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馆收藏的字画里,与老舍先生相关的有20多件,其中不乏国宝级字画。像大家耳熟能详的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傅抱石的《湘夫人》、《浓荫读画》,以及黄宾虹、陈半丁、陈少梅、汪慎生、胡佩衡、林风眠、沈尹默等书画大家的作品历历可数,这些作品均是为老舍而作,背后有着不少感人的故事。这里暂且不说,只向大家介绍几件老舍先生自己书写的作品共赏之。
赠巴金的嵌字对联
老舍先生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写字便是其一。1924年,他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走前,为白涤洲书过一幅四字中堂:“笃信好学”。还在大字下题了数行小字:“读书达理,则心平识远,富贵名利无所忮求,旦夕警策,守之终身,便是真君子,大英雄。”白涤洲是老舍当年最说得来的同学和朋友之一,可惜后来英年早逝。这幅字和上面的内容是送白涤洲的,同时也是老舍自己一生所追求的境界。古人讲诗言志,老舍赠人之诗句恰是言己之志。古人讲字如其人,老舍的字正如其人工整而不拘泥,兼收而不失其本色。
老舍善结朋,巴金乐交友,两个人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都是极有人缘的。当然,两人脾气秉性、生活环境不同,交友结朋也各具特色。老舍为人豁达爽朗,好客幽默的性格每每为朋友们带来欢乐。巴金待人热诚真挚,以心换心的性格时时为朋友送上温暖。人品正直,表里如一是他们共同的优点。巴金先后捐给文学馆几十幅字画,其中老舍书赠巴金的这副对联就很有特色。上联为:“云水巴山雨”,下联为:“文章金石声”。 全联只有十个字,正楷书写又饱含魏碑气韵,可谓字精而意深。寥寥数字,既有对朋友人品的赞誉,又有对朋友文品的褒奖。同时还包含了老舍自己的为文为人之道。更有意思的是,此联中嵌有“巴金”二字,正是受赠者之名,且无丝毫斧凿牵强之感。这副对联,不仅体现了老舍厚重的文学底蕴和文字功力,还有他对朋友的熟悉和了解。
此对联书于癸卯春(1965年),上联题“巴金兄哂正”,钤有一兔年生肖印,下联落款“老舍”二字,盖一阴文名章。此对联堪称是一件熔高雅与通俗于一炉之佳作。
像这一类的嵌字诗和对联,老舍先生从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就曾作过,到六十年代作得更加纯熟而得心应手,以此馈赠朋友,不但极为雅致,而且充满意趣,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老舍先生当年的良好心态。比如当年赠茅盾先生的对联书的是:“鸡鸣茅屋听风雨,戈盾文章起斗争”;赠作家曲波的对联为:“曲高和众,波远流长”;而赠作家于黑丁的一幅对联则写道:“乐礼添黑发,服务为白丁”。
老舍书《春游小诗》扇面
中国的折扇是很讲究的,尺幅之间集诗书画篆于一体。老舍喜欢扇子,收藏扇子是出了名的,除“扇子有风,拿在手中”的实用性外,老舍更看重的是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内涵和人文价值。
据说当年梅兰芳先生每次演《晴雯撕扇》前,都亲笔画一扇面,带上台去又当场撕掉。他的琴师许兰先生觉得可惜,就偷偷把每次撕掉的扇子捡回来,请人修补装裱,然后送熟人朋友。许先生知道老舍爱扇藏扇,于是便送给了老舍一把。梅兰芳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让老舍感动,他曾多次拿着这把扇子向朋友们讲述梅先生画扇撕扇的故事。
为老舍的藏扇题诗作画的人不少,既有著名书画家、作家,也有不少艺术家、戏剧名伶。平日里写作有暇,老舍常会邀请三五文友来家中品茶观画赏扇,大家都把这样的诚邀,当成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夏日里,老舍出去参加会议或活动,也会随心选上一把拿在手中,仿佛携老友同行前往,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 可惜在“文革浩劫”中,老舍珍藏的163把名扇被抄走,至今“黄鹤一去不复还”。
文学馆现藏有两件与老舍相关的扇子:
一件是湘妃竹扇骨的折扇,扇子正反两面分别由汪慎生、胡佩衡、陈少梅、陈半丁四人各书诗词两条,画作两条,十六张书画条幅交错组成了一件蔚为壮观、精致别样的集成珍品。胡佩衡唯一的时间落款“甲午之夏”告诉我们,4位书画大家共同创作的精品完成于1954年夏天,这件侥幸留存下来的宝贵藏品,也让我们得以见到几乎遗失殆尽的老舍藏扇之璀璨一斑。
另一件是一张已装裱成条幅的扇面,老舍先生在上面用工整的楷体隶书书写了四句七言诗:“十年未作沪江游,十里洋场一笔勾;劳动人民干净土,桃花今日识风流。”这四句诗是老舍《春游小诗·参观闵行新城》中的后四句,前四句是:“闵行平地起新城,广厦千间一夜成。雨露三年花四面,双双紫燕闹春晴。”此诗作于1962年的4月。这一年春天,老舍曾到福州、汕头、上海等南方城市参观游览。春游阔别多年的上海,正值春雨拂面,桃花盛开,看到过去的十里洋场如今已旧貌换新颜,劳动者干劲冲天,怎不诗兴泉涌,诗意盎然。在上海,他还写了《游豫园》、《赠赵家璧同志》、《雨夜在大世界听扬剧名演员顾玉君》等诗作。这次南行,老舍感慨万分,回京良久仍心绪难平,于是才有了笔力透纸、情漾扇面的佳作。
为张仃画《曹雪芹像》书长题
文学馆藏的国画作品中有两张尺幅巨大的《曹雪芹画像》,一张是国画名家刘旦宅所画的,一袭蓝布长衫的曹雪芹端坐在石上,脚边红叶散落,手握书卷凝神冥思,郭沫若以洒脱遒劲的行楷在画作右上题“曹雪芹画像”款;另一张画出自国画大家张仃的手笔:身着月白长褂的曹雪芹侧身席地而坐在布满苔藓的嶙峋巨石之上,头顶的老树横枝上,三五片未落的红叶如炽,平添了几分秋凉。画家在画面右下留出大片空白,老舍用独家楷体录下郭诚二百零八字的长诗《佩刀质酒歌》。张仃的画好,老舍录配的诗更佳,书画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从老舍的题款可以看出,此画与刘旦宅之作同完成于1963年夏天。张仃是书画大家,曾领导设计制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新中国第一批纪念邮票,还设计了动画片《哪咤闹海》。他认为一幅好的中国画有很多要素,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笔墨。而笔精墨妙,是中国画的文化慧根。这与老舍提出的:“中国画理应是会用笔,失去了笔力便是失去了中国画的特点”“从中国画的一点一线中找到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联结处,这联结处才是使人沉醉的地方”的艺术观点不谋而合。
以如此之长的《佩刀质酒歌》书于张仃的画作上,老舍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郭诚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之五世孙,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后因家世的不幸,心中苦闷,常寄情山水,纵情诗酒。著有《四松堂集》,纪晓岚在序中赞其诗可与唐宋诸大家相媲美。郭诚与曹雪芹是挚友,《四松堂集》中有五首诗写到曹雪芹,是研究曹雪芹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佩刀质酒歌》是其中的代表作,郭诚在这首长诗的小序中讲了一则小故事:一个秋雨清冷萧瑟的早晨,曹雪芹从西郊来到北京宣武门内的槐园访敦敏,或许是秋凉适眠,久扣门扉未见主人开启。刚巧郭诚路过,看到曹雪芹“酒渴如狂”,立刻解下随身的佩刀去给曹雪芹沽酒,二人对酒当歌举杯欢饮,曹雪芹乘兴作长诗谢友,郭诚则对诗作答,这便是《佩刀质酒歌》。只是无人知晓曹氏的长歌今安在?
作为一个现代文学的大师,老舍对古代文学大家曹雪芹和他的呕心之作《红楼梦》都有着一份浓浓的感情。他赞叹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出如此众多的性格迥异的人物,“一个姑娘一个样”,又称《红楼梦》是曹一生“生活的总结,这才叫创作”。老舍向青年读者推荐《红楼梦》时说:“读一本伟大的创作,便胜于读一百本文学的书。读几段《红楼梦》,便胜于读十几篇红楼考证的文字。”
1964年老舍在北京郊区体验生活,给郭沫若的信中曾有“金玉红楼终是梦,锄禾碧野遍开花”的诗句,讲村中父老传言,曹雪芹曾在附近的法海寺出家为僧。
文学馆的两幅《曹雪芹像》多年间曾一直暂存在故宫的临时库房里,后故宫负责人看到画的是作家曹雪芹,画上又有郭沫若和老舍的题词,便致电舒乙先生,愿将两画转赠文学馆。于是,两画才得以“叶落归根”入藏文学馆。
赠广州部队战士话剧团及其他
1965年9月,老舍在广州观话剧《英雄工兵》后,曾写了一首七言律诗送广州部队话剧团留念。这首诗刊登于当年9月20日的《解放军报》上。诗是这样写的:“南国芦笙塞北笳,工兵四海好为家。云峰昨开通天路,水库今开遍地花。壮丽关山迎晓日,风流人物在中华。英雄姓自君休问,集体光荣最可夸。”无巧不成书的是,文学馆也保存了一幅这首诗作的书法墨宝,是老舍家人捐赠的。细看竟然发觉此诗幅中的内容,只有第七行与前者相同,其余皆有变化,诗曰:“南国骄阳紫塞沙,工兵无处不开花。云峰笑辟通天路,水库歌螣万顷霞。汗滴千山都入画,风流四海好为家。英雄姓自君休问,集体丹心最可夸。”若把两诗细细比较,可以看出:前诗平实通俗直抒胸臆,后诗含蓄清雅委婉道来。虽读来感觉不尽相同,却都有一番真情意趣。若有人细细考证,说不定又是一段动人的写作故事。
老舍先生以写小说见长,但他留下的新旧诗词多达24万字,其中新诗12万字,旧体诗也12万字,总计数百首诗。写诗特别是写旧体诗,让老舍深悟到遣词造句的严谨和诗歌语言的简练。他喜欢自己书写自己的诗词送亲朋好友,尤其是到了晚年,这种作法更是处处可见。据研究者调查,他的最后一首旧体诗的压卷之作是1966年春天写的《赠王莹》:“小住佳园百病除,西山爽气入蓬庐。风香云暖松荫外,细读人间革命书。”除了上面提到的《赠广州部队战士话剧团》,文学馆还有一幅老舍书赠张颖同志的条幅,是1963年的春节,老舍先生写于北京的丹柿小院。这张条幅是老文学工作者张颖捐赠给文学馆的名家四条屏之一,那三张分别由郭沫若、田汉、齐燕铭所书。老舍赠张颖条幅所书内容是五律二首,一首是:“六亿五千万,风流一代人。更生凭自力,同志以相亲。酒热诗歌仙,梅红天地新。冲寒花倍好,奋发共迎春。”这首诗老舍还曾作为春联赠送人艺老演员英若诚,另一首曰:“海南秧已绿,漠北雪封沙。气象虽千态,人民是一家。工农相助酒,儿女尽如花。顾盼生颜色,红旗飘彩霞。”诗后落有“写奉张颖同志两政”字款,是客气地请老朋友既品诗,又赏字。这一时期,老舍所写所书的诗词大多展现了一种文人风骨和社会责任,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亲如一家的关系。这从馆藏的另外几幅老舍书法作品中也可得到验证。如他为中国文联全委会闭幕书写的“文人相助,风格独新”,以及“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山海风光此乐土,粮棉诗画皆丰年”都是如此。
诸多诸多不再例举了,总之,文学馆珍藏的老舍书法作品,件件都是耐人品味的文学精品和书法墨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