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杏坛

文学沙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杏坛 > 文学沙龙
平行论坛 | 让更多优秀作家作品“被看见”
[ 作者:李晓晨 张昊月] 来源:《文艺报》2024年9月4日7版 [ ]

“抓作品 出人才 营造良好文学生态”平行论坛现场

 

9月3日上午,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进入平行论坛环节,10个不同主题的论坛同时进行,其中,以“抓作品 出人才 营造良好文学生态”为主题的讨论吸引了众多作家、评论家、编辑、出版人和文学工作者的关注。对作家来说,作品是立身之本,他们期待听到恳切的建议,得到有力的支持;对编辑和出版人而言,他们搭建平台,希望发现真正的文学新苗;而对于作协组织来说,做好“人的工作”,厚植文学土壤,营造良好文学生态,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更多优秀作家作品“被看见”。论坛现场,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和近40位青创会代表参加讨论。论坛由《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主持。

 

1   创新体制机制,为作家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如今,文学生态正发生着巨变,与之相对应,只有创新体制机制,才能真正搭建有利于作家成长成才的平台。李红强介绍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多年来发现、扶持青年作家的深厚传统和创新举措,从青年作家扶持计划、名刊重推计划、年度精选计划,到立体化推广、文学行读、影视版权转化,再到名编辑培养、央地项目合作、文学评论支持……他说,人民文学出版社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希望以作品和作家为核心,让作品抵达广大读者。

 

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表示,在小说《山乡巨变》的诞生地,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正努力传承周立波精神,锻造新时代文学湘军。他说,周立波留下的重要经验,其中就有加强对青年作家的辅导、培训,把刊物打造成为培养青年作家的重要阵地,同时将“传帮带”落到实处。“我们邀请省内外作家、编辑进行‘四季改稿’活动,既有线上又有线下,既有重点扶持作品又有初学者的处女作,这对大家帮助很大。”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陈文东说,山东作协一直着力厚植有利于青年创作人才成长的土壤,大胆创新完善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人才发现机制、以高研班为平台的人才培养机制、以签约作家为抓手的人才扶持机制、以研讨会为主要途径的人才推介机制、以会员服务与管理为基础的人才呵护机制。“培养造就青年文学人才队伍,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需要文学同仁共同思考、一起破题。”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薛舒谈到,建立文学人才成长通道是文学人才工作的引导性内容,并向与会者分享了上海作协“签约作家,一年一聘”“签约网络作家”“网络文学作家职称评定”等诸多行动方案。她说,应该优化人才服务配套措施,建构丰富、立体、多元的配套性青年作家服务制度,并实现长效化和常态化。

 

“抓作品出人才,是文学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好像从来没有像当下这样‘卷’过,有想法的作协、文学期刊和出版社,都是新招、奇招不断。” 《雨花》编辑部主任向迅如是说道。为此,《雨花》也在不断创新,除承办“雨花写作营”外,还重点打造“绽放”“雨催花发”两个专门推介青年作家的栏目,同时不定期策划推介青年作家的小辑,使他们受到更多关注。

 

“要立足地域特色,鼓励青年作家抒写、讴歌新时代。”福建省作协秘书长钟红英介绍,近年来福建省作协积极完善青年文学人才的发现机制、培养机制、宣传推广机制,鼓励文学新人脱颖而出。当地青年作家以“新时代福建山乡巨变”、海洋文化、朱子文化、船政文化等“闽派”文化为支撑点,倾情抒写福建故事,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2   打破传统边界,拓展文学疆土,实现共同“破圈”  

 

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为文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季亚娅从《十月》办刊传统谈起,延伸至对互联网时代的文学环境、文学“破圈”之道及多方形成合力的思考。她认为,文学要“破圈”产生更大影响,需要多方发力、深度合作,打破传统边界、拓展文学疆土。“我们需要打开更大的视野,向外看去,比如可以从跨地域联合、跨语际联系等方面探索传统文学媒介的变革和发展。”

 

“做刊物要思考定位问题,优势在哪里,局限又在哪里?”《山花》主编李寂荡介绍了刊物从地方辐射全国的经验。他说,我们的工作重心在发现新人,重要的是发现真正有创作潜力的年轻作家。从国内到海外,《山花》的视野一直在扩展,同时也在传播上下足力气和功夫,从而让刊物实现跨界“破圈”。

 

《江南》编辑傅炜如建议文学期刊编辑和出版社编辑多交流,好作者可以重点关注、合力培养,也可以与影视公司合作探讨IP转化。她说,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要形成联动机制,为文学精品赋能,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转化。

 

吉林市群众艺术馆编辑王小相讲述了她对文学“破圈”的思考,她说,新媒体的崛起为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渠道,不过也需要进一步思考,在数字化的时代浪潮中,文学期刊和出版社在出版传统期刊、书籍等纸质作品的同时,可否以数字方式发行销售,为读者提供更多阅读渠道。

 

香港青年作家程皎旸今年刚加入中国作协,这是她第一次参加青创会。她认为,在这个AI逐渐进入人类生活的大数据时代,要创新合作模式,构建文学传播的新生态。比如编辑要更加敏锐地捕捉社会热点与读者需求,策划专题、栏目,引导作家创作既有深度又具时代感的作品,让文学杂志具有“追看性”,同时多利用新媒体渠道,将最精华的内容推送给大众,让不了解文学的人,也能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看到文学、爱上文学。

 

3   营造良好生态,壮大文学新力量  

 

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学生态,需要作家、评论家、编辑、出版人共同营造。内蒙古文联副主席闫艳认为,作协应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通过持续举办面向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发现一批文学人才,壮大文学新力量,拓展作家新视野。“我们十分重视基层作家的培养,一直努力为他们构筑起‘没有门槛和围墙’的文学讲堂,打通文学普惠大众的‘毛细血管’,让优质的文学课堂和文学教育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疆文联副主席熊红久说,新疆作协始终坚持高位推动构建文学发展新格局,多管齐下营造精品创作好生态,凝聚合力培育文学人才上水平。刘亮程的《本巴》、李娟的《我的阿勒泰》等,都是这片土地上诞生的优秀作品。“我们一直将文学人才培养作为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抓,这有效地促进了作家创作的积极性,也让作协的凝聚力得到极大提升。”

 

安徽省作协副秘书长余同友坦言,要营造良好文学生态,首先得弄清哪些方面是亟须改善的。“我们经常到县里进行公益性文学讲座,会发现参加的多是中老年人,各种文学社团也在减少。”他认为,增加文学人口要从校园开始,引导更多人过一种“文学的生活”,让文学活动走向更广阔的疆域。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王正茂说,人才培养某种程度上是“天时地利人和”,作协组织、出版社、文学期刊等要多方协作提供平台机会、创造条件,让文学人才脱颖而出。“大家都知道甘肃的‘文学八骏’评选,目前已囊括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网络文学、散文等体裁,发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家,是我们抓作品、出人才,营造良好文学生态的有益探索。”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