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学术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学术专著
馆藏珍品大系:信函卷(第一辑)
  来源: [ ]

 

信函卷(第一辑)编辑说明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信函,皆为受赠所得。遵循“珍贵藏品既取之于社会就要回报于社会”之宗旨,择其精华编为《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信函卷》多辑,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本辑为第一辑。所录信函原件,皆为巴金先生收藏并捐赠。按照以“函”为单位,每单位包括图片、释文、相关人名注释三部分内容的编辑体例,收录于此。 

本辑正文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巴金致友人信,后者为友人致巴金信。正文后另设附录(一)、(二)。其中(一)为亲属致巴金,(二)为外国友人致巴金。

本辑所收信函,巴金致友人部分以收信人姓氏拼音排序;友人致巴金信以写信人姓氏拼音排序。若同一人名下有两封以上信函者,则以信函之“文物编号”从小到大排序。

本辑所有释文,均按信函原件抄录。偶有“逾矩”者,不外以下几种情形:

原件中有明显笔误或缺漏之处,酌情予以补、正,补、正内容放[ ]内。原件中残缺或无法辨认之字词,以“□” 替代。原件中的繁写文字,一律以简体代之。原件无标点者,代为添加了通用的标点符号。原件长而又“一气呵成”者,代为划分了自然段,目的是方便阅读。

本辑所有注释,多由本馆所编《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相关词条简化而成。旨在提供“索引”,故而不求全备;笔触所涉,点到为止。阙漏之处,祈盼谅解。

本辑内容中,凡关涉外国人名、书名者,如原件译音与现在通译不尽一致处,保留原译。

本辑所录信函图版,版权属中国现代文学馆所有,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随意刊用。

 

信函卷(第一辑)编辑名单


主    编  陈建功

副 主 编  李荣胜

执行主编  许建辉

释    文  许建辉

编    辑  徐  俊  邱俊平  辛昭瑞  刘鲁燕   侯若愚  吴文红  朱蔼昭  邢  琪

 

信函卷(第一辑)目录


巴金致友人
致 冰 心
致 陈荒煤
致 方  殷
致 孔罗荪
致 李健吾
致 汝  龙
致 沙  汀
致 沈从文
致 索  非
致 唐  弢
致 萧  乾

友人致巴金
A、B
艾  青
艾  芜
毕焕午
卞之琳
冰  心
C
蔡楚生
曹葆华
曹靖华
草  明
沉  樱
陈白尘
陈瑜青
D、F
丁  玲
冯  至
傅  雷
G
高  缨
戈宝权
顾均正
郭沫若
H
何其芳
何  为
胡  风
黄  裳
黄  源
J、K
江  林
蒋牧良
焦菊隐
金  辉
靳  以
景  凡
孔罗荪
L
老  舍
黎烈文
李广田
李  季
李健吾
李劼人
李  蕤
梁国冠
凌叔华
刘白羽
刘  忠
楼适夷
罗  梅
罗  烽
罗  洪
罗  淑
骆宾基
M、P
茅  盾
缪崇群
浦  伯
浦金坤
Q、R
瞿白音
汝  龙
S
沙  汀
沈从文
师  陀
苏金伞
T、W
唐  弢
唐向青
田  间
汪曾祺
王西彦
X
萧  军
萧麦萍
萧  乾
熊佛西
Y
严  辰
严文井
阳翰笙
杨  犁
杨  朔
叶君健
叶圣陶
Z
臧克家
臧仲伦
曾敏之
张十方
张文苑
郑伯奇
郑振铎
周而复
周钢鸣
周文颖
周  扬
左胥之

附录(一)
李尧枚致巴金
李尧林致巴金
李小林致巴金


附录(二)
凡宰特致巴金
饭塚朗致巴金
井上清致巴金
依田义贤致巴金


附录(三)
艾芜致萧珊
沙汀致李小林

 

 

信函卷(第一辑)编后记


许建辉

1990年前后,中国现代文学馆曾经策划出版过《现代作家书简》系列,臆想中那该是卷帙浩繁的一套丛书,但目前馆藏中仅见《叶圣陶周颖南通信集》、《茅盾书信集》、《巴金书信集》、《萧乾书信集》、《柯灵书信集》等数种。将近二十年后,我们又编辑了这一套《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信函卷》,从作家、学者们2006年年底之前捐赠的近两万封信中选出六百余件,分为三辑陆续推出。

作为“馆藏珍品大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信函卷》与《现代作家书简》的区别,最根本之点在于它是站在“文物”角度来面对那些信函,因而不是以写信人而是以收信人——即收藏者为核心来组织编辑的。以“巴金书信”为例,《现代作家书简》收录的是巴金致他人信,而本卷的基本内容则是他人致巴金信。同样是以名家作原点,如果说前者的网络体系呈发散型,那么后者则是凝聚式——围定收信人一个核心,众言一堂。“堂”之大小殊别,但“和而不同”之情状与氛围,却是编辑者自始至终的追求所在。

除此之外,如果说还有什么不同的话,大概就是人的心境了——《现代作家书简》阶段,书信还是寻常百姓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今呢,它们已经无可奈何地走进了“故纸堆”中。电话的普及,压缩了书信的生存空间;手机的泛滥,实现了书信载体的革命。始于春秋时代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通信史悄然终止;三千多年的书写,仅用几个寒暑就划上了最后的句号。现代科技制造的这些“魔术”,放在二十年前是童话,二十年后的今天却成了不争的现实。时光流转,白驹过隙;沧海桑田,物非人非。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不知道《现代作家书简》的运作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只知道《信函卷》的编选常常让编选者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林琴南的一封家书,佐证了孔夫子的“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之说;俞平伯一张“秦淮初泛呈佩弦兄”的明信片,关联着白居易的“为向两州邮吏送,莫辞来去递诗筒”;面对蓝色的布面函套,简、笺、牍、札、素等一大堆初始信函载体在想象中纷至沓来;一札古色古香的“八行书”,维系着温庭筠的“千里梦,雁南飞”,维系着彩缣尺素鱼雁鳞鸿一类信函美称及其蕴含的寄托与憧憬……一万八千多封的库存里,最能激扬思绪的,当数意大利革命家凡宰特写给巴金先生的两封信——那是1927年的纸张,那是1927年的墨色,那是死囚牢里的呐喊,那是一个自由魂灵飞升前播洒下的最后一颗火种!巴金先生背负着它们,跋山涉水漂洋过海,从欧洲到亚洲,从青年到晚年,云路迢迢,长夜漫漫,无论怎样艰难困苦都决不言放弃,直到最后亲手把它们送进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面对着这份无比珍贵的文物,我们叹服巴老的资料意识,我们更感动于巴老为之付出的那一份人间真情!

正是这一份和同时拥有的其他成千上万份感动,让《信函卷》的编辑工作进行得满怀激情而又小心翼翼。一件一件地阅读,一件一件地挑选,一件一件地誊抄,一件一件地校对……一年又七个半月的工作,无异于品味一顿颇耐咀嚼又颇有回味的美餐。因为绝大多数写信人没有想到日后其信件会公开发表,所以执笔时精神很放松,不矫饰不造作,而以真性真情随意挥洒纸上,读来便如促膝面对,坦荡而自然。又因为绝大部分信函都是为事而作或为情而发,言之有物故而言之有史——虽然最多不过是一鳞半爪之时光碎片,但飞鸿踏雪偏能留住历史的印痕。惟其如此,作为文物的信函才具有了史料与“新闻”的双重意义。史贵初文,更加之信函本身固有的私密性,一旦深入其中,便如探幽访胜,别有一番体验怡悦心神。

话到此处,忽然忆起曾见有学者文章谈到,古罗马的西塞罗把书信当作散文写,后来小普林尼承袭这种做法并制作成了传统,致使罗马的散文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书信。由此而想到世界的通邮历史,便仿佛远远望见有两座丰碑巍巍矗立于其上——一座是罗马,另一座则是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的中国。秦始皇的统一大业让我国的早期邮递事业敢与罗马帝国并驾齐驱,我们的文学老祖们则在把书信写成文学作品这一点上也与西塞罗氏不谋而合。专门以诗词为书信者姑且不论,只司马迁的一篇《报任安书》,就宣告了我们的“书信散文”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虽然没有一个“小普林尼”刻意地予以传承,但是《信函卷》中这一大批出自作家、学者之手的文档,信笔游走便已文采斐然者本已不在少数,若再集体共努一把力,创建一个现当代“书简文学”门类,又有何难呢?

该结束了。不想再说什么“才疏学浅”、“遗珠之憾”云云,因为那简直是一定的。只希望读者看在编者恭敬与勤谨的工作态度上,原谅本卷编选中的所有缺漏——尤其是信函释文中可能出现的误读误抄,因为想完全准确地辨认出那些风飘云逸龙飞凤舞的文字,的的确确是很不容易的。



 2008年8月1日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