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学术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学术专著
馆藏珍品大系:书目卷第一辑- 《巴金文库书目》
  来源: [ ]

 

《巴金文库书目》编辑名单

主       编    陈建功
副  主   编    李荣盛
执 行 主 编    许建辉
编       辑    辛昭瑞   吴光强  刘鲁燕  田春英   邱俊平  芦  帆   黄  莉   徐  俊  吴文红  封晓曌   单雄飞  袁  钧  胡  丹   万  力  施  政   李立云

 


《巴金文库书目》目录

图版
文集
丛书(一)
丛书(二)
丛书(三)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纪实
译文
少幼读本
研究与史料
其他
期刊
后记

 

 

《巴金文库书目》编后记


许建辉

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编成了这本《巴金文库书目》。

“巴金文库”藏书近九千册,出版时间最早者为1909年,至迟者为1993年。其中1949年12月以前出版者二千余册,1950年1月至1966年5月出版者四千余册,1966年6月至1976年12月出版者约三百册,1977年至新世纪初者二千余册。这些书都是经巴金先生亲手整理之后,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分十数批千里迢迢从上海来到北京,入藏中国现代文学馆。这本书目,便是在校核入藏原始编目之同时,又补录了一些相关信息而成。

2007年国庆长假期间,十几位年轻馆员集合在文学馆的阅览室里,一人一台电脑一人一车书,大规模的校核补录工作就以这种大兵团作战的形式拉开了帷幕。半个多月后,第一阶段任务完成,临时组织起的工作团队即将解体,一种依依不舍的情绪似有似无地弥散开来——融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一体的工作氛围固然令人留恋,而更让人留恋的却是能亲接巴金先生手泽的整理工作本身。通过整理巴金藏书走近巴金认识巴金,从而感受大师风范,领略泰斗胸襟,应该说既是这项工作的最主要目的之所在,也是这项工作的最普遍最基本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在“巴金文库”的藏书中,有巴金著作二百三十余册,译作六十余册。无论著作还是译作,都是一版再版一印再印,其中一本在巴金创作中并不算怎样重要的《新生》,居然连续印行二十三次之多。读者对巴老及其著作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九千册藏书中有五千六百余册为初版本,初版本的二分之一强是书作者们的签名赠书。仿佛每一位笔耕者都希望巴老能在第一时间里分享他们的丰收之乐似的,庞大的赠书队伍无言地宣告着作家们对一代宗师的敬仰与尊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上述这些沉默的数字,让参加书目编辑的馆员们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大师”,什么叫“泰斗”,什么叫“著作等身”,什么叫“德高望重”。而更让大家情动于衷感佩不已的还有一个数字,那就是作为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的巴金,曾经主持出版了多少文学珍品,从而竭诚推出了多少文坛俊彦!

1935年8月,巴金从东京回到上海,应约担任了吴朗西、柳静、郭仁安、伍禅等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上任伊始,他即着手编辑《文学丛刊》大型丛书。从1935年11月到1949年4月,该丛书总共出版了十集,每集十六部书,内容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艺理论等等。该丛刊第一集由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路》、郑振铎的《短剑集》、曹禺的《雷雨》、沈从文的《八骏图》、张天翼的《团圆》、艾芜的《南行记》、萧军的《羊》等组成,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堪称阵容强大,气势恢宏,确为文坛前所未有之盛。

抗战期间,巴金又接替黄源担任了《译文丛书》的主编。这套丛书的出版延续了十多年,成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系统介绍外国文学名著的最主要渠道。鲁迅翻译的果戈理的《死魂灵》,就是这套丛书之一种。除此之外,巴金还主持编辑了由吴朗西、丽尼开头的《文化生活丛刊》。该丛刊共出版了近百种书籍,内容包括传记、回忆录、历史、文艺理论、自然科学等等,在介绍和普及西方文化思想知识方面,功不可没。

由于巴金文库的藏书远不是巴金藏书的全部,所以无法籍此知道巴金所编书籍究竟有多少,只知道他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在以全副精力“为人作嫁”,不声不响地把最繁琐最无聊地工作承担起来。他默默地劳作着,付出着,奉献着,只在苦极累极之时,才忍不住在信中悄悄向朋友透露那么一点点心迹:“这两个月我相当忙,虽然并没有做过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只做了一些苦恼的工作——看校样,而且大半是疙里疙瘩的译文,要改,不知从什么地方下手改;不改,又觉得:连自己也看不懂,更不好意思拿去折磨读者……”

就这样,巴金用他和他的朋友们创制的各种各样的丛书名目,把名人力作和新人新作一批又一批地推出来。不问人之远近,无论情之厚薄,只谈文学,只看创作。他写,他也要别人写!他成功了,他也要别人成功!社会给了他机遇,他要把机遇回报社会!他曾独力创办《平等》杂志呼唤平等,他又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实践着平等。天下为公,公器公用,他要让文坛成为人间大舞台,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一个自己所希望扮演的角色。为了这个目的,他当伯乐,他做人梯,他像一粒五彩石子,无怨无悔地铺垫在青年人成长所必经的道路上。

1944年的12月14日,巴金曾致信沈从文,满怀深情地赞誉说:“前两个月我和家宝常见面,我们谈起你,觉得在朋友中待人最好、最热心帮忙人的只有你,至少你是第一个。这是真话。尤其在现在,一般人把自己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时候,使人更怀念你。”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巴老此言却如出昨日。“把自己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人与事依然常有,视公器与机会为一己之私的行为也还在大模大样的招摇过市。所以,我们更怀念巴老,我们更需要巴老!为了疗治我们伤病重重的人文精神,为了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魂兮归来吧,巴老!

回首近四个月的工作历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编辑书目的每一天,大家都在感受着巴老精神的崇高,都在用心灵与巴老进行着能荡涤胸襟的对话。睹物思人,抚今追昔,以巴老为榜样为巴老做事情成为共同的追求,大家争先恐后地工作着,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大规模的校核补录完成之后,又利用三个星期的六个休息日,对1949年以前出版的全部图书编目进行了二次校对;之后又随机抽样另外拣出四百多本,作了第三次校对。曾经在巴老身边工作过十来年的馆员吴光强说,巴老一生为别人做了那么多,我们能为他做的却很少。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只有尽心尽力,才觉得不愧对巴老……

然而,纵然如此,却依然诚惶诚恐,因为要编目的信息太琐细太繁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失误。还有,按照本馆馆长陈建功的要求,这本书目该在2007年就面世,却迟至今日才完成。好在巴金老人是最具宽容之心的,所以他一定会原谅所有的“不该”与不慎,同时用他辉映千秋的人格魅力,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来。

 

 

2008年1月22日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