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文物撷英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文物撷英
丁玲诞辰120周年|王增如:关于丁玲未刊小说《杜秀兰》
[ 作者:王增如]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

王增如

 

作者简介

王增如,1950年生于北京。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82年调中国作家协会,给丁玲同志作秘书。1987年以后先后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作家出版社和《作家文摘》报社工作。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10年退休。著有《丁玲办〈中国〉》《无奈的涅槃》《剪柳春风——丁玲的故事》,编辑《左右说丁玲》等。另外与李向东合著《丁玲年谱长编》、《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和《丁玲传》等。

 

关于丁玲未刊小说《杜秀兰》

王增如

 

本文原刊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第4期。

 

 

 

二十多年前,我帮助陈明先生整理准备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丁玲遗留物品时,看到这篇《杜秀兰》手稿(手稿整理稿附文后),当时很好奇,因为丁玲的作品我基本上都看到过,她晚年的作品几乎都经我手抄写过,但我从未见到,也未听说过这篇《杜秀兰》。当时我粗略读了一遍,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就把文稿拍照下来,想有空时仔细读读。

 

去年秋天,我在整理电脑资料时,找出《杜秀兰》的手稿照片,但由于视力下降,辨认阅读比较费劲,便推荐给上海师大的冷嘉老师,她是一位我很信任又很敬佩的学者,我期望她能分析解读一下《杜秀兰》。今年春节前,冷老师发来了《杜秀兰》的文字录入稿,说实话,把六七十年前的手稿辨认,录入电脑,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但冷嘉老师又耐心又细心,做得很好。这样就有了这篇一万九千多字的《杜秀兰》文稿。

 

这次我阅读得很仔细。当读到小说中林健老师向杜秀兰介绍他们村子的那一段话,更引起我的亲切感。他说:“咱们这一带村子,西边是山,有很多名胜古迹,东边是北京城,西南方是石景山钢铁厂、发电厂,北边是飞机场。”这不就是我们家居住的四季青吗!飞机场就是现在的西苑机场啊!这些文字一下子拉近了我和这篇小说的距离。再看描写的摘青椒场面,瓜棚里的洋铁壶,杜秀兰家小院的矮篱笆墙和门搭扣等,都很真实。我又查了一下我们整理的丁玲年谱,“1955年冬天,丁玲在等候组织处理期间,深入北京西郊采访成立高级合作社的情况。写短篇小说《杜秀兰》”。这样,这篇小说的写作时间和故事发生地,就基本明确了。

 

1955年,丁玲与周恩来交谈

 

《杜秀兰》应是丁玲1955年12月至1956年1月在北京多福巷家中完成。

 

丁玲当时的处境其实很不好。1955年从8月3日至9月6日,中国作协召开十六次党组扩大会,揭发批判“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开完会,作协党组给中央写了《关于丁玲同志等进行反党小集团活动及对他们的处理意见的报告》,丁玲正在等候组织对她的处理意见。凭空扣上个“反党集团”的大帽子,她肯定有一肚子冤屈。但是她并没有消沉,她先是要求随人大代表团去山东视察,1954年选举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她是山东省选出的人大代表,因为北京的人太多,名额又有限,就和各省商量,有些人就放到各省去了。丁玲曾经回忆说,她记得茅盾、赵丹、胡可都是山东代表。但是丁玲要求去山东视察没有得到批准。当时全国农村正在轰轰烈烈开展合作化运动,7月份毛泽东做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报告,10月中央又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丁玲就提出,到北京郊区农村去体验生活,这样就去了西郊的四季青。

 

她曾经写到过这个事情。她在四季青遇见了白刃,白刃是北京市专业作家,1954年丁玲曾介绍他去文学讲习所学习。白刃在回忆录里也写到这件事,他说:“北京西郊四季青将成立高级社,丁玲同志到那里参加整社,组织上派我陪她去。”丁玲1980年给白刃的小说集写序时说:“我们一道采访,同在一对顽固的老农家里做思想工作,同在一群男女青年中劳动,一同听取区乡干部介绍情况,同模范人物谈经验;甚至在伙房里各人舀了半碗菜,端着饭碗吃饭……”。至今还留有丁玲穿着厚厚的棉大衣坐在炕头上,与白刃一起采访种瓜能手田复安和在老农家里做思想工作的照片。小说里写的种瓜师傅田祖安,应该就是以田复安为模特。

 

丁玲与白刃一起下乡采访

 

但小说的素材又不完全取材于四季青。丁玲一直提出作家要深入生活,“到群众中去”。从1953年辞去行政职务到1955年两年间,她六次去农村深入生活,三次到北京郊区,三次到河北农村。《杜秀兰》的故事发生在初夏,这与前一年6月丁玲去北京南郊鹿圈乡体验生活的时间很吻合。

 

那几天四季青高级生产合作社即将成立,丁玲似乎对这里的工作很投入,热情高涨,甚至不想离开,以致于陈明写信催她回城。原定9日他们要去沈从文家,直到12月8日丁玲还未回到多福巷,因为第二天就是新社成立大会。晚上十时半陈明给丁玲写信:“为什么明天不回来了呢?不是还要去沈从文家吗?果真不回来,得告诉严文井一声呀!这两天在乡下怎么样?我知道你会生活得适意,工作得愉快,但总还是把你看成小孩子似的不放心,因为你的确有时太天真,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在家里那两天晚上你咳得厉害,现在好了么?什么时候我可以让车子带着我到你面前呢?今天接到二分支的通知:星期六下午一点半在二十二号开党的小组会(你组和创委会两个小组合并),你回来参加吧?明天不回来,后天一早一定得回来,是不是?照相机内装的是新胶卷。明天开新社成立会,祝贺你有这末好的机会,多拍两张吧。”(据原信,未发表)根据这封信,丁玲去四季青,应该是1955年12月初,起码12月8号她还在四季青。

 

李向东、王增如:《丁玲传》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

 

李向东和王增如

 

丁玲说过,“她近不得生活,一挨近生活,便有创作的冲动”。这次来到四季青,她也是收获满满,有了“创作的冲动”,一回到多福巷,便开始写《杜秀兰》,写到兴奋处,还要念给陈明听,完全忘记了她还是“戴罪之身”。

 

12月27日至30日,中宣部召开会议传达中央266号文件,就是批发中国作协党组《关于丁玲、陈企霞等进行反党小集团活动及对他们的处理意见的报告》,进一步揭发批判丁玲、陈企霞。参加者有一千多人,陈明也参加了,但是没有通知丁玲,因而她对中央批发作协党组报告的事一无所知。陈明晚年回忆说:“我去听了这个报告的传达,我认为没有一条是真的,全是站不住脚的牵强捏造。我开完三天会晚上回来,丁玲还是在埋头写她的小说,见到我就说:‘我把我写的念给你听听。’我不忍心直接告诉她,就婉转地说:‘你是不是把这小说暂时停一下,我最近听说中央有个文件是关于你的,你应该向组织要求给你看一看。’”

 

丁玲正在写的应该就是《杜秀兰》。我们在编辑《丁玲年谱长编》时,其中有一条:1956年1月10日,丁玲修改小说《杜秀兰》第一章。这就是陈明提供的,这也说明小说的写作时间是1955年12月至1956年1月。

 

王增如、李向东编:《丁玲年谱长编》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丁玲在这篇小说里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些农民身上有落后思想(杜秀兰的父亲杜洛刚),这是推广开展合作化运动的阻碍,要对他们进行教育。丁玲和白刃在四季青时,就去一家“顽固的老农家里做思想工作”。丁玲在陕北,在晋察冀就跟农民有过密切交往,她对农民有很深的感情,喜欢他们的勤劳、善良、淳朴,但是也看到他们身上自私狭隘的东西。要搞农业合作化,就必须要教育农民,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在陈明收存的丁玲遗作中,还看到过一封丁玲未写完的书信,时间是1954年5月,收信人不详,可能只是一个读者。信里有这样一段:“最近我走过了一些农村,我现在还在乡下,我真觉得一个知识分子在农村的需要。农民有他们淳朴的地方,但这种生产方式的确使他们保守。我们经常从上面有些工作布置,学习了,整党了,普选了,什么运动的施行了……这都是对于农民的教育,但这些工作以我看来,都不够深入,不够经常。农民是非常可爱的,他们是愿意跟着工人阶级走的,他们对共产党也是极为相信的,说什么听什么。当他们觉得应该为革命贡献力量的时候,他们什么都可以拿出来,丈夫、儿子、自己的生命。但当和平时,有了地,有了房子,有了妻子儿女,他们忙于自己的生产,他们对于继续努力、为公忘私的劲头,就不像以前那样大了。我先声明,并不是所有农民都是这样,而是我现在所走的几个村子中感到的,这当然还是与我们的工作有缺点有关系,但的确有这种现象。我们不能怪他们,而应该说我们工作做得不够。我们要多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教育他们……”这些话,这些想法,实际上也体现在《杜秀兰》这篇小说中。

 

1981年7月27日在佳木斯宾馆。左起姜英杰、梅仪慈、谷峪、丁玲、郑加真、王增如、杨桂欣、陈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