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
培育堪当重任的文学新力量
——6年来青年文学工作综述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6年来,中国作协和各团体会员单位始终把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堪当重任的文学新力量作为重要工作,引导广大青年作家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牢记“国之大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广泛协调资源,搭平台建机制,全方位发现扶持培养文学新人;深入破解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人才破茧而出的时代课题,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力。
优化创新工作机制,
培育中国文学新力量
中国作协持续加大吸纳团结青年作家的力度。十代会后,45岁以下中国作协会员占比达到11%。2024年,新发展会员1333人,其中45岁以下382人,占比28.7%,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等新文艺群体302人,占比22.7%,均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一批活跃在戏剧、影视、出版、翻译等各领域的优秀青年文学人才被吸纳为会员,极大促进了各文学门类的均衡发展。同时,在各地的省级作协会员中,也出现了更多青年作家的名字。越来越多热爱文学、富有才华的青年才俊融入文学大家庭,走上文学之路,青年文学创作的队伍日渐壮大。
在拓展工作渠道、延伸工作手臂方面,中国作协及各地作协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团结引领新生文学力量。在以“作家回家”和“做人民的学生”等为主题的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系列活动中,不少来自各个创作领域的青年作家和新入会会员受邀参加,切实增强了对作协系统的归属感、认同感。在中国作协的带动下,各地作协积极响应,向更多的青年作家和创作者敞开“大门”,以多种形式营造团结奋进的文化氛围。河北省作协的“2024年河北作家活动日”把青年作家的发现和培养、文学后备力量的引领和提升融入其中;内蒙古以举办“金色年华——内蒙古中青年作家联展”的方式,请青年作家“回家”,鼓励大家出精品、挑大梁;陕西通过举办“网络作家朋友 欢迎回家”系列活动,鼓励大家为“文学陕军”贡献青春力量。
“做人民的学生”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开幕式现场
多样化的文学培训,有力助推了文学新力量的成长成才。从2019年的“鲁三十六”,到2024年的“鲁四十五”,6年间,鲁迅文学院共举行了10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参加培训的作家平均年龄38岁,覆盖青年作家、编剧、评论家、编辑等不同门类。同时,着眼于新时代青年作家培养新的需求,鲁院还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力度培育和扶植新兴文学力量。为加快基层青年作家培养,举办广西、江西、山东、山西、四川、湖南等地中青年作家培训班,培训作家近300人;为推动文学“破圈”传播,开设两期湖南卫视芒果TV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训班;举办无党派人士及“两新”作家培训班,帮助无党派人士及“两新”青年作家群体拓展艺术视野;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办作家研究生班,打造创新型人才等。
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结业典礼现场
在中国作协带动下,各地作协充分尊重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针对青年作家开展多种形式的系统教育培训。北京以老舍文学院为主体,建成由基层作家培训班、中青年作家高研班、骨干作家高级研修班、名师带徒计划组成的阶梯“培训链”;辽宁制定实施“师徒制”青年作家培养工程,选择知名作家、批评家作为导师,采取一对一、手把手的方式“传帮带”;在江苏实施的青年文学人才项目中,先后40名江苏青年作家入选两批“名师带徒”项目,52名青年作家入选紫金文化优青;浙江转型提质升级“新荷”计划和“新雨”计划,努力培养好传统文学青年拔尖人才和青年网络作家拔尖人才。
2020年4月,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4年间,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多种方式团结引领广大青年作家和青年文学工作者,加强对文学新人创作及队伍建设的研究、引导和规划。在思想引领上,2021年6月,青年工作委员会在京举行“四史”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动员广大青年作家、青年文学工作者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民立场,践行使命担当。在引导和扶持创作上,与《南方文坛》杂志联合举办“新时代青年写作的可能性”研讨会,与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西藏自治区作协联合举办“西藏青年作家研讨会”,与《文艺报》合作开设“新力量”专刊等,通过多种方式为青年作家成长搭建交流平台,服务青年文学发展。青年工作委员会还与中华文学基金会、北京出版集团联合发起主办了王蒙基金青年作家支持计划。该计划以“人民艺术家”王蒙捐出的个人稿费为基础,每年评选公布“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在已经评选的两届里,孙频、郑在欢、渡澜、薛超伟、大头马、三三等6位青年作家获得该荣誉。
一系列交流平台的建立和活动的举办,有效激发了青年作家成长成才的创新活力。文艺报社与广东省作协共同主办“粤港澳大湾区批评新力量”对话活动,江苏省作协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共同发起“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河南省作协与上海里程文学院合作举办“青年攀登写作营”,这些活动为文学新人的成长创造更多机会。
青年作家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24年7月,由中国作协、浙江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给来自金砖十国的72位青年诗人留下难忘记忆。大家齐聚杭州和北京,通过诗歌对话等创新形式,感受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以青春风采谱写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崭新篇章。此外,“一带一路”文学联盟、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等平台的成立,一系列中外文学论坛的举办,“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扬帆计划”的实施,都为青年作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创造了便利条件。在中国当代文学精品译介工程中,不仅包含知名作家,也包括许多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通过与出版社、版权机构等开展合作,越来越多的青年作家作品“走出去”,为中国文学赢得国际声誉。
“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开幕式现场
“破圈”联动、“跨界”融合的多元传播格局中同样活跃着青年作家的身影。于第六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始设立的“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单元,旨在为电影产业推荐最新的、具有影视改编潜力的文学作品,为文学作品提供影视化合作与孵化平台。从近两届公布的入围作品可以看到,不少都是青年作家创作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为青年作家的入围作品提供专门的洽谈空间,为青年作家和影视行业人士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依托重大文学行动和评奖,
推动青年创作攀登艺术高峰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是中国作协十代会以来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文学行动,也是中国作协引导扶持青年作家创作的重要平台。自2022年启动以来,其中青年作者选题的占比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5月,“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重点推进的31部作品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作家作品共有5部,占比16%;“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支持的4期62个项目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作家作品共有8部,占比13%,其中,第4期支持的15个项目中,有4个来自“80后”作家。此外,在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作家定点深入生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等项目中,“80后”“90后”等青年作家的比重持续提高,青年文学新秀不断涌现。
在各地作协组织实施的重要文学项目中,同样有青年作家的积极参与。近年来,上海不断深化“文艺再攀高峰工程”,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践活动,“红色足迹”“红色起点”纪实文学系列创作,组织青年作家参与主题写作,为书写新时代发出强有力的青年声音。广东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计划,组织小康建设主题创作,倡导青年作家聚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创新,一批青年作家参与集体创作的大型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全景式展现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
6年来,青年作家创作活跃、成绩突出,他们创作的许多优秀作品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喜爱,斩获各类重要奖项,也有越来越多的文学奖开始有意识地关注青年创作。
在中国作协主办的四大国家级奖项方面,出生于1978年的徐则臣在2019年以《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成为第一位斩获茅奖的“70后”作家,而在2023年评出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中,“70后”作家乔叶凭借《宝水》再次获奖。2018年,马金莲的《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这是第一位“80后”鲁奖得主。到2022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该奖项的“80后”作家已达5位,多位“90后”作家参与奖项角逐。在刚刚评选出来的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45岁以下获奖者达11人。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为鼓励文学新人,也专门设立了“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奖”。
“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颁奖典礼现场
此外,中华文学基金会组织评选的“茅盾新人奖”于2014年发起,每两年颁发一次,奖掖并扶植了一批有发展潜力和影响力、年龄不超过45周岁的文学新人。
第十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奖杯
为鼓励青年学者进行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设立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从2003年首届唐弢奖举办至今,已有71位青年学者获得该奖项。他们已经成长为文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中国现代文学馆还持续组织开展的客座研究员队伍建设,在开拓青年批评家学术视野,促进青年学者对当下文学现场的关注与研究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杂志奖在发现培养青年作家方面实绩突出。《人民文学》自2021年起恢复举办年度奖,其中的“新人奖”备受关注。《当代》为鼓励和推动青年创作,在年度奖中增设青年作家奖项。《十月》为青年作家开设青年论坛,多次在十月文学奖中设立新人奖。《钟山》从2019年起每年主办“《钟山》之星”文学奖。
近年来,由市场主体主办的文学奖影响力同样在迅速上升。如“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至今已举办6届。此外,各类文学榜单及作协系统的多种扶持性项目等,也进一步助推了青年作家成长。如中国小说学会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收获文学榜、《扬子江文学评论》年度文学排行榜等文学榜单都注意吸纳青年力量。《青年文学》杂志创立的城市文学品牌“城市文学”排行榜,在已评出的5届榜单中,青年作家作品占比达40%。浙江放大青年作家声量,每季度发布1至3名上榜“每季之星·浙江青年作家季度榜”,年底产生浙江青年文学之星年度新闻人物1名。
一系列的奖掖和推介举措,切实发挥了有效的创作引导作用,畅通了发现人才、推举人才的多方渠道,形成了支持促进青年文学创作的合力,激励广大青年作家不断向文学高峰攀登。
推介扶持文学新人,
为青年作家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中国作协所属报刊社网在发现、扶持青年作家方面,不断拓宽思路,以更大力度、更多版面推荐文学新力量。《人民文学》通过“新浪潮”“90后”等栏目,积极推介青年作家作品,仅2022年一年,就推出200多名新作者。其中,首次在《人民文学》发表作品的作者达109人,大部分为青年作家,封二“人民阅卷”栏目也有大量的青年声音。改版后的《诗刊》以“双子星座”“数字诗界”“后浪新声”等栏目发表青年诗人的作品,并通过持续组织“青春诗会”推动更多青年诗人亮相诗坛。《民族文学》常设“本刊新人”栏目,陆续推出一批优秀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并通过设立创阅中心、进校园、每年举办作家翻译家培训班和基层作家改稿会等活动,直接从基层发现“苗子”。《中国作家》在文学版上专门设立了“中国作家之星”栏目,加大对青年作家作品的推介力度。此外,《小说选刊》《长篇小说选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国校园文学》等刊物,作家出版社、中国作家网等单位也结合自身栏目板块、工作领域,推出多项扶持青年文学人才成长的举措。
不少纯文学期刊通过常设栏目和青年专号,推动青年写作者“群体亮相”。《收获》近年来将每年的第4期或第5期杂志专门留出,推出“青年作家小说专辑”。《当代》2022年起拓展和丰富其现实主义传统中的青年力量,刊载了一批“80后”“90后”作家作品;2023年增设“发现”栏目,每期集中推荐一位青年作家,以更大的力度、更多的版面聚焦新作家新题材。《十月》的“小说新干线”栏目,每期推出同一青年作家的多篇作品、作者创作谈和评论家的评介文章,不少青年作家已成长为当下文坛的活跃力量。《北京文学》开设“新人自荐”“星群”“新北京作家群”等栏目,发掘和凝聚优秀青年作家。《长江文艺》开辟“新鄂军”栏目,每期与《芳草》联合推出一位湖北新锐作家。
以高校创意写作机构为依托,越来越多的在校生成为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2023年4月,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9所高校的创意写作机构发起倡议、联合成立了“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同年5月,《青年文学》杂志推出“现在出发·小说专号”,所刊发的15篇作品皆由在校学生创作,这些青年作者大多来自中文系或文学写作相关专业,最大的是“85后”,最小的是“00后”,被视为全国各大高校学生作品首次在文学期刊上的集体亮相。此外,《特区文学》《作家》《草原》等多家文学刊物将工作重心放在推荐文学新人上,积极与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合作,开设专门栏目刊发青年作家作品,发现助推了一大批文学新锐。
图书出版是培养青年文学力量的有效路径。近年来,许多与青年创作相关的图书出版项目引起关注、成效颇丰。以书系项目、工作室品牌等为媒介,整合优秀青年作家资源、系统推介青年创作优秀成果,正成为图书出版领域扶持推介青年创作的典型方式。
“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是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多年来持续打造的重要书系,旨在推介首次正式出版作品的文学新人。该丛书自1994年启动以来,每年持续征集出版,已扶持青年作家出版第一本个人专辑近300本。山东省作协编辑出版《文学鲁军新锐文丛》(第四辑)《齐鲁青年文学名家文库》,精选山东优秀青年作家的作品进行展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从2021年开始打造“未来文学家”书系,旨在挖掘“80后”“90后”乃至“00后”中有潜力的青年作家,首批已推出3部青年作家作品,收获了良好口碑。中信出版社专门设有“青年创作者计划”,其一系列文学出版子品牌都对青年写作者创作成果有主动而重点的关注。如成立于2018年的“春潮”工作室长期致力于发掘本土原创青年写作者,目前已推出一批活跃的青年作家作品。
青春正当时,风劲好扬帆。新时代文学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人才辈出、佳作不断的生动面貌,焕发着绚烂多姿的青春气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广大青年作家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积极做伟大时代的在场者、历史进程的记录者、人民心声的表达者、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建设者,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