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
1月30日,《中华教育界》月刊杂志在上海创刊,由中华教育界社编,中华书局发行。16开本。由顾树森、沈颐等编辑,后由余家菊、陈启天、左舜生先后接任。“一·二八”事变后由倪文宙主持。该刊以“研究教育,促进文化”为宗旨,围绕教育制度的改革,广泛探讨和介绍了西方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政策和教育方法。刊物在前期设有教育评论、教育论著、中小学研究、国外教育译述、国内外教育新闻等栏目。主要撰稿人有范源濂、黄炎培、黎锦熙、周建人、陆费逵等。1937年8月停刊。1947年1月在上海复刊,由姚绍华主编,主要致力于“教育普及于全国,文化深入民间”的工作,重点传播新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宣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提倡科学教育、电化教育和生活教育等。胡适、黄炎培、陶行知是该刊主要撰稿人。1950年12月出版新的第4卷第12期后停刊。共出322期。
1920年
1月30,郭沫若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副刊发表《凤凰涅槃》。
1951年
1月30日,康濯的中篇小说《友谊和仇恨》在《天津日报》上结束连载。30日,刘盛亚的小说《再生记》在重庆《新民报》上开始连载。
1953年
1月30日,《文艺报》第2号译载苏联《共产党人》杂志第21期专论《苏联文学的当前任务》。这篇专论转述了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对文学艺术问题提出的重要意见——“文学和艺术必须大胆地表现生活的矛盾和冲突”。同期还刊载了光未然的《沿着戏曲遗产的现实主义轨道前进》,并发表了艾青为庆贺齐白石老人93岁寿辰所作的《白石老人》一文。
1955年
1月30日,《文艺报》第1-2号合刊以《胡风对文艺问题的意见》为题,以单册形式公开附发了胡风的《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的第二部分(“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和第四部分(“作为参考的建议”),分别涉及到“文艺思想”和“组织领导”问题。
本期《文艺报》合刊还译载了苏尔科夫在1954年12月召开的全苏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苏联文学的现状和任务》、高尔基总题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任务是激发革命的世界观》的一组文艺信件。另外还刊有:常琳的《对(洼地上的“战役”)的几点意见》、路翎的反批评文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连载至该报第4号止);刘绶松的《批判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思想》、钟敬文的《批判胡适在民间文学研究上的观点和方法》;公刘的《(阿诗玛)的整理工作》。
1956年
1月30日,《文艺报》第2号刊登了专论《斥一本书主义》。
1961年
1月30日,吴晗的杂文《再谈人和鬼》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1965年
1月30日,《文艺报》第1号刊登关于康濯、欧阳山、舒群的批判文章:《我们和康濯同志的根本分歧——评(试论近年间的短篇小说)一文》(项红)、《怎样看待(在软席卧车里)这篇小说》(钱光培)、《资产阶级阴暗心理的自我暴露——批判舒群的短篇小说(在厂史以外)》(宋汉文等)。该刊同期还发表了专论《欢迎大批新战士登上文学舞台》。
1970年
1月30日,《红旗》第2期发表上海京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组的文章《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关于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音乐形象的几点体会》。
1988年
1月30日,《文艺报》刊登阳雨(王蒙)的《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以后》。文章揭示了在作家分化、“严肃文学”或“纯文学”“边缘化”等趋势面前文学界的复杂心理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