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杏坛

文学赏析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杏坛 > 文学赏析
重温抗战文艺经典|《八月的乡村》萧军
  来源:文艺报1949微信公众号 [ ]

 

《八月的乡村》

 

 

                                            萧军    

 

 

1935年,萧军出版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该书作为“奴隶丛书”的一种由容光书局发行。作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爱国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展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保卫家乡,争取民族解放自由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原作选读

 

上世纪50年代再版的《八月的乡村》校样和《八月的乡村·后记》手稿(中国现代文学馆 藏)

 

在茂草间,在有水声流动的近边,人可以听到蛙、虫子……诸多种的声音,起着无目的交组,和谐地随伴着黄昏,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

成群或是孤飞的老鸦,掠过人们的顶空,掠过白桦林的高梢,飞向天的一边去。

那边是一片宁静的田野,田野的尽处是一带无绵尽的远山。太阳就是由那面一个山脊的部分滚落下去的。老鸦叫出的声音,常常是不响亮,低哑,充饱着悠沉和倦怠。

桦木林是丛密的,从这一面不容易透视出那一面。中间杂生着非常茂盛的狭叶草和野蒿。那是很调皮的小东西,沿路生着的,时常会绊住行人的脚。其间野藤的牙齿,更很容易能够将你的脚踝铰出了血。

这里的蚊虫,唱着集合的曲子——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人们的脚步也开始松弛,不经意会踏翻一块石头使它落到小溪里面去。

一切被窒息在黄昏里一样,谁也不交谈一句话,放弃一般任凭蛙、虫子和溪流占据了这长谷的空间。

小溪不大迂曲,伸长在脚底下,靠近路的右边,那是和这条小路并列,常常维系着友谊的关系。每行一步人可以听到它在唱。至于蛙,因了人们的经过,暂时会跳进水里去,或是爬向沿水生着的丛草里面。随后它们会自由地再爬出来。

为着便利任是某个时间全可射击,全可以和追赶自己的敌人们开火,所以步枪并不拘泥,任便每人取着合适的准备姿势。

每人的子弹袋全变得空虚了!病蛇般地软垂在人们的胁下,随着人们的脚步在动荡。

就如才想起什么重大的事情,小红脸摸出了自己的小烟袋,可是很快又掖在原来的地方。他想着:“这是不行的呢,还不是吃烟的时候啦!”

他的小烟袋已经是一个整天没在他的嘴里出现过了。平时小烟袋很少离开他的嘴。当他的小烟袋咬在嘴上的时候,他快活,闲暇……一副充血的脸色,喝过烧酒般,红红的;瞳仁近乎黄金色;眼睑有些浮肿,他还生着不甚浓密的胡须……

他一只手并不舍开还在摩挲着烟袋,同时开始在思想,为什么还不该停下歇歇,让他吃一袋烟呢?枪声不已经没有了吗?他侧开头,避开前面别人脑袋的障碍,睄一睄走在更前边的“领队”。——他还是不松懈,没有思虑地走在前面——小红脸近乎失望了!他想还是不如做农民时候自由多了!他可以随便什么时候吃一袋烟。就是在手里提着犁杖柄手,也是一样啊,也可以使小烟袋很安全地咬在嘴里呢!那样的日子不会有了!不会再有一个太平的春天和秋天给他过了!他遥遥看着那边的田野在叹息,小烟袋又凄默地捏在手里。

“我们该歇一歇了吧?”小红脸不大的声音提议着。

“小红脸同志说得对——我们全该赞成他。”

这是谁的声音呢?人们没有工夫去觉察。他们只是哄笑这咬字眼的,和不常说不常听的话。什么“同志”、什么“赞成”,他们觉到谁能说出这样几个字眼,那真是太进步的家伙!

 

歌曲《奴隶之爱》

 

1936年的一天,北平高梁桥畔一群学生聚在一起,大声朗诵《八月的乡村》中的段落,打动了路过的扶轮中学音乐教员王洛宾。之后,王洛宾很快把这段文字谱成歌曲,并取名《奴隶之爱》。这首歌很快就传遍了北平、华北甚至更远的地方。

 

 

1986年,萧军(前排左二)与王洛宾(前排左三)合影

 

1938年,王德彰、萧军、王洛宾、洛珊、白危(从左至右)于兰州“民众教育馆”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