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讯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 馆讯速递
心怀“国之大者” 以精品力作彰显新时代文学价值——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综述
[ 作者:张俊平] 来源:中国作家网微信公众号 [ ]

心怀“国之大者”

以精品力作彰显新时代文学价值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综述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之际,11月17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在茅盾故里浙江桐乡乌镇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主持座谈会。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杨志军、乔叶、刘亮程、孙甘露、东西,评委代表刘建东、丛治辰,获奖作品出版社代表韩敬群、毕胜,围绕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茅盾文学奖与新时代长篇小说的创新发展,长篇小说精品力作的社会传播与多形态转化等议题,结合自身创作和工作实际作了交流发言。大家表示,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精髓,深刻感悟思想伟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要从时代之变中把握艺术脉动,坚守人民立场,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共吸;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守正创新,德艺双馨,以精品力作彰显新时代文学价值。

 

坚持文学追求 彰显文学尊严和理想

 

杨志军发言

 

“茅盾先生作为一个典范式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人品、思想、才情、创作等方面所拥有的格局和所达到的境界,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榜样。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要以这样的榜样为先导,朝着越来越清晰璀璨的远方,跋涉前行。”杨志军眼中“一个写作者的远方”既是可以前瞻的地平线,也是可以后顾的历史深处。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内涵出发,阐释作家为人与为文的关系。杨志军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底蕴,也有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积淀;既有对文学走向高峰的希望,也有对写作者自身修为的要求。他号召作家同行加强人格修炼这一基本功,努力让自己的生命般配于文学这个高尚的称呼。

 

丛治辰发言

 

作为茅奖评委,丛治辰至今非常怀念评奖的那些日子,“那些严肃而真诚的时刻会令每一位文学从业者温暖和感动,那是文学的尊严所在”。结合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心得体会和评奖经历,他表示,茅盾文学奖所坚持和彰显的文学追求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共和国的文学理想,这一理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经百余年艰难探索,不断明确其方向、丰富其内涵、细腻其肌理。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能够更深刻认识茅盾文学奖的文学追求,即时代性、人民性、创新性的统一:作家们在普通人身上看到了值得被文学记录的时代光辉;获奖的五部作品无一不体现出反映时代、理解时代的强烈诉求,表现出个人理解世界、文学表达时代的探索勇气;新人形象、先锋笔调、异质性叙述方式以及类型文学、影视文学叙事手段的化用等等,都体现了茅奖对创新的重视。

 

毕胜发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毕胜说,《千里江山图》的出版,既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体现,也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成功的出版实践。作为一家拥有70余年历史的专业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参与了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的历史,体会到新时代文学事业“如百卉之萌动”,感受到新时代文学出版形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启动,使上海文艺出版社有了更强有力的“抓手”。他表示,接下来的出版工作中,上海文艺出版社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布局重大现实题材创作、出版,努力绘就新时代千里江山图。

 

与时代同频共振 与人民同呼共吸

 

获奖作家在发言里,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共吸的内涵。

 

乔叶发言

 

走进村庄、沉浸式地倾听和记录,保持诚实的写作态度,遵从内心感受去表达,这是乔叶创作《宝水》的重要心得:“在‘跑村’和‘泡村’的纵横交织中,我鲜明地感知到,乡村正在发生着的巨变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是一个具备无限可能性的文学富矿。要在其中挖宝,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确实缺一不可。”“潜伏”在村庄的日子里,乔叶也听到人们藏在深处的微妙心事,与他们同频共振,一起悲喜。在创作《宝水》的过程中,无数扑面而来的鲜活细节让乔叶真切地意识到大时代与小细节的辩证关系:宏阔的时代必须附丽在这些细节里,而这细节又由无数平朴之人的微小之事构建,如同涓涓细流终成江河。

 

韩敬群发言

 

因为《北上》和《宝水》,韩敬群两次作为获奖作品编辑代表,连续两届置身于茅盾文学奖颁奖的盛典现场,感受文学的荣光带给编辑这一职业的不同寻常的意义。韩敬群回顾了责编《宝水》的过程,在与作者乔叶就作品切磋琢磨的往来互动中,他鼓励作家“真正地扎下去,深潜进去,做足功夫,你会有自己饱满扎实的收获与呈现”,并深刻感受到,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共吸,是作家创作好作品的不二法门。人民是创作的客体,也是创作的主体。“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人民更是创作成果的知音与传播者。人民的生活就是滋养作家创作的“宝水”。

 

刘建东发言

 

评委刘建东从此次获奖作品中,从作家们创作的每一个故事中,“听到了时代列车快速奔跑的声音,看到了在新的文学进程中,辛勤劳作的作家们为新的时代描摹出的壮丽和辉煌的动人画卷”。在他看来,文学是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最敏锐的感知者,文学历来都是历史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记录历史,涵养民族文化,也推动着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他热情呼吁新时代的广大作家要像柳青、周立波那样,时刻保持谦虚的姿态,永远做人民的学生,把文学之根扎在现实生活当中,扎在人民当中,用沉甸甸的艺术之笔,写下人民的期盼、人民的愿景。

 

坚持守正创新 创造文学精品

 

在今年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刘亮程发言

 

刘亮程从草原文化伟大的说唱传统中,获得构思《本巴》的灵感。“我想在这些古老神奇的说唱之外,说出自己的声音。在史诗言说的尽头,找到自己无边无际的想象。在语言的地老天荒中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本巴》是向江格尔史诗致敬之书,也是向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致敬之书。在它如诗如梦一样的语言和故事中,我们读到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家园和人类共有的情感。

 

孙甘露发言

 

“我们为何而写?”谈到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孙甘露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知古鉴今,继往开来。每一次关于文学的再实践、再创造,新的时代思想、社会理念、人文精神都会融合进来,世界因此呈现出新的视角与侧面。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扎根在人民的生活,我们的文学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国经验、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的书写,归根到底是要打通人民之间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与美学经验,从而真正践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东西发言

 

谈到《回响》的写作,东西感慨:“做一个写作者,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恰逢巨变时代,中国从物质到精神都发生了变化。新人物不断涌现,新情节层出不穷,新事物屡见不鲜。”面对无边无际、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如何在“新”字上做文章?东西分享了自己的经验: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学创作全过程,首先,要在生活中寻找新灵感,其次,要在生活中寻找新人物,再次,要在写作中研发新词。他同时指出,现实中并不存在一部与每个人的内心要求完全吻合的作品,所谓的人人满意的伟大的作品,需要众多的作家去共同完成,他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丰富它。每个作家去完成他该完成的任务,这就是他为这个时代作出的写作贡献。

 

会议现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