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讯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 馆讯速递
永远铭记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
  来源:求是网 [ ]

永远铭记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作为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厚的宝贵遗产,涉及治党治国治军方方面面,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新征程上,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的崇高精神和风范,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意义。

今天我们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就要深刻认识毛泽东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党和人民建立的伟大历史功勋,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伟大的斗争时代必然会生长出伟大的历史人物。毛泽东同志就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从中国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卓绝斗争中产生的伟大人物。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我们党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宏伟史诗,是气吞山河的壮丽画卷,是慷慨激昂的华彩乐章。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深重劫难,毛泽东同志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纵身投入革命洪流,担当起扭转乾坤、重整河山的历史重任。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毛泽东同志以一个伟大革命领袖“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的坚定意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英雄气概,“倒海翻江卷巨澜”、“横扫千军如卷席”的雄才大略,“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宽广胸怀,将一个“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旧中国变成处处“换了人间”的新中国。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

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理论指引,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我们党才逐步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同志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了中国革命,使中国革命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是实践的结论,也是历史的公论。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统一和团结。图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在七大主席台上。 新华社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的伟大斗争中,我们党又有了习近平总书记这样一位众望所归的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这是党和国家之幸、人民之幸、中华民族之幸。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已经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共识和共同意志,已经写在了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写在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坎上,是党和人民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共同把党锻造成一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硬钢铁。

今天我们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就要深刻把握毛泽东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开拓者的卓越历史贡献,在推进“两个结合”、践行“六个必须坚持”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在旧中国这样情况特殊而复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作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号召全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这一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沿着毛泽东同志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我们党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毛泽东思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必须世世代代永远高举的光辉旗帜。

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称为共产党人的“共同语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过时的党内“共同语言”。只有坚持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才能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毛泽东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理论基础、历史基础、文化基础上内在一致,在政治立场、理论品格、价值取向、目标追求上一以贯之。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必须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和运用、创新和发展,是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坚持和运用、创新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语言”,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把握的基本点。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两个结合”是根本途径。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同时,作为把中华民族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卓越代表,他强调继承和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珍贵遗产,并提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一系列重要方针。毛泽东同志有着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善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化古为今、点石成金,能够出神入化运用中国历史典故阐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洋溢着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命题。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毛泽东同志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新征程上,我们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新华社发

 

今天我们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就要沿着毛泽东同志奠基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下去,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道路决定命运。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他很早就开始思考“中国向何处去”的大问题,提出中国革命必须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最终方向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深刻分析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及前途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创造性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对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课题,毛泽东同志提出以苏为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引党和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不能否认,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走过弯路,但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100多年来,我们党能够探索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余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历史是在接续奋斗中不断前进的。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历史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也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100多年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得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在今天的光明大道上回望过去,更让人深感前人开辟道路、探索新路是多么艰辛和不易。新征程上,我们要保持强大的前进定力,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今天我们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就要努力实现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宏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凝结着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心血。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一生都在为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实现现代化而上下求索,建立了不朽功勋。

 

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一生都在为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实现现代化而上下求索,建立了不朽功勋。图为1956年,毛泽东同志视察天津拖拉机厂(资料图片)。

 

毛泽东同志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化作出前瞻性思考和谋划。全国胜利前夕,他就提出,要在革命胜利以后,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进一步形成了分两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思路: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的实际出发,他认识到“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工业现代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他指出:社会主义又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些重要战略构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勾勒出一幅远景蓝图。

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一穷二白境地,到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再到取得“两弹一星”和核潜艇等国防尖端科技突破,我们党带领人民“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使中国彻底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改革开放后我国赖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在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是在这个时期培养和积累起来的,有利于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也是在这个时期努力争取到的。正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带领人民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伟大民族,也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这一豪迈预言的前瞻性和正确性。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对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应变局、开新局提出了很高要求。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博大深邃的战略思想、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给我们以无穷的启迪和教益。无论是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远见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还是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无畏精神反对霸权主义、捍卫民族尊严;无论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战略方针推进国内建设,还是以把世界看作“小小寰球”的恢弘气魄和“小球转动大球”的战略智慧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都在新中国历史上打下了鲜明烙印,也深刻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骨。近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自立自强、敢于斗争,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精神,对于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发挥着多么大的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出空前伟大而雄壮的活剧。毛泽东同志曾说:“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经过几代人的长期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剧情正在渐入高潮。新征程上,我们要牢牢把握党的中心任务,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以系统观念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今天我们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就要把毛泽东同志领导开创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下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以党永不变质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党的建设作为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之一,从“伟大的工程”的战略高度加以推进。邓小平同志说:“正是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建党学说,才建立了这样一个好的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领导我们党实施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培育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努力建设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在全国执政后,毛泽东同志以对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深远战略眼光,着重提出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要求全党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防范党员干部腐化变质、“做官当老爷”,警惕“滋长官僚主义作风”、“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并提出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些重要思想和有益探索,对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成为我们在新时期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巩固政权、实现长期执政更不容易。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是我们党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同志当年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经过百余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自我革命。100多年来,党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引用《庄子》里的话说:“‘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现在我们还没有‘毕’,已经很大。”今天,走过百余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同时大也有大的难处。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都是我们这个百年大党必须解决的特殊难题。大党独有难题,归根到底要靠大党自身力量来解决,靠大党独有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理论来解决,靠发扬大党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来解决。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为指引,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始终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其中包含了少数杰出人物对历史进程的重大推动作用。我们党能够以百余年奋斗成就今天这样的历史伟业,深刻改变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世界发展的趋势格局,毛泽东同志厥功至伟。抚今追昔、饮水思源,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奠基之功、开创之业、探索之果更加充满敬意。今天,对毛泽东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和他的战友们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奠基和开创的伟大事业继承好、发展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新的历史华章。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