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讯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 馆讯速递
“大地亲情”两岸诗歌分享研讨会暨台湾诗人詹澈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

9月18日,台湾诗人詹澈到访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106部诗作手稿,签名捐赠19部作品、纪录影像光盘1张,并参观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作家书房展,细心观摩了陈映真、柏杨、林海音、余光中等台湾作家的手稿,还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留下一段题词——“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学往前走的一个堡垒与驿站,是文学史的海洋。台湾文学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幸能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存留作品。”

 

詹澈参访中国现代文学馆并捐赠文学资料

 

9月19日,台湾诗人詹澈诗集《方寸之地》发布会及“大地亲情”两岸诗歌分享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书院辅仁大学旧址举行。活动由中国作协港澳台办指导,九州文化传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华文化研究院主办,《诗刊》社、西城区台办协办。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局长黄文涛、九州文化传播中心主任王振宇、《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中国作协港澳台办副主任蒋好书等出席活动。北师大文学院党委书记周云磊主持会议。来自北师大的两岸师生倾情朗诵了杨克、欧阳江河、詹澈的诗歌,琅琅诵诗声回荡在绿荫如盖、古色古香的辅仁大学旧校区,仿佛与百年前的学者、诗人们互相应和,令人沉思、回味无穷。

《方寸之地》,詹澈著,九州出版社

 

詹澈在会上发言

 

詹澈,原名詹朝立,生于台湾彰化县,从小热爱文学,参与创办过《夏潮》《春风》等诗歌杂志,著有《土地请站起来说话》《手的历史》等多本诗集、散文集和纪实文学作品。他长期负责台湾农会工作,致力于改善台湾百姓民生。2018年,詹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21年,他和吕正惠作为台湾作家代表到北京参加了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方寸之地》是他在大陆出版的第三本简体诗集,共收录其独创的“五五诗体”诗100首。

 

北师大两岸师生倾情朗诵

 

“詹澈诗里写的农夫、老妇、老兵、蝉鸣、海洋……这些意象记录着他对这片土地深刻的认识和爱。”黄文涛表示,詹澈是一位匍匐大地、仰望星空、在暗夜里手持火炬的诗人,他的诗歌继承了中国古代田园诗的传统,写出了台湾特有的乡土气息,又充满深厚的家国情怀。在他的诗中,对台湾的爱、对祖国的爱和对社会理想的坚定信念融为一体。

 

李少君用草根情怀、时代风云、人间关注三个词概括了詹澈诗歌的特点。他认为,詹澈用诗歌建构起梦的堡垒,展现出真实的生活和存在之真,是人诗互证、诗史互证的典范。通过对詹澈诗歌及两岸诗歌的研讨,有助于构筑新时代诗歌的基础和氛围,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文学具有穿越历史、沟通人心的力量,它连接着中华儿女的心灵,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血脉和桥梁。”蒋好书谈到,近年来,两岸文学交往日益密切,每当两岸的文学人走到一起,都能感受到像亲人一样浓烈的感情。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格局下,两岸作家、诗人都在思考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人民心灵契合作出文学的贡献。

 

詹澈在现场谈及自己的诗歌发展之路。他说,与台湾现代派诗人的诗学之路不同,自己受到弗罗斯特、聂鲁达、谢默斯·希尼等西方诗人的影响更大。两岸诗歌的发展既有错位也有交集,台湾乡土文学论战是对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反叛,自己站在乡土文学这边,更多与成长经历、思想观念有关。生于底层,长于民间,长期与农民打交道,他最希望的就是赓续《诗经》及屈原、杜甫、鲁迅、陈映真等作家的伟大传统,把诗歌献给像自己父母一样的普通劳动者。同时,身在台湾,面向太平洋,他愿在祖国最东边的海岸线上迎接每一天的晨曦。

 

活动现场

 

在研讨会上,两岸专家学者就两岸诗歌创作中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张重岗、王珂、朱双一、沈庆利、郑海娟、丛治辰、王自亮、周步、古月、吕荣耀等20余位两岸专家、学者、诗人参加交流研讨,杨克、陈仲义、白灵、萧萧、鲁太光、李壮等作视频发言。大家深入探讨了詹澈诗歌中的叙事方式、思想特色、艺术价值、精神品质,认为詹澈的诗歌立足本土、介入现实,对于劳动的现实描摹细腻生动,对人间疾苦有深度关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台湾诗歌的优秀典范。结合当代诗歌的整体发展趋势,此次研讨的“五五诗体”新格律尝试,是对中国绵延千年的古典诗歌格律的现代化探索,体现出诗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艺术追求。大家一致认为,两岸诗歌创作中都有关于土地和人民的共同主题,两岸诗人都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及文化信仰,通过深入研讨交流,必将为两岸文学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与会嘉宾合影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