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执行编委、责任编辑推荐和十八位评审专家投票,七篇论文被评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度优秀论文。颁奖仪式于3月4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傅光明宣读获奖名单和获奖评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李敬泽、丁帆,副主编刘勇,执行编委解志熙,评委张志忠、范智红、陈汉萍分别为获奖者颁奖。
陈子善:《<呐喊>版本新考》(第8期)
获奖评语:论文以以鲁迅《呐喊》初版、再版和三版为研究对象,考证了这部小说集最初三个版本的印数,及其与周氏兄弟失和、“新潮社文艺丛书”和“乌合丛书”的关系,并从这一新的角度力图一窥鲁迅当时的心态,不仅填补了《呐喊》版本史研究的一个空白,有助于学界进入历史精微的细部和作家的心态史,也在版本考证中呈现了可资借镜的方法论意义,对打破初版本神话有精妙的启迪性,从而也为更完备地建构现代文学版本学提供了一个宝贵而精彩的个案。
李敬泽为陈子善颁奖
赵稀方:《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陈映真》(第6期)
获奖评语:对陈映真的研究鲜有立足于殖民时代的独立观察,本文摆脱了简单的左右之争,着眼于台湾先后经历的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操控,以及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扭曲,进而揭示了陈映真的重要思想,即对台湾殖民性的批判,并以此反观中国大陆所匮缺的反殖民主义的思想进程。论文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与问题意识,对陈映真思想遗产的开掘不仅对认识台湾社会及其历史至关重要,而且对如何评价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当代处境,也深有启发。
丁帆为赵稀方颁奖,李娜代赵稀方领奖
敬文东:《词语:百年新诗的基本问题——以欧阳江河为中心》(第10期)
获奖评语:论文在百年新诗发展的历史维度上,分析当代诗人欧阳江河的诗学追求,包括词语的构成,作为现代经验的载体的复杂特征,与中国传统诗歌话语之间的关系,以及表达的有效性与潜在问题等,这不仅是新诗的问题,也是先锋文学以来,中国文学的根本性问题,当古典诗歌的词与物的关系不能再切中现代的生活经验之时,现代诗歌该如何挑选词语来达成新的诗艺。论文视野开阔、论述透辟,进入具体文本和概念的分析则回环往复,曲尽其微。
刘勇为敬文东颁奖
韩琛:《“重写文学史”的历史与反复》(第5期)
获奖评语:论文将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与价值评判考镜“重写文学史”及其后文学研究发生的种种嬗变,拈出“重返五四”、“走出五四”、 “走入民国”和左翼文学“再解读”等关节点,要言不烦地勾勒出近40年间现代文学史研究与五四文学、与现实社会的密切关联,突出了“五四”作为一个历史幽灵在新时期思想活动的枢纽作用,以及它作为思想资源的多面性。论文既提出了一个学术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个思想与方法的问题。
解志熙为韩琛颁奖
孟庆澍:《彼此在场的读与写:1907年的周氏兄弟 》(第3期)
获奖评语:论文真切而细腻地再现了周氏兄弟文学准备期阅读和写作的微观境况,着重论述兄弟二人各以掌握的不同外语语种获取思想资源,并参与到彼此的写作之中,构成了一个分工明确而互相协作的“阅读/写作”共同体,进而试图更深刻地理解在相互嵌入的历史前因下,兄弟失和的分离与差异的产生及后果。该文不仅有助于还原周氏兄弟早期的文学历史实践,也对学界理解兄弟二人的整体面貌和各自的独异性,提供了一个可观的视野。
张志忠为孟庆澍颁奖
刘大先:《剩余的抒情——刘亮程论》(第2期)
获奖评语:作者敏感于刘亮程在不同文体间既有差异而又同质的表意,在其散文和小说之中抓取“村庄”这一意象来描述刘亮程观察世界的特殊方式,并将其提高到认识论层面,以此结构刘亮程的文学世界和精神世界,并在经验与修辞的辩证中提示了感觉主义书写的可能性空间。论文思辨性强、框架感突出,既能入乎其中,深入体悟刘亮程散文独特的风格化美学,体味其轻逸的诗性和性灵的感觉,又能出乎其外,犀利地洞察其写意性对地方性的遮蔽,抽象抒情对冷峻现实的疏离,在个案探讨里显示出文化反思的意识与理论提炼的自觉。
范智红为刘大先颁奖
李广益:《中国转向外在:论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文学史意义》(第8期)
获奖评语:论文力图从当代经典的意义上对刘慈欣创作的“总体性”进行探讨,认为其作品不仅表征了中国科幻小说已经走向世界,同时对于理解中国文学“书写世界”的历史,反观中国现代文学想象世界主题的发展历程,加深对过去研究中所忽略或轻视的边缘文类所承担的重要面向的体认,都有启示性意义。论文也精辟地讨论了刘慈欣对人类现实困境和未来命运深广的关注、思考和展望,在此基础上反思了“民族寓言”理论的局限,反映了青年学者文学研究同样“走向外在”的历史步伐。
陈汉萍为李广益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