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经典作家专刊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经典作家专刊
【老舍】:老舍先生的文化情结
  来源: [ ]

经典作家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常读常新。自称“写家”的老舍先生,笔下塑造了一大批给人深刻印象的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的形象,究其源头,我以为在于老舍先生独特的文化情结。而其被公认的“京味”和幽默的创作特色,也与其文化情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钱理群先生为老舍先生的一生总结了四大情结:“一是国家情结,二是底层情结,三是少数民族情结,四是文化情结。”我很赞同。老舍先生未能为我们留下更多的关于他创作经历的回忆录,但他用他的作品和命运,向我们昭示着他心灵深处的文化情结。

老舍先生进入文坛的标志性著作,是1927年7月10日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当时,他正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汉语教师。这种经历是很特别的,可以说,英国是老舍先生文学道路的起点。五年的英伦经历虽然不长,却影响了他的一生。在东方学院的图书馆,老舍先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欧美文学作品,如英国的康拉德、狄更斯和法国的福楼拜、莫伯桑等人的著作,不仅可以之稍解身在异乡的苦闷,也为他以后的文学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老舍先生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在他的作品中,少有伤春悲秋风花雪月,更多的是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对国民性的反思,他尤其善于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视野探讨人性的问题。正是国外生活的背景让他更加不甘落后,很早就开始自觉地进行中西方化之间的比较,比较之后的结果就是互补。《老张的哲学》就是批判中国的教育和社会上一些黑暗腐败的现象。《二马》更是这样,《二马》的中心内容就是反思中国和英国的国民性。他写在伦敦的马氏父子两个人,通过他们在伦敦与英国人的生活和交往,来看东西方民族的不同点。既对中国的国民性有批判,也对英国的国民性有批判,比如他写一个英国的牧师在中国呆了多年,这个牧师是非常虔诚的一个基督教徒,他深夜含着眼泪祷告上帝:上帝呀!快叫中国变成俺们英国的殖民地吧!

老舍先生是正宗满族人,父亲是正红旗,母亲是正黄旗。满人在大清是皇朝贵胄,但到老舍出生的时候,大清帝国早已气息奄奄日薄西山。有评论家指出,老舍先生的创作“集通俗性与文学性于一身,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考究而不雕琢,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这也就是他最为人称道的“京味”之所在。老舍先生生长于北京,可是把自己熟悉、热爱的生活趣味和情感上的归属感升华为一种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意味,这种“浓郁的京味”,既是北京城的历史积淀所造就,也是老舍先生以一己之生命所创造出的文学价值。老舍先生说:“我生在北平 ,那里的人、事、景、味道和买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地描写 。”而在我辈读者眼中,北京就是老舍笔下的那个样子,大杂院、小茶馆、狭窄的胡同和热闹的庙会,很难说是北京的民俗风情影响了老舍先生,还是老舍先生创造了“京味”文化和市民世界。

虽然身处五四的时代大潮之中,但与五四一代猛将相比,老舍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是很不相同的。在新旧文化的对比中,老舍先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也不放弃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广阔视野,他真诚地面对自己精神上对传统文化家一般的眷念之情。甚至,他在小说中明确地指出,传统文化“是应当用筛子筛一下的”,筛去了“灰土”,“剩下的是几真真金”,这种“真金”,就是“真正中国文化的真实的力量”,虽然也是“旧的”,但“正是一种可以革新的基础”。在老舍先生笔下,我们看到他讽刺、批判传统文化中苟且偷安、敷衍了事、一味妥协和妄自尊大的一面,也看到他恋家、爱家、维护家庭社会的礼仪、正气的一面。老舍先生清楚地看到,传统文化压抑人,禁锢人,但是传统文化价值中真善美的基点和意蕴,是他万万无法割舍的情怀。在自传体小说《小人物自述》中,作者认为童年时家庭中的一草一木,家中的亲人与周围的邻里都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不能把这些搁在一旁而还找到一个完整的自己;那是我的家,我生在那里,长在那里,那里的一草一砖都是我的生活标记。”即使因此被称为“私产与家庭制度的拥护者,我也不想多去分辩,因为一想起幼年的生活,我的感情便掐住了我的理智,越说便越不近情理”。

傅光明先生提出,老舍可能在自己的第六感中,把自己死亡的归宿刻意地选在了太平湖。而在自己的作品里,老舍也为自己的最终命运留下了很多线索。他举例说,《茶馆》的最后一幕,王掌柜跟自己的小孙女告别,把小孙女揽过来,跟小孙女说:“让爷爷再看看,跟爷爷说‘再见’!”老舍先生在自己临终前,离家出走的时候,同样是跟小孙女说了一样的话:“跟爷爷说‘再见’!” 我想,这种与自己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巧合”,只能理解为老舍先生的文化情结过于深重,以身殉难之外,别无选择。

文化的嬗变总是极其缓慢而又极尽复杂的。一个人的出身和经历决定着他的生活态度,一个人群的生活态度造就了我们的文化,因此我们说文化是我们心灵永远的故乡。一个怀抱着家园情怀的作家,永远是我们民族文学史上最珍贵的财富。国难当头时,老舍先生对更新民族性都抱有坚定的信念,我们今天更需自勉、前行。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