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协会

专题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协会 > 历史沿革 > 专题活动
百年笔迹 世纪抒写|第二部分 第二单元
  来源:广州鲁迅纪念馆公众号 [ ]

第二部分  社团蜂起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推动下,新文学社团层出不穷。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立最早、也最具代表性。此后几年里更多的文学社团和刊物在全国各地涌现。从1921年到1923年全国出现大小不同的文学社团40余个,出版文学刊物50余种。它们共同标志着从初期少数先驱者侧重破坏旧文学,到大批文学生力军致力建设新文学的转向。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崭新的阶段。

 

第二单元:创造社

 

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侧重自我表现,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形成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早年留学日本,五四运动爆发后,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开一代诗风,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同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成立创造社1926年7月,郭沫若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之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等大量话剧剧本,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

 

旅日期间的郭沫若。

创造社成员合影(左起:王独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郭沫若与东京左联同人合影。

20世纪40年代重庆时期的郭沫若。

1948年郭沫若与家人合影。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作家、诗人。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同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奠定其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新加坡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失踪。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鲁迅1931年《答客诮》

 

留日时期的郁达夫。

1927年的郁达夫。创造社的作家,鲁迅和郁达夫关系最好。曾一起合编文学月刊《奔流》,鲁迅的《答客诮》诗就是写给他的。

参与创造社发起的郁达夫与陶晶孙。

郁达夫与王映霞。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