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重大命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把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切实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到文学事业全过程各方面,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
一、巩固文化主体性,创造自信自强的文学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孕育了“文明中国”。“诗三百,思无邪”,遗世而独立,堪与荷马史诗媲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双峰并秀”;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矗立起世界文学的丰碑。一百多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以革命性的重塑,与世界文学汇流,奔腾浩瀚,激发了中华文明的活力与生命力。新时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作家自觉融入伟大传统,在经典的基础上创造新经典,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谱写了新时代文学的崭新篇章。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销量已破500万册,“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系列活动互联网浏览量已破10亿。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1.5亿,访问用户达9亿,“网文出海”引起世界关注。文化自信使中国文学更富魅力,中国文学也正在以自己的创造,不断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在世界话语中有力塑造着“文学中国”“诗意中国”。新时代文学既有着深厚而丰赡的文化资源,又面对着新异而激变的生活现实,广大作家要自觉赓续中华深厚文脉,主动融入当代文化资源,在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创造中抵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高度。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带人感受到生活的厚重与情感的深沉。
二、发挥作家创造性能动性,创造丰富多样的文学
中华文明能葆有强劲活力,绵延至今,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明在自身的发展中,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从既有形态向新形态转化,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我们正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中国的每一天都在创造奇迹。科技变革日新月异,社会变迁急剧加速,读者视野开阔、思维活跃、需求多元,社会发展所催生的新内容、新感受、新想象,呼唤着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美学风格和新的文学语言。旧话语讲不好新故事,老观念想不通新命题。“创造”是艰苦的、复杂的精神性劳动。要保护和激发作家的创造力、不断丰富新时代文学的样貌,就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