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稿卷(第一辑)编辑说明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手稿,皆为受赠所得。遵循“珍贵藏品既取之于社会就要回报于社会”之宗旨,择其精华编为《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手稿卷》多辑,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本辑为第一辑。所录手稿原件,皆为作家本人、家属及其友人收藏并捐赠。按照一件手稿为一文物单位,每单位包括文物图片、文物档案、释文、作家简介四部分内容之编辑体例,收录于此。 本辑所收手稿,均按“手稿”名称拼音排序; 本辑所收手稿,“文物档案”之“产生年代”,皆以手稿完稿之时为准;手稿原件中未注明确时间者,皆以学术研究资料为据考证其出版年代并加以注释,如“20世纪50年代”;个别暂时未见确切史料因而无以为据故难于判别其产生年代者,注明“待查”。 本辑所收手稿之释文,因手稿类别不同而采用不同形式:小说、戏剧、书信、日记类或结集出版者,释文为内容简介式;诗歌、散文及书前序言等,则抄录手稿原件内容作释文。 本辑所有“内容简介”式释文,皆按原著内容缩写,并参阅《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本馆所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以及《新文学史料》等图书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以抄录手稿原件内容作释文时,对原件中的明显笔误或缺漏之处,酌情予以补、正,补、正内容放[ ]内;对原件中残缺或无法辨认之字词,以“□” 替代; 原件中的繁写文字,一律以简体代之;原件无标点者,代为添加了通用的标点符号。本辑内容中,凡关涉外国人名、书名者,如原件译音与现在通译不尽一致处,保留原译。 本辑所录手稿图版,版权属中国现代文学馆所有,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随意刊用。 手稿卷(第一辑)编辑名单
主 编 陈建功 副 主 编 吴义勤 执 行 主编 许建辉 释 文 许建辉 徐 俊 郭 瑾 档案 整理 邱俊平 编 辑 邱俊平 李 莉 郭 瑾 封晓曌 徐 俊 吴春梅 刘鲁燕 黄 莉 手稿卷(第一辑)目录
A 阿诗玛(D、J) 埃特律利花瓶(J) B 八月的乡村 巴黎茶花女遗事 白求恩大夫 板门店纪事 包法利夫人 宝船 宝马 宝石的红星(J) 保卫延安 豹子头林冲 暴风雨前 笔征日记(J) 敝帚集(J) 边疆的声音 播火记(T) 不速之客 C 蚕 草莽英雄 草原烽火(T) 茶花赋 长恨歌 朝阳花开 沉重的翅膀 船夫曲(J) 刺绣和缂丝 从延安到北京(J) D 《锻炼》大纲 打铁歌 大沟掌翻天记 大团圆 第一连 丁玲日记(J) 东方 冬雨 读陶随录(J) 对和平的贡献(J) F 废墟上的纠纷 风雪 风雪人间(J) 风雪夜归人 复活 赴朝日记(J) 腹地 G 嘎达梅林 改造日记(J) 高尔基传(J) 工作着是美丽的 公社居民点(J) 古刹(J) 关于高尔基(J) H 孩子们的心(J) 海堤上 海燕 寒食节 何为 红茹的伞店(J) 红花 红楼梦 红旗谱 红岩 淮河边上的儿女 荒野 回国之前(J) 火车头 火光在前 J 激流 记一辆纺车(J) 嘉兴杂记(J) 蹇先艾日记(J) 井台上 静静的顿河 九歌(J) 酒后 K 科尔沁草原的人们 L 《李自成》创作资料笔记D、J 老虎贴告示(J) 李双双小传 六人 鲁拜集 论意义(J) M 马凡陀的山歌 马兰 梅里美评传(J) 面子问题 莫斯科抒情及其他(J) 母亲(J) N 娜娜 农村散记 诺亚•诺亚 P 跑龙套(J) 平原烈火 平原游击队(J) Q 《清明前后》大纲 启明星(J) 秦淮初泛诗 青春之歌 清江壮歌 R 《日边清梦断》序(J) 日本杂记(J) 日边随笔 S 三家巷(J) 三门峡短歌 三千里江山 三言两语(J) 骚动之秋(J) 山里红 山色及其他(J) 山水 上甘岭 上海的早晨 上天都 少年天子 神窝 生命的春天(J) 生日 诗言志(J) 诗与散文(J) 十里盐湾(J) 受聘到泰山(J) 数行集(J) 四世同堂 岁寒图 琐忆(J) T 叹息三章(J) 唐小西在“下一次开船港” 套不住的手 天安门上的红灯 天国春秋 天山牧歌(J) 童谣研究稿本(J) 土地(一)(J) 土地(二) 土改复查日记 土改日记(J) W 万家灯火 万象更新(J) 王统照赠巴金诗笺(J) 为了幸福的明天(J) 伟大生活的榜样(J) 未了的旅程 魏金枝小说集(J) 我的第一个上级 我的短诗选(J) 我们的力量何在(J) 我是什么(J) 无题草(J) 吴苑(J) 雾 X 《小学识字教本》序 下放的一夜 小兵张嘎 小城春秋 小城风波 小英雄雨来 辛亥革命在湖南(J) 新儿女英雄传 新女性歌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悬崖 选诗杂记 靴匠 雪峰寓言 巡官 Y 《燕山夜话》序(J) 阳翰笙日记(J) 洋铁桶的故事 野火春风斗古城 夜歌 伊坦•弗洛美 英雄格列索斯在微笑(J) 邮票 游仙诗(J) 雨中登泰山(J) 玉门诗抄 远山朦胧 Z 在晨花灿烂的山崖上(J) 在软席卧车里 在严寒的日子里 在祖国需要的岗位上(Z) 赞焦裕禄同志 臧克家诗选(J) 赠友人 战争与人民 这是成熟的季节(J) 正红旗下 知堂回想录(J) 朱德(J) 装饰集(J) 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J) 子夜 紫罗兰姑娘 宗璞习作三篇(J) 附录(一) 凤子的名人题签本 附录(二) 丁玲的名人题签本 附录(三) 巴金的保卫世界和平签名本
手稿卷(第一辑)编后记
许建辉 中国现代文学馆现藏手稿2万多件,皆为受赠所得。其中茅盾、巴金、老舍等文学大师们解放前的部分手稿保存完整;解放后十七年中面世的《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等名作手稿基本健在;新时期里作家们“换笔”之后作品量激增而手稿量锐减,进入馆藏者大多出自各种文学奖项得主之手。 如果把这些手稿只作独立的“手稿”论,则它们“个性”极强,每一件都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件的“这一个”——从内容看,馆藏手稿中既有文学作品,也有实用文件。文学作品手稿又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实用文件则包括书信、日记、收据、便笺……其中大者洋洋洒洒数十万、数百万言,如《家》如《子夜》如《四世同堂》;小者却只有几个字一句话,如许地山的早期日记:“风和日丽,我们九时行婚礼。” 从载体看,馆藏手稿绝大多数为纸质,偶有缣帛。纸为宣纸、白报纸、三年困难时期特有的麻面草纸……最大者四尺不裁,最小者不足一掌;书写工具一般为毛笔和钢笔,铅笔和圆珠笔也有,但不多见。稿本有初草稿、誊清稿、修订稿,也有记录稿与抄写稿;字体有“行”有“草”有“楷”有“隶”,也有不入“书法”之门而独具一格的自由体式;其中字大者如枣如栗,字小者则如豆如蚁。 然而,当这些异彩纷呈的手稿们进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由散在状态组合成一个承载着文学历史的资料体系时,孤立的“这一个”们便实现了从一般文本向“文献档案”的转变,在它们独一无二的“个性”之中,便从此包蕴起了基本如下的“共性”: 一是整体性。手稿,是作家们亲手用笔一勾一划在纸上写出来的文件。一旦离开了传统的纸质载体,抑或舍弃了作家的“亲笔”性,“手稿”则不复存在。这种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应该说是手稿文献与其他纸质档案的最主要区别。 二是原始性。手稿的纸张、字迹、签署、印鉴等都带有特定的历史标志,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真实感。正所谓“白纸黑字,铁证如山”。这种特点,不仅便于保存,而且不易涂改,比起其他形式的文件来,更能保证“原汁原味”真实可信,因而更具有原始文件的无可置疑的法律效力 。 三是文物性。馆藏手稿对作品文件形成的记录是全过程全方位的——起草、增删、添补、润色……一丝不苟,一滴不漏。这个过程也就是作家的心路流程,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量绝非印刷品所能替代。正因为如此,手稿文献的文物性和历史直观性要远胜于其他形式的纸质文件,因而在还原历史的功能上具有其他任何形式的文件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四是鉴赏性。由于我国文字的起源于“象形”,也由于我国传统的“书”与“写”所使用的是同一种工具同一种载体,所以我国传统文化一向把“字”“画”相提并论。当二者被一起置于艺术门类之中时,手稿的观赏性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而作家们大都国学功力丰厚,深得翰墨个中三味;特别是文坛大师们的手稿,称之为“艺术珍品”当不为过。 五是孤本性。无论怎样的手稿,世上肯定只有一份。即使由生成者本人照猫画虎重抄一遍,却也已是旧貌换朱颜并非当初的那“一个”了。这种难以再生性,使手稿成为与生俱来的“有独无偶”者而弥足珍贵。 六是历史阶段性。手稿的命运与科技的发展程度紧密相连:造纸术的发明是它应运而生的前提条件,而电脑科技在写作领域中的广泛使用却给了它致命的一击。手稿记录的是历史,其自身也将最终走进历史。不想否认,由于对手稿文献至今缺乏成系统的深层次研究,以故对它的了解只能局限于上述几点儿完全来源于工作实践的感知。纵然如此,仅是呈现于手稿表层的直观性信息,也足以让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其他姑且不谈,单看茅盾先生写在《子夜》稿本上的峭拔而俊秀的蝇头小字,那数万千者如一自始至终横平竖直勾划了了的阵势,就仿佛看见执笔者的心血在怎样一滴一滴地沥出来;就知道真正的文学极品,必定是从作家骨肉中煎熬出来的人生精华!深思熟虑而后成竹在胸,下笔珍重一丝不苟,对人负责对己负责对文学负责对社会负责,这样的品格这样的作风,或许正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诀窍”之一吧? 几年前,国家档案局组织全国性的档案文献遗产申报,文学馆以《四世同堂》手稿应征。刚接受“申遗”材料的执笔任务时,曾经怎样的惑然茫然怎样的手足无措!本来凝神一想就历历在目的手稿原件突然间陌生了,就此方悟对其知之甚少方感急需一部可资借鉴的能融文学与文物为一体的“手稿学概论”!幸亏有关老舍先生其人其作的研究论著甚众,一番临时烧香抱佛脚的“恶补”之后受益多多,明白只有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才能更充分地展现档案文献价值的独特与鲜有。2002年秋冬之交,《四世同堂》稿本第一个以文学作品“手稿”之身,入选第一批《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欣喜之时,遗憾却也相随而至,因为在文学馆的库房中,如《四世同堂》一样珍贵的藏品,尚有几多“养在深闺人未识”啊! 惟其如此,能亲接亲见这些浸染着心血与汗水的手稿并将其编纂成书,的确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骄傲与光荣。古人所谓的“见字如面”,在编辑工作中获得了深切的感受。置身于漫长岁月严酷洗礼后的文献档案之中,昔日里那些高悬天边可望不可即的文学星宿们,却原来可以这般的真实这般的切近!珍贵的历史遗存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作家们的成就和取得成就的步履,而且记录下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风俗习惯乃至生产力水平等等信息。触摸着文献,就像古老传说中拿到了宝贝的阿里巴巴一样,一次又一次沉浸于“芝麻开门”的巨大快乐之中。把这快乐与社会共享,让一份快乐裂变出成千上万份快乐,进而在快乐中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快乐中培养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样的目标,正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追求。 然而,愿望与现实总有距离,理想总在远方召唤。尽管有“努力做了”可聊以自慰,但编选过程中的疏忽和纰漏仍是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各位朋友理解并谅解,同时更盼不吝赐教,以使此辑之后陆续出版的各辑,欣慰能越来越多,遗憾能越来越少。
2007年12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