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热议的五道杠少年黄博的事件,不禁使我想起了一百多年前鲁迅的那句名言——“救救孩子”。
当年的鲁迅,深感要疗救愚弱的国民,首在“立人”,而所立之人,首先就是孩子,所以在作品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认为只有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精神,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才能在广阔的世界中不被时代潮流所淹没。如今,我们的孩子真的被解放了,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了吗?
家庭内,由于独生子女的缘故,从一出生,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双眼睛就注视着这一个孩子,所有的希望都寄予其一身。在这聚焦灯下长大的孩子,我无法想象,他们在精神上会真的感到自由。作为文豪的鲁迅,从没有要求自己的孩子每天要认识几个字,每天要背几篇课文,他深知那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他更没有要求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成为文学家,而是希望他按照自己的心愿,寻一点小事情过活,所以他的独子能够学习自己喜欢的无线电技术、摄影,这该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快乐啊!而我们的孩子呢?除了学校里的功课,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好不容易等来了双休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兴趣班又等在那里了,连个喘息的机会也没有,而家长还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浑然不知游戏、玩耍乃是孩子最正当的行为。所以我觉得,现在的每一位家长还是必须学学“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社会上,成人世界中的一些细菌同样在侵害着孩子们。比如各种各样现代传媒工具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孩子们对此是没有辨别能力的。同样,作为精神食粮的书籍也未能逃脱被污染的命运,鲁迅的时代,他是有感于孩子们精神食物的匮乏,而千方百计地将国外的优秀儿童读物翻译过来,《地底旅行》《月界旅行》,这些科幻童话给孩子们带来了多么新奇的想象空间。而现在的很多读物,在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背后,不正是利益的驱动吗?鲁迅也曾批评过那些“成人的缩小”、“儿童的大人化”现象,但可悲的是,直到21世纪的现在,这种情况依然存在。成人化的言行从幼儿的口中、行动中出现,还引得旁人的称赞,而小儿在成人的笑声中益发高兴,家长也以为是给自己增了光而扬扬自得,殊不知这与现时食物中加激素有何区别?失去了童真的孩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孩子!
鲁迅曾说过,希望他的作品速朽,但我们不得不感叹,他的思想太深邃了,他的目光看得太远了,正如郁达夫所说的,“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他当年看到的问题,在今天的孩子们身上依然存在,所以,他的作品还无法速朽,孩子们离真正解放的路还很长……
(作者系绍兴鲁迅纪念馆副研究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