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协会

专题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协会 > 历史沿革 > 专题活动
百年笔迹 世纪抒写|第一部分
  来源:广州鲁迅纪念馆公众号 [ ]

第一部分  先声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并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以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鲁迅的《狂人日记》等为标志,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鲜明的界碑,标志现代文学的起始。在这个过程中,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文学革命先驱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率先为时代发声,揭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页。

蔡元培(1868 ~1940),字鹤卿,又字孑民,浙江绍兴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早年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 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教授治校,提倡学术研究,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开辟了道路,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兼容并包,沈加蔚作。蔡元培在北大奉行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针,旧派代表刘师培、辜鸿铭与新派代表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吴虞等同时在课堂上自由讲学。

1920年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合影(从左至右)。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早年留学美国,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揭开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页;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著有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 适《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摄于1914年。

胡适在写作。

1923年北京大学二十五周年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同人合影(前排右三为胡适)。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早年毕业于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后留学日本。1915年9月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领袖人物之一。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青年陈独秀

北大时的蔡元培(左)和陈独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的思想文化伟人。1902年,留学日本,并在仙台医专弃医从文,希望用文艺改造国民精神。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发出第一声“呐喊”,其后在《新青年》发表作品50余篇,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之路,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1918年创作《狂人日记》时的鲁迅。

鲁迅摄于1933年五一劳动节。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浙江吴兴(现浙江湖州)人。语言文字学家。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著有《文字学音篇》《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等。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钱玄同)……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

——鲁迅《呐喊·自序》

19186月,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毕业合影(前排左二为钱玄同,左三为蔡元培,左四为陈独秀)

1936年章太炎追悼会合影(前排左一为周作人,左二为钱玄同)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