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为祖国的文学事业增添新力量新色彩
——“港澳文学畅谈会”在京举行
3月29日,以“光辉岁月,携手同行”为主题的“港澳文学畅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莫言,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委会委员、作家李洱,诗人欧阳江河与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委会委员、香港剧作家何冀平,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委会委员、香港作家葛亮,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委会委员、澳门作家穆欣欣以及来自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40余位作家、诗人、剧作家、文化学者以文学之名相聚,畅谈内地与港澳文学的发展。此次文学畅谈会是中国作家协会“万水千山总是情——欢迎港澳作家回家”的第二场重要活动。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吴义勤出席畅谈会。畅谈会由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主持。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主持畅谈会
莫言发言
“香港的这些作家都非常的杰出和了不起。”莫言说。“我当过香港文学双年奖的评委,比较集中地阅读了一批香港年轻作家的作品,感觉他们确实与内地的年轻作家写得很不一样,处处可以看到由小见大的一种气概,处处可以看到一种海洋性的文化、海岛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回忆起与金庸、潘耀明、西西等香港作家的文学交往,莫言表示,紧促的生活空间不会影响杰出的作家,反而更能使其迸发出创造力,“作品与作者的反差越大,作家在创作中的潜能就越大”。
李洱发言
李洱谈到,对大多数香港作家而言,看待事物是一种直接的观照,而不是一种以观念去观照。他以近期参加面向全国创意写作专业学生的文学征稿活动为例,谈到此次评出来的作家有许多是港澳作家,“他们的作品显示出词与物的那种直接关系,那种想象力、分寸感,可以在瞬间打开事物的缝隙,露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创作特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欧阳江河发言
欧阳江河表示,自己从港澳文学中感受和汲取了写作的可能性。他谈到,我们不能只从诗歌的角度去看待诗歌,应该把诗歌扩大到当代性这样一个语境和氛围里,要把诗歌拓展到文学、文化的领域,才能用诗歌触及一些问题的深度和复杂性。“香港和澳门充满了可能性,与港澳朋友的文学交往是我最重要的收获。”
何冀平发言
“香港是一个不会埋没人才的地方。”何冀平回忆起自己初到香港开始做电影时的情景。“从第一部戏《新龙门客栈》开始,我走进了香港的商业电影圈,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影视行业开拓了我的眼界,我也会写一些文学的文章,使我多了一些创作领域,可以说是香港锻炼了我的专业能力。”
葛亮发言
“一直以来,内地的文学和香港的文学实际上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葛亮说到。“香港文学不断受到中国现代文学母体的滋养,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家。以诗人马朗为例,他在诗作中寄予了他对祖国、对内地的一种深情,书写了在内地生活的一种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香港既是一个地理文学,也是一个美妙的平台,可以将不同的文化元素、不同的情感糅合其中。”
穆欣欣发言
穆欣欣畅谈了澳门文学创作者的境况。“澳门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和多元文化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过程。就澳门中文创作而言,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绝大多数作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几乎没有靠写作为生的。我们利用别人休闲的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完成一种文字与心灵的碰撞。”
潘耀明发言
潘明珠发言
罗光萍发言
姚风发言
6位作家代表发言结束后,现场进入了互动交流环节。港澳作家代表们踊跃发言,与台上嘉宾积极互动、回忆过往、共话情谊,气氛亲切温馨。香港作家代表团团长潘耀明着重谈到了香港文学中的乡土叙事和底层叙事。他说,香港的报纸副刊培养出一批工人作家,他们创作出许多以工人生活为主,以香港本土普通人生活为素材的文学作品,他们大多还没有出现在内地的评论家视野中,希望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次畅谈会在鲁院第四十五届高研班学员激情澎湃的朗诵声中接近尾声。
邱华栋在总结时表示,内地文学与港澳文学互相辉映、互相激励,相信在共鸣共情的文化滋养下,在中国作协的积极扶持下,在深入地交流探讨中,内地与港澳的作家能更加理解彼此,共同为祖国的文学事业增添新力量、新色彩。
中国作协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摄影:王纪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