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杏坛

文学沙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杏坛 > 文学沙龙
志愿讲解员开讲啦 | 做一个战士:带你参观“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
[ 作者: 陈剑萍] 来源: [ ]

作者在展厅中

 

中国现代文学馆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为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奋斗牺牲的英雄们致敬、向在民族记忆星空上铭刻英雄的作家们致敬,正在举办“坐标”特展

 

步入展厅,正面是红彤彤的背景墙,红色五角星正中是取自毛泽东主席手书的“坐标”二字。

 

 

 

巴金日记

 

亲爱的朋友,我想告诉您,珍贵的巴金手稿《赴朝日记》,是此次展览展品中的重中之重。

 

展厅的中央,一个立式的玻璃展柜的正上方,从屋顶悬挂下一个用六片白色的亚克力板精心镂空雕刻组成的巴金先生头像,当你站在头像的正前方找准位置,就可以看到巴金先生正与你对望。展柜四面静静地展示着一份巴金赴朝日记真迹,历经70载岁月的褐黄色信封上标注《巴金手稿》1952.3.15——10.15(一)、1953.8.10-1954.1.10(二),这是巴金两次作为团长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奔赴硝烟四起的朝鲜前线,进行慰问、采访,在前后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留下的珍贵战地日记。

 

 

淡黄色纸页,宽74毫米、长122毫米,上面印着蓝色横格,写有绿豆粒大小的蓝色钢笔字迹,总计89张、双面写成, 日记大约在4万字。为什么用这么细长的活页日记本呢?当我看到来参观的解放军战士,看到他们军服的上衣口袋,我顿时明白了。那时战火中物资匮乏且不易携带,为了更多地记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巴金军服的上衣口袋里总是插有两、三支钢笔,装着的日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多地写一些。

 

他采访彭德怀司令员,于1952年4月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他把吃住在前线坑道里将士们的生活以及在炮火硝烟战斗中的故事倾情记述,写成小说《团圆》,于1961年8月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努力钻进生活,成为志愿军大家庭的一分子。他用鲜活的文字、用生命写出抗美援朝可歌可泣的故事,是对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1964 年《团圆》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至今仍激励、鼓舞着中国人民。

 

我们翻开巴金日记——

“跌了一跤,相当重,不过我还有力量支持下去,站起来,就继续往前走。”

“我在床上想着阵地生活,听见土落下的声音,听见滴水溅水的声音,也想到洞子塌下的事,想起自己的家的时候也有,但更多想到战士的生活,对战士的心情好像有了更深的体会。”

“昨天很暖,今天相当冷,旧历十月十一,月色朦胧。”
在展示巴金日记的展柜旁,布置有巴金在上海故居二楼的书房,如果你坐在这张书桌前,抬眼望,恰有一轮圆月挂在天际,这是在前线夜深人静时,于朝鲜战场思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巴金眼中的一轮圆月吗?这应该是我们的将士与祖国亲人

“千里共婵娟”的情思。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做和声……”电影《英雄儿女》中的歌声《英雄赞歌》久久回荡在展厅中。“再近一点儿,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记得我小时候看这部电影,有一幕至今记忆犹新:在朝鲜前线,志愿军战士王芳一家人终于相会了,王芳的义父对她说:“你有我这个老工人的爸爸,还有一个老革命的爸爸。”王芳的亲生父亲对她说:“对呀,你可要像你哥哥王成一样,做一个工人阶级的好女儿,做一个革命的接班人。”

 

 

一把冲锋号

 

展厅中,复原的战地坑道里,几块石头旁长着绿草,作家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写作。旁边的一摞沙袋上,伫立着一把斑驳的冲锋号,齐肩的位置上有一抹亮丽的红绸。

 

 

亲爱的朋友,你可听到军号声已经响起——这是发生在朝鲜前线真实的战地故事。1950年10月,18岁的郑起跟随39军跨过鸭绿江,踏上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战场。1951年初釜谷里战役,在连队指导员、排长牺牲,连长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我方阵地上仅存7名战士,而敌方正以一个营的兵力再次发起冲锋,关键时刻,郑起临危受命指挥战斗。他沉着冷静,不顾个人安危,一跃出战壕,吹响了嘹亮的冲锋号,“滴滴答滴滴滴,滴滴答滴滴滴”,由低到高刹时响彻釜谷里,敌人以为中了我方大部队的埋伏,料想我方总攻马上开始,于是掉转头没命似的往山下跑。艰难卓绝的釜谷里战役因19岁司号员郑起的勇敢机智“一把小号退敌兵”取得了传奇性的胜利。郑起荣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当时的那把黄铜军号今天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两部相机

 

黄谷柳,著名作家、记者、战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

 

1951年,黄谷柳受到抗美援朝战火的召唤,带着他心爱的武器——相机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入朝三个月,他走遍战区,写出了朝鲜战地通讯散文集《战士的爱》,并拍下了大量战地纪实照片。1952年初,全国文联组织以巴金为首的文学艺术家“朝鲜战地访问团”,他参加并第二次进入朝鲜,在长达300多天的战地生活中,他一直跟随38军深入到部队前沿阵地,参加了三八线防御战和汰香山峰腰部的守备战,拍下了大量照片,真实记录了战场上战友们不畏强敌的英姿和巴金等艺术家深入前线的勇敢,同时记下了几本写满“芝麻小粒子”般的战地日记。38军的著名战斗英雄郭忠田勇敢作战的精神更是深深地打动了他,激起了要为郭忠田撰写长篇小说《和平哨兵》的愿望,他在战壕里就开始了构思。

 

 

真正的两次亲历战场,他用自带的两部相机,一部135、一部120,通过标准的镜头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表现残酷的战场、丰富的人物,忠实地记录了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各种情况。

 

在前线,黄谷柳既写作又拍摄,积劳成疾,前线的指战员想念他、惦记他,纷纷给他写去慰问信,展板上就展示有21封——

“黄谷柳同志:您的病怎样了?近几天会好些了吧?您的病给您带来不应有的痛苦,更使工作受到损失,同志们都在关怀、渴念着您,愿您早日痊愈。”

“您对人诚恳,工作认真的作风,使部队的同志感到格外亲切。许多文艺工作者,都愿以你为学习的榜样。”

“亲爱的作家:你来咱们连已有好久,对咱们帮助很大,给我们很多的知识、帮助,我们进步不少……”

“亲爱的黄谷柳同志……”

“亲爱的作家……”

 

展厅的结尾是明亮的,整整一面墙上选取了黄谷柳在朝鲜拍摄的70张照片,其中最打动我的是一张拍摄于1952年10月6日的黑白照片。黄谷柳到烈士的临时坟地上凭吊,在281.2高地上,一只小猫从洞穴里蹿出来晒太阳,正好一束温暖的阳光从头顶洒下,黄谷柳把它轻轻抱起,请一位士兵给他拍下的这张照片。我们中国人连一只小猫都爱,我们更爱和平。

 

 

万幸的是,黄谷柳拍摄的抗美援朝照片的全部照片底版和战地日记在60多年后由家人发现,最后由他的外孙女、《21世纪经济报道》副刊编辑、作家黄茵整理,已经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被高度评价为研究抗美援朝战争最重要的历史资料。

 

作为战士的黄谷柳,我们不妨用诗人郭小川的诗句赠与他,“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看完整个展览,我不禁想到巴金先生的话:“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问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回答他:做一个战士。另一个朋友问我:怎样对付生活?我仍旧答道,做一个战士。”


                                    2023年8月7日于北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