耳 | 抵达自己的故事——《秘要》创作谈
曾攀 | 武侠江湖、民间世界与新形式的发生——论田耳长篇小说《秘要》
戴锦华 王雨童 胡亮宇 王 昕 | 电影世界的错位与对位:2023年奥斯卡四人谈
刘莹 | 论新世纪“泛文学”媒介实践的三种路径
李晓丽 | 晚清报刊视域下小说评点新变及理论价值
张桃洲 | 探求当代诗歌批评的“当代性”
刘一昕 | 从《过客》《起死》的戏剧形态看鲁迅的文体意识
汤晶 | 论陈白尘话剧《阿Q正传》的“改”与“不可改”
石小寒 | 近二十年“文化老舍”研究的几个关键词——老舍研究动向的一种考察
李怡 | 老舍:国家—民族意识的升华与隐曲
丁文 | 原型人物视角下《狂人日记》的三重空间
简论1920年代鲁迅与周作人的思想、文学分殊
陈国和 | 论陈晓明的学术实践
林峥 | 城中村启蒙与塑料袋美学——如何理解仁科的《通俗小说》?
路杨 | “劳动”的辩证法:路翎战时写作中的矿区经验与工业视域
钟诚 | 重新找回“政治”:当代“政治鲁迅”研究的知识背景、路径及面临的挑战
王帅乃 | “中国风”与经典故事的重新讲述——关于原创绘本艺术叙事的考察
白惠元 | 向心地理:大国时代的“故宫形象学”
洪亮 | 2011—2021年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概评
崔琦 | 郁达夫前期创作中的政治经济学叙事
倪伟 | 刻画江山,铭写自我——郁达夫1930年代游记新论
祝宇红 | 试论“蛮性的遗留”——一种基于文化人类学的曹禺戏剧解读
王风 | 作为剧作家和作为戏剧家的曹禺——《曹禺全集》前言
李静 | 被解放的文体:当代文学的“问题转向”及其形式探索——以王梆作品为例
翟业军 | 西窗雨,叩响一口钟——论汪曾祺与外国文学
洪治纲 | 论余华“少作”中的精神图式及其影响
乔叶 | 宝水如镜,照见此心
孟繁华 | 一个文学批评概念的沉浮与消失——关于“写中间人物”论的再认识
“将学术平台充分向青年学者、高校学子敞开”——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
赵鹏 | 论作为现代诗歌观念的顾随“人生诗学”
杨庆祥 | 从效率叙事到公平叙事 ——由《钢的城》兼论改革文学的新变
陈子善 | 张彭春、新月社的诞生及其他
张旭东 | 叙事摹仿的真理与方法: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杨柳 | 传播学与语言学联动的新诗研究 ——从“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受研究丛书”说起
郝敬波 | 自洽与矛盾:小说想象的逻辑问题 ——以毕飞宇小说创作为例
李朝平 | 抗战初期何其芳的文艺和文体意识之变 ——《川东文艺》上的何其芳佚文考疏
陆楠楠 王明苑 | 艾芜1930年代的上海写作
杨联芬 | “生之忏悔”:巴金与“家”
李今 | 数字时代的考据问题与机遇 ——从“现代汉译文学编年考录(期刊编)1896—1949”数据库说起
文学史视域中的《山花》现象与延川作家群
看《朝霞》
冰心手稿藏身日本九州大学 ——《春水》手稿、周作人、滨一卫及其他
从田野调查到开掘——对80年代文学史料问题的一点认识
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反讽
“只有一个何其芳” ——“何其芳现象”的一种解读方式
温江斌 | 一种“摩登主义”的“轻文学” ——《妇人画报》中的“掌篇小说”研究
孟庆澍 | 彼此在场的读与写——1907年的周氏兄弟
贾立元 | “晚清科幻小说”概念辨析
袁一丹 | 隐微修辞:北平沦陷时期文人学者的表达策略(节选)
金宏宇 | 中国现代文学校勘实践与理论建构
馆游导航
历史沿革
机构设置
历任馆长
现任馆领导
馆游指南
馆藏通典
全部馆藏模糊查询
图书目录
报刊目录
手稿目录
信函目录
书画目录
实物目录
照片目录
特藏目录
视频档案资料
音频档案资料
展陈广角
陈列大观
书房揽胜
理论研究
研究方阵
学术专著
文物撷英
经典作家专刊
青年批评家专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丛刊简介
投稿须知
过刊文章
当期要目
年度优秀论文
文学杏坛
公益讲座
文学赏析
文学沙龙
茅盾故居纪念馆
简介
文博协会
文学博物馆专委会简介
历史沿革
会员风貌
会员资讯
友情链接
其他
馆讯速递
专题报道
中国文学史上的今天
公示公告
信息公开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法律声明
|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