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贺桂梅的论文《丁玲主体辩证法的生成:以瞿秋白、王剑虹书写为线索》是近年来丁玲研究的重要收获。文章从作家丁玲主体结构的二元性这一问题意识出发,结合其文学创作与革命实践的生命历程,探讨丁玲如何塑造出一种将革命、主体与文学融汇一体的独特辩证法生命哲学。既有深度,又具才情,对于现有的丁玲研究乃至文学史研究有很大的推进。
“作家与作品”栏目其他文章也可圈可点。王晓平对路翎小说《财主的儿女们》做了富有新意的解读,认为它并非“成长小说”,而是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个人奋斗未完成的(失败的)“(反)成长小说”,其中对抽象的“人民”“民众”与现实个体关系的辨析见解独到。商金林的文章论述了朱光潜《诗论》的五个版本及其写作的背景和历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新现象研究”推出了金理的论文。作者以郑小驴中篇小说《可悲的第一人称》为个案,讨论当代文学作品中“失败青年”故事的限制和可能。在精彩的文本细读之中,蕴含着强烈的现实指向和当下性。
“文学史研究”栏目中,张勇从一个新的理论角度,对“五四反传统”命题的局限进行了历史性反思。材料详实,论断有力。张蕾从《儿女英雄传》谈起,论述了现代通俗小说“情”与“侠”不断融合的发展脉络。视野开阔,有理有据。田雪菲、李永东对晚清“新小说”概念的生成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考证,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现代小说的发生。
“鲁迅研究”的两篇论文都讨论了鲁迅的“杂”,有相互印证的效果。刘春勇认为“杂”之于鲁迅不仅是一种写作美学,更成为其生活与政治的伦理。而刘润涛围绕着鲁迅的“年少读书”,考察其知识结构的“杂”。
“汪曾祺研究”栏目中,秦雅萌借助评论家唐湜提出的“物象”概念,解读汪曾祺作于40年代的故乡题材小说,其中新的理论的引入相当有价值。顾甦泳以“纳蕤思的成长”为线索,对汪曾祺的重要作品做了新颖而深入的阐释,表现出作者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深刻的思辨分析能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月刊)
主管单位 中国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现代文学馆
编辑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唯一官方投稿邮箱为ckbjb@wxg.or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