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度优秀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年度优秀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度优秀论文获奖评语
  来源: [ ]

经过执行编委和责任编辑推荐,十七位评审专家投票,六篇论文被评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度优秀论文,现予以公布(按得票数多少排序):

 

邵燕君: 《从乌托邦到异托邦——网络文学“爽文学观”对精英文学观的“他者化”》(第8期)

    获奖评语:网络文学的审美机制和异于纯文学的审美经验在本文得以全新的解释。作者站在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的立场考察网络文学的创作目的与功能,正视其独特的“爽文学观”对传统精英文学“寓教于乐”文学观的挑战和冲击,阐释了网络文学词语、逻辑、精神的特殊性,为复杂的文学现象做了新的理论解释。论文在理论上具有开拓意义,逻辑缜密、论证精致,结论有说服力,显示出作者的学术野心与理论建构的魄力。作者在论述中有意融入网文惯用的概念和词汇,也是建构网络文学批评话语的一种努力。

小林基起、商金林:《日本<中国文学>月报中的“周氏兄弟”》(第11期)

    获奖评语:论文对1930--40年代的刊物《中国文学》中关于“周氏兄弟”及郭沫若、郁达夫等重要作家的相关介绍和报道,彰显了在非常微妙的语境下,日本一批优秀学者的情怀和坚守。论文为中国现代文学在日本的流布与研究,发掘出重要史料,也有助于澄清一些相关的疑团,通过与已有文献比照、互证,条分缕析,揭开了一段历史,是一篇依靠材料说话的好文章。本文不仅有史料发掘之功,而且所引入的特定的域外视野让从事鲁迅研究和周作人研究的学者受益。

黄平:《重温1980年围绕<在社会的档案里>的论争》(第2期)

    获奖评语:论文以切·格瓦拉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变迁为切入点,条分缕析地解读《在社会的档案里》的周边话语场,通过有争议的作品看八十年代思想变化中的价值之争,还原了彼时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对于大量沉睡资料的整理、思考,梳理出文学史新旧理念的碰撞中审美歧义的内涵。作者在写作具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对于格瓦拉主义的产生及流变的描述,引发出对当代文化中左翼、自由主义分野的思考,填补了当代文学史研究的一段空白。论文也展现了论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学术眼光。

 

张洁宇:《“活”与“行”——鲁迅生命观与文学观的互动》(第9期)

    获奖评语:论文质地坚硬、细密,在细读鲁迅人与文的基础之上,将“活”与“行”作为理解鲁迅生命与文学的关键点,来把握鲁迅的生命哲学话题。论文解释了《青年必读书》事件的内在隐含,并于《野草》中概括出其出离士大夫文化与绅士文化的动因。作者对鲁迅其人其文有着整体性的理解和充满温情的体贴。文章纲举目张,贴切自然,引文左右逢源,阐述周到缜密,断语清晰有力,是篇扎实的好论文,为鲁迅研究拓展出了一个新的视野。

刘奎:《危机与救赎:一个新文化人的“南渡” 》(第1期)

    获奖评语:论文以抗战时期新文化人的南渡历史与经验为背景,书写了郭沫若抗战时期的学术理念与诗文趣味,历史学、文学与学术史的元素深藏其间,从郭沫若旧体诗文和历史思考里,阐释其爱国情怀背后的知识构架,其戏剧写作的深层缘由有了一个历史化的说明。地理诗学与南明意象的讨论颇多妙笔,被遮蔽的审美意识得以激活。论文跳出一般现代文学研究的套路思考问题,将研究对象置身于千年文化的脉络里加以审视,避开了单一意识形态的凝视,对象世界深隐的价值得以彰显,是一篇有分量的郭沫若研究佳作。

张松建:《“亚洲的滋味”:梁秉钧的食馔诗学与文化政治》(第12期)

    获奖评语:论文才情横溢,对于梁秉钧诗作的内在隐喻做了具有创造性的解析,思考了离散族群、历史记忆、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对垒以及文化认同等诸多当代世界的精神命题。食馔诗学里包含的古今文化之趣与域外文化之趣,也折射着殖民语境复杂的精神体味。文化对话与文化认同背后的时代语境何以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何以展开,都有一个深入的说明。文章体贴入微,视野开阔,并把诸种理论模式杂糅为一体,具有方法论的启示和鲜明的历史反思意识。

 

评委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名):

孙  郁  李  洱  李敬泽  范智红  陈汉萍  陈剑澜  陈晓明  陈福民  吴义勤  

吴晓东  张志忠  张清华  高  艳  郭  娟  黄乔生  程光炜  傅光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