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过刊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过刊文章
    张德明 | “朦胧诗”的批评及其他——章明其人其文考论
    周思辉 | 何其芳奔赴延安的隐微因缘
    钟媛 | “农民作家”、“农民代言人”或“写农民的作家”
    贾立元 | 鸳鸯蝴蝶与科学幻想——民初科幻小说《格白勒大学旁听记》考
    张蕾 | “历史小说”的创生:从吴趼人到德龄
    李丽 | 儒丐《北京》与老舍《骆驼祥子》的互文性研究
    付立松 | 呼兰河影:萧红小说的乡土世界与京旗文化
    丁晓原 | 秦兆阳与中国当代报告文学
    李旺 | “包产到户”的历史转折与陈忠实的文学过渡
    曾祥金 | 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档案”路径
    王钦 | “杂文的画框”——《杂文的自觉》与鲁迅的文学本体论问题
    赵刚 | 乡土文学论战是什么?如何打的?——陈映真的1970年代
    张楚 | 坦言——《云落图》创作谈
    徐刚 | “县城叙事”:附近空间与切身的人——论张楚《云落图》
    石岸书 | 试论超大规模的文学人口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性
    刘永春 | 万川归海,气象斑斓——评张炜长篇小说《河湾》
    段晓琳 | 《霞满天》中的王蒙密码
    唐娒嘉 | 张爱玲《小团圆》未刊始末及其晚期写作危机
    盖琳 | 现代游客意识的自觉与“旅游”的发现——论郑振铎1927年前后的游记散文
    黄乔生 | 鲁迅与陈师曾 ——从鲁迅《朝花夕拾》缺写第十一篇说起
    邢程 | “他者”的位置 ——关于1927年夏天鲁迅的一个文本群
    张志忠 | 孙甘露《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发生学研究
    翟永明 高小弘 | “语言做的一场梦”——刘亮程《本巴》的文本顽症与历史阐释
    陈培浩 | 以能动现实主义重建爱的可能——论东西长篇小说《回响》
    张晓琴 | 点亮雪域高原的文明新灯——杨志军《雪山大地》论
    邓小燕 | 再造“故乡”——以乔叶《宝水》的乡建书写为中心
    姜涛 | 战争情境下“历史”和“人”的双向打开——钱理群与1940年代文学研究的“新趋向”
    王德威 | “立意在反抗, 指归在动作”——作为通关密码的“钱理群”
    钱理群 | 我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与学人研究
    赵刚 | 白色恐怖下如何知行合一?——陈映真的1960年代
    李昌懋 | 视觉中心主义的当代性历史书写——论李硕历史非虚构文本《翦商》
    悼念孙玉石先生
    马贵 | “责任内逍遥”——《慰劳信集》与卞之琳的情感变奏
    刘月悦 | 论《欢迎来到人间》中傅睿形象的三重性
    张静轩 | 感官的飨宴及其超越——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新感觉风
    张武军 | “狂人”的“呐喊”与“革命鲁迅”的“新生”
    苏涛 | “超文本”的跨区域与跨媒介之旅:《吃耳光的人》在中国
    王秀涛 | 世界青年联欢节:文化冷战与当代中国文艺发生的“世界时刻”
    梁帆 | “尝味着人人的悲喜”——从《牛》的探索看延安文艺的下乡运动与情感实践
    范雪 | 《陕北风光》:文学的写尽政策与政策之外
    黄平 | “往前看,别回头”:《漫长的季节》与普通人的救赎
    程光炜 | 当代文学研究的“选题”——当代文学四题
    潘静如 | 遗民、租界与现代性
    朝鲜主体文学审美中的中国革命文学接受——以蒋光慈《鸭绿江上》的儿童绘本改编为中心
    齐悦 | 陈季同《黄衫客传奇》的诞生背景与意义迁变
    [日]仓重拓 | 日本鲁迅研究批判序说:鹿地亘与竹内好
    倪湛舸 | 旅行的故事:《盗墓笔记》、粉丝经济与虚构性问题
    田耳 | 抵达自己的故事——《秘要》创作谈
    曾攀 | 武侠江湖、民间世界与新形式的发生——论田耳长篇小说《秘要》
    戴锦华 王雨童 胡亮宇 王 昕 | 电影世界的错位与对位:2023年奥斯卡四人谈
    刘莹 | 论新世纪“泛文学”媒介实践的三种路径
    李晓丽 | 晚清报刊视域下小说评点新变及理论价值
    张桃洲 | 探求当代诗歌批评的“当代性”
    刘一昕 | 从《过客》《起死》的戏剧形态看鲁迅的文体意识
    汤晶 | 论陈白尘话剧《阿Q正传》的“改”与“不可改”
    石小寒 | 近二十年“文化老舍”研究的几个关键词——老舍研究动向的一种考察
    李怡 | 老舍:国家—民族意识的升华与隐曲
    丁文 | 原型人物视角下《狂人日记》的三重空间
    简论1920年代鲁迅与周作人的思想、文学分殊
    陈国和 | 论陈晓明的学术实践
    林峥 | 城中村启蒙与塑料袋美学——如何理解仁科的《通俗小说》?
    路杨 | “劳动”的辩证法:路翎战时写作中的矿区经验与工业视域
    钟诚 | 重新找回“政治”:当代“政治鲁迅”研究的知识背景、路径及面临的挑战
    王帅乃 | “中国风”与经典故事的重新讲述——关于原创绘本艺术叙事的考察
    白惠元 | 向心地理:大国时代的“故宫形象学”
    洪亮 | 2011—2021年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概评
    崔琦 | 郁达夫前期创作中的政治经济学叙事
    倪伟 | 刻画江山,铭写自我——郁达夫1930年代游记新论
    祝宇红 | 试论“蛮性的遗留”——一种基于文化人类学的曹禺戏剧解读
    王风 | 作为剧作家和作为戏剧家的曹禺——《曹禺全集》前言
    李静 | 被解放的文体:当代文学的“问题转向”及其形式探索——以王梆作品为例
    翟业军 | 西窗雨,叩响一口钟——论汪曾祺与外国文学
    洪治纲 | 论余华“少作”中的精神图式及其影响
    乔叶 | 宝水如镜,照见此心
    孟繁华 | 一个文学批评概念的沉浮与消失——关于“写中间人物”论的再认识
    “将学术平台充分向青年学者、高校学子敞开”——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
    赵鹏 | 论作为现代诗歌观念的顾随“人生诗学”
    杨庆祥 | 从效率叙事到公平叙事 ——由《钢的城》兼论改革文学的新变
    陈子善 | 张彭春、新月社的诞生及其他
    张旭东 | 叙事摹仿的真理与方法: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杨柳 | 传播学与语言学联动的新诗研究 ——从“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受研究丛书”说起
    郝敬波 | 自洽与矛盾:小说想象的逻辑问题 ——以毕飞宇小说创作为例
    李朝平 | 抗战初期何其芳的文艺和文体意识之变 ——《川东文艺》上的何其芳佚文考疏
    陆楠楠 王明苑 | 艾芜1930年代的上海写作
    杨联芬 | “生之忏悔”:巴金与“家”
    李今 | 数字时代的考据问题与机遇 ——从“现代汉译文学编年考录(期刊编)1896—1949”数据库说起
    文学史视域中的《山花》现象与延川作家群
    看《朝霞》
    冰心手稿藏身日本九州大学 ——《春水》手稿、周作人、滨一卫及其他
    从田野调查到开掘——对80年代文学史料问题的一点认识
    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反讽
    “只有一个何其芳” ——“何其芳现象”的一种解读方式
    温江斌 | 一种“摩登主义”的“轻文学” ——《妇人画报》中的“掌篇小说”研究
    孟庆澍 | 彼此在场的读与写——1907年的周氏兄弟
    贾立元 | “晚清科幻小说”概念辨析
    袁一丹 | 隐微修辞:北平沦陷时期文人学者的表达策略(节选)
    金宏宇 | 中国现代文学校勘实践与理论建构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