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真的意义:台湾历史后街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11月2日至3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闻超 摄
“陈映真的意义:台湾历史后街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不仅仅是对一位思想者的致敬,更是一场回溯与前瞻并举的思想探讨,试图揭开陈映真作品中深藏的时代情怀、文化归属与历史责任。
“烟雨苍茫中,家家户户的窗口透出一缕柔光,仿佛穿越了海峡,传达着一个时代的余韵。”在这里,陈映真的故事犹如一曲穿越时空的乐章,他笔下的台湾历史后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年代的缩影,盛满了思索、呐喊与理想。那是20世纪的余晖之中,他用笔触诉说的现实与情怀。
11月2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内,聚集了来自海峡两岸的四十余位学者,共同参与一场对话,主题是“陈映真的意义:台湾历史后街与二十世纪”。
陈映真,原名陈永善,笔名许南村,台湾省新北市莺歌区人,祖籍福建省安溪县,1937年11月8日生于苗栗县竹南镇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7年高中毕业后考取淡江英专(即今淡江大学)英语系。1959年,陈映真以第一篇小说《面摊》进入文坛。陈映真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中国统一联盟创始主席,曾创办《人间》杂志。2020年,陈映真小说全集,包括《夜行货车》《将军族》《赵南栋》,在大陆首次出版。
“陈映真的意义:台湾历史后街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不仅仅是对一位思想者的致敬,更是一场回溯与前瞻并举的思想探讨,试图揭开陈映真作品中深藏的时代情怀、文化归属与历史责任。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在开幕致辞中,述说陈映真作为“台湾爱国统一阵营的杰出代表”,在文坛和思想领域留下的厚重足迹。“他不仅是台湾文学的杰出代表,更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他的文学与思想贯穿着一种跨越历史、超越疆界的广阔情怀。”王军的发言深深触动了在场的专家学者。去年5月26日,陈映真的夫人陈丽娜将先生的珍贵文献无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在两岸引发广泛关注,成为推动文化交流的美好桥梁。王军回顾起这一幕,感慨地称,这些文献犹如闪烁的灯火,照亮了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记忆。
为弘扬陈映真先生的文学遗产,中国现代文学馆采取了多项举措,不仅建立了“陈映真文库”,至今已入藏4000余件文献并完成数字化,还通过“我们今天如何阅读陈映真”读书会让更多读者走近陈映真的文字世界。同时,文学馆支持“纪念陈映真先生”征文活动,携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连续推出四期“陈映真研究”专栏。王军表示,未来将继续在文献收集、数字化转存和口述史整理等领域深耕,让两岸文化的纽带更加紧密,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世代传承注入更多温暖的力量。
在观众的注视下,陈映真的夫人陈丽娜满怀深情地回忆着陈映真的一生——一生都在探索、思索、行走。他是田野的观察者,城市的思考者,笔耕不辍、以文字发声,始终在唤醒一个“清醒而充满责任感”的社会。说到动情处,她的声音逐渐低沉。
随着会议进入正式议题的讨论环节,气氛逐渐热烈起来。与会学者分别从“作为一种思想资源的陈映真”“时代与历史视野中的陈映真”“陈映真的文本与阐释”等不同角度切入,带给在场听众一场思维的碰撞。
“陈映真先生以文学、思想和社会行动回应了20世纪中国的困境和现实挑战,他的作品不仅适用于两岸,也在回应全球性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教师李娜在互动交流时说。她表示,《人间》杂志始终站在弱小者的立场,挖掘民间智慧,激发大众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参与力。李娜提到,她计划将《人间》中如“汤英伸案”的真实案例汇编成册,通过这些具体事件,更生动地呈现出陈映真作品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洞察。
作为受陈映真深刻影响的后辈,厦门大学教师刘奎在发言中分享了自己对陈映真文学思想的体会。他说:“陈映真先生不仅让我理解了现代主义的多层面意义,更让我明白,文学不应止步于形式,而应扎根现实,为社会发声。先生的作品启示我们,现代主义不应是模仿西方的工具,而是一种直面社会问题、追问人性与时代的有力手段。”
浙江海洋大学教师延光锡教授则从东亚区域化的角度出发,对陈映真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他引用陈映真关于“后革命时代”的概念,指出陈映真在作品中表达了对革命理想破灭后的反思和知识分子的深刻困惑。“陈映真的文字不仅在书写台湾的故事,更是在冷战后的东亚背景中,揭示出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感知。”延光锡认为,陈映真作品中的历史意识和对民间智慧的挖掘,让整个东亚地区的读者都能从中看到共鸣,尤其是在经历过殖民和冷战阴影的韩国。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教师石世豪回忆道,自己第一次接触到陈映真的作品时,那种深刻的现实关怀与家国情怀让他感到震撼,仿佛找到了一位引路人。他说道:“陈映真的文字不仅在记录社会,更是在呼唤一种责任感,提醒我们不忘根本,勇敢面对现实的挑战。他的思想让我明白,文学不只是文字的艺术,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在陈映真的作品中,学者们找到了一份共同的情感归属。
在大会总结中,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翔对陈映真的文学遗产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展望。他表示,陈映真先生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成就,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将两岸同胞的心灵紧密相连。他说:“陈映真的文字让我们看到,那些流淌在笔端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始终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希望两岸青年应以此为契机,深入理解和传承这份思想遗产,为共同的文化根基与未来而努力。”
这场关于陈映真的研讨会在秋日的北京留下了一份深刻的回忆。两天的讨论不仅仅是对文学的致敬,更是一次文化心灵的交流。在这里,陈映真作品中的“人间”不再只是书页上的文字,而是一种跨越地域与时代的精神纽带,连接起两岸的学者,连接起无数怀揣文学理想的人们。陈映真,这位来自“台湾历史后街”的作家,用他的一生书写了20世纪的风雨,而他的精神将继续在21世纪的土地上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