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青年批评家专刊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青年批评家专刊
    唐弢奖专辑 | 白惠元:向心地理 大国时代的“故宫形象学” 白惠元
    唐弢奖专辑 | 徐刚:“本真性”写作与“自我”的诞生 徐刚
    唐弢奖专辑 | 曾攀 :汉语书写、海洋景观与美学精神 曾攀
    唐弢奖专辑 | 王秀涛:知识建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新华书店出版物的考察 王秀涛
    唐弢奖专辑 | 李哲:从“立人”到“吃人” ——鲁迅与新文学伦理意志的发生 李哲
    馆中谈艺三分钟 | 拥抱生命的缺陷
    馆中谈艺三分钟 | 你好 哈尔滨
    馆中谈艺三分钟 | 探访“县城宇宙”
    馆中谈艺三分钟 | 迟子建:邀约我们走向良夜
    馆中谈艺三分钟 | 只要心中有诗
    馆中谈艺三分钟 | 心中有片野性狂放的草原
    馆中谈艺三分钟 | 文学永远在
    馆中谈艺三分钟 | 认识一只特别的猫
    馆中谈艺三分钟 | 神秘的灵魂在哪里
    馆中谈艺三分钟 | 《繁花》的空间逻辑 林云柯
    馆中谈艺三分钟 | 在文学中漫游世界
    馆中谈艺三分钟 | 中国式的情感故事
    馆中谈艺三分钟 | City 摇滚 walk
    馆中谈艺三分钟 | 烽火画梦
    馆中谈艺三分钟 | 宇宙奇趣与人类世界
    客研动态 | 小说的当代性与在场的“零度现实主义” 傅逸尘
    客研动态 | 科幻是一种类型吗?——“第二世界”的基因漂变与文化新创
    文学创作者的“罪与罚”——巴金的道路与《寒夜》的位置 樊迎春
    客研动态 | 跨越鸿沟:网络时代文学经典化的挑战与机遇
    客研动态 | 国产动画宇宙: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与民族性故事世界 白惠元
    客研动态|“八十年代”为何漫漶,以何定格?——读《应物兄》及其批评
    客研动态 | 刘大先:李洱、时代情绪与理念人的当代命运 刘大先
    客研动态|程旸:田晓霞论 ——兼及路遥对爱情的态度 程旸
    客研动态 | 程旸:文学史初版本时差、作家续作及再认识 修改版 程旸
    客研动态|路杨:劳者如何“歌其事”——论解放区群众文艺的生产机制 路杨
    客研动态 | 赵坤:“记忆的阐释学”与当代文学的记忆书写问题——以毕飞宇为例 赵坤
    客研动态 | 周展安——行动的文学:以鲁迅杂文为坐标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 周展安
    客研动态 | 李静:赛博时代的“创造力”:近年诗歌创作中的“机器拟人”与“人拟机器” 李静
    客研动态 | 曾攀:小说的演算——“长篇”的方法与方向 曾攀
    客研动态 | 对“现代”的另一种想象——论早期改革文学中的“现代”意识 卢燕娟
    客研动态 | 知识普及、意义斗争与思想实验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中的科普叙述 陈舒劼
    客研动态 | “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 李章斌
    客研动态 | 上海都市文学的三次起落 程旸
    “现实主义当代化”中的“格非经验”——从《月落荒寺》说起 陈培浩
    那些在风中飘散的传奇与梦想——读李西闽长篇小说《白马》 刘晓闽
    一段幽冥起伏的心理活动 李伟长
     “文章家” 朱航满
    抒情的回声与叙事的分娩——评《山河袈裟》 贾想
    水底的手筋 弋 舟
    回到文学想象力的源头 周明全
    莫言新剧:且壮且歌,更进一碗《高粱酒》 赵依
    对话:文学是书写时代巨躯上的苍耳 鲁敏 行超
    战争文艺的新时代品质 赵启鹏
    一种定义方式 张屏瑾
    细致的“任性”——读乔叶《藏珠记》 陈若谷
    《王城如海》:切入生命咽喉的剃须刀 张丽军
    声音里的爱怜——为汪玥含《沉默的爱》写的序 李蔚超
    孤独者的互相指认——评文珍新作《柒》 华天韵
    厚土之上 张晓琴
    云在青天——评梁鸿《神圣家族》 樊迎春
    现场的同步批评也是一种历史建构 王晓瑜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理解:“世界文学”的另一维度 马兵
    仿佛若有光——评张悦然新作《天鹅旅馆》 林秀
    不可译与自觉的语言意识 李伟长
    “一个人在世界上如何成为他自己”——关于《柒》,关于文珍的小说 金赫楠
    草地上的历史书写——论姜涛近作中的诗歌伦理 康宇辰
    智者的“生态美学” 江飞
    从张悦然《茧》看80后长篇小说的历史叙事 徐 刚
    在地与越界——乡土之变与两岸的青年写作 马兵
    青年失败者:当下中国故事一种 金赫楠
    交融与展望:第二届两岸文学评论工作会议台湾学者发言摘编
    失败者视角与两岸青年写作 项静
     再次回到语文学 张定浩
    横亘在城乡之间的那个“我” 饶翔
    文学评价标准应体现“时代精神” 宋嵩
    独有此律,不谬蹊径——试论两岸文学评论的深入与拓展 王清辉
    文学批评的标尺问题 黄德海
    分裂的批评与写作的难题 刘波
    批评焦虑与问题意识 韩松刚
    作为一种写作的批评及其限度 李德南
    何谓及物的文学批评 刘永春
    批评写作的行话与师承 晏杰雄
    文学批评的实感经验与文体意识 杨辉
    界限、增量、晦涩与隔膜——关于“文学批评”的札记 张涛
    批评共同体的立场、态度和素养 颜水生
    新时期文学的风景美学 颜水生
    抒情与反讽的辩证 李德南
    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精神 韩松刚
    在全球化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张涛
    理性看待网络IP剧的繁荣 曾一果
    迈向2.0版本的网络文学与影视业——影视业背景下的网络文学境遇与趋势 夏 烈
    有价值的IP与IP改编 王敏
    《北鸢》中的传统美学精神 饶翔
    民族与历史:迈向新一种拨乱反正 艾翔
    曾经的“中国故事”——评许华新作《一个漂浮的中国佬》 叶子
    虚妄的文化想象——漫谈《百鸟朝凤》 徐刚
    重识古典,对接传统 刘波
    批评视域的转换与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问题 杨辉
    网络言情小说二三事 金赫楠
    当代文学的返本开新与中华美学精神 刘大先
    以平常开放的心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张丛皞
    对接当下中国叙事与中华美学经验的三个可能维度 刘永春
    当代文学中的当代历史与“中国故事” 张屏瑾
    自然、性情与柔软的书写 刘波
    不均衡的写作 方岩
    作为生命的“减法”——格致散文读札 张涛
    在庸常的生活中潜伏下来——读刘星显《异人录》 李 振
    作为地域文化书写者的孙惠芬 张丛皞
    近年来东北诗歌创作的格局与态势 张立群
    在战争中求证存在的意义 李德南
    当我在说忧伤时,并不是让你绝望——读曹文轩长篇小说《蜻蜓眼》 韩松刚
    小说贵州与乡村的现代性悖论——新世纪贵州小说简论 颜水生
    沈苇:“尴尬的地域性” 方岩
    情感、教育与时代的精神状况 李德南
    刘亮程的龟兹别志 张晓琴
    吊诡:历史与现实在虚无中和解——王甜短篇小说《雾天的行军》的哲学意味 傅逸尘
    当“朝霞”升起的时候——评吴亮的长篇小说《朝霞》 房 伟
    不是边疆,不是想象——西部诗歌的新语境 唐翰存
    安黎:黄土地上的现代“公牛” 王鹏程
    作为叙事学的“过渡带”与“中间物”——近年来中篇小说创作对文体建构的参与 王 迅
    张好好的布尔津 张晓琴
    在历史与现实间游走——近期中篇小说阅读札记 张涛
    在地与腾空——《十月》这两年的中篇小说 季亚娅
    写给“我们”的密信——读《朝霞》 李 振
    精神世界的深广开掘——2015年少数民族作家中篇小说创作简评 颜水生
    《出家》中的虚实两界 金理
    《朝霞》与城市之心 张屏瑾
    瞻仰和随行的历程 艾翔
    我们回不去了 丛治辰
    为何及如何“故事新编” 刘涛
    过往即异国 王敏
    共时性视野下的70后诗歌批评 熊辉
    70后,历史感何以确立?——以《北鸢》观葛亮的意义 王 迅
    “七〇后”作家与批评家:从集体潜行到深层互动 刘永春
    “80后”批评家:对自己时代责任的理解以及作为 周明全
    正当“不惑”的“70后”诗歌批评 张立群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生活 金赫楠
    青年批评家面临的时代问题 李云雷
    代际融合与范式更新——文学史视野中的70后、80后批评 刘大先
    代际命名:策略与牢笼 项静
    代际、批评的学院转向与李健吾的遗产 马 兵
    70后诗歌批评概观 张立群
    “七零后”批评家,正面临时代的严峻拷问 张丽军
    “或看翡翠兰苕上”——文学史视野中的七零后、八零后批评 王鹏程
    作为历史遗产的先锋文学:局限与可能 方岩
    最后的水墨乡土——贾平凹的《极花》 张晓琴
    隐喻,或者隐痛——关于《极花》 黄德海
    哀恸与沉沦之地:《极花》的乡村世界 徐 刚
    先锋文学的发生、影响及在今天的副作用 刘涛
    当我们庆幸先锋文学没被历史抹去 李 振
    从先锋到后先锋: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三十年 张丽军
    “异托邦”反思下的现实言说限度——评贾平凹的小说《极花》 房 伟
    移动互联媒介视野下的微信文学及其可能 马兵
    新的载体需要文学新的定位 艾翔
    文学的在地性和切己性 项静
    全媒体时代作家应更关注现实 周明全
    全媒体时代的文学价值:新的“少数人”文学 季亚娅
    全媒时代的身份识别:“中国故事”与当代文学史重述 方岩
    批评的分层与细化 王迅
    媒介即现实:为时代“赋形”的文学 杨晓帆
    到处是水,哪一滴可以喝呢? 王鹏程
    朝向未知的探索之旅 黄德海
    发刊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