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协会

专题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协会 > 历史沿革 > 专题活动
百年笔迹 世纪抒写|第四部分
  来源:广州鲁迅纪念馆公众号 [ ]

第四部分  独立作家及其他作家

 

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其他各种倾向的文学也同时兴起,主要代表有关心、支持左翼文学运动的巴金、曹禺,也有与左翼文学保持距离的老舍、“京派”作家沈从文,反对左翼文学的“新月派”作家梁实秋、“性灵文学”派作家林语堂等。他们以不同于左翼作家的方式思考社会人生,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

 

巴金(1904~ 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作家、翻译家。早年留学法国。1929年回国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小说《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等,散文集《随想录》。巴金以战士的姿态从事创作,敢于向旧事物开战,敢于发出真实的声音与时代脉搏相呼应,是现当代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青年巴金。

1948年创作《秋》《寒夜》时的巴金。

1949年,在首届政协筹备会上(前排左起:艾青、巴金、史东山、马思聪;后排左起:曹靖华、胡风、徐悲鸿、郑振铎、田汉、茅盾)。

1953年巴金与家人合影。

巴金(右)与挚友曹禺。

1956年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剧照。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天津人。戏剧家。早年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1926年发表处女作《今宵酒醒何处》问世。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4年发表话剧《雷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之后有《日出》《原野》《北京人》《王昭君》等作品,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

 

曹禺(中)在南开中学演出《财狂》剧照。

青年曹禺。

20世纪30年代的曹禺。

抗战时期,曹禺和张瑞芳(左)、方瑞(下)合影。

1946年赴美访问的曹禺(右二)和老舍(右一)。

曹禺一家。

1989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雷雨》剧照。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小说家、戏剧家。1924年旅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在文体风格上也独树一帜,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1926年老舍在伦敦寓所。

1936年在青岛构思《骆驼祥子》时的老舍。

20世纪40年代老舍与茅盾、于立群在重庆

1959年老舍与家人合影。

创作中的老舍。

1979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茶馆》剧照。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作家、历史学家。1923年来到北京,开始文学创作,作品陆续在《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用文学作品构造 “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并执编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是北方京派作家群体的代表人物。

 

1922年的沈从文。

湘西边城。

 

沈从文与妻子张兆和。

1946年,三姊妹与三连襟合影(前排左起:张元和、顾传玠,后排左起:张允和、周有光、沈从文、张兆和)。

1949年,出席北平第一次文代会的朋友到沈从文家拜访(左起:沈从文、巴金、张兆和、章靳以、李健吾)。

1981年沈从文夫妇在寓所。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