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近年来呈现出的“史学化”的趋势,有复杂的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对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推进为学界所公认。郜元宝对此有深入的分析,同时也提出了担忧:外部研究导致的文学、作家的缺席。对此问题,自然会有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希望学界能够对这一事关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充分展开讨论。本期刊发的“80年代文学史料研究”恰恰是“史学化”研究的成果,谢尚发、赵天成都是通过基本史实的考证提出了新的文学史见解。程光炜一直主张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他在文章里提出研究一位作家需要进行田野调查,以实证的、历史的方式打开作家研究的新向度和可能性,兼顾了“历史”与“文学”,这或许回应着郜元宝的担忧。刘复生评《材料与注释》的文章,也是对洪子诚先生“史学化”研究方式学术意义的独到阐发。
2016年是鲁迅年,本刊编辑部召开了“回顾与展望:鲁迅研究在21世纪”学术研讨会,总结反思以往的鲁迅研究,提出了新的学术可能性,本期刊发了本次会议的部分发言纪要。本期还刊发了王彬彬有关鲁迅与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研究文章,资料扎实、论证充分,所呈现的问题具有新意。
袁一丹提出了“双头政治”的概念,讨论新文学家的游戏笔墨,打开了新文学的又一面向。胡闽苏以叙述分析为方法,通过波兰亡国书写呈现晚清小说的诸多问题。洪治纲的文章从作家与现实关系的角度入手,是一篇具有综论价值的余华论。刘亮程是有待充分研究的当代作家,刘大先的文章精准把握了他独异的追求。张晓琴从民族志的角度对艾伟的《南方》做了富有启发性的阐释。刘艳则通过对《妈阁是座城》的文本分析,呈现了严歌苓女性叙事的嬗变。
本期还刊发了李洱、李欧梵两位的演讲。李洱对吴亮及其新作《朝霞》的认识没有学术论文的刻板,颇多作家精彩、智慧的洞见。李殴梵从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麦家间谍小说的解读,同样别开生面。孙郁对《晚钟集》的评论贴切精当。
2016年中国现代文学馆参与主办了“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期刊发了此次会议的综述。苏沙丽所做的中山大学“重识文学批评及作家论的意义”会议综述,提出的问题也值得深入探讨。
从本期起,我们开始刊发第一次文代会的档案资料,供研究者参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唯一官方投稿邮箱为ckbjb@wxg.or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