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高考百日倒计时启动。我校高三学生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在一场穿越现当代文学史的百年风云之旅中,开展了意义非凡的高三百日励志活动。

行前之问:观百年,思百日
中国现代文学馆由巴金先生倡议建立,是中国第一座文学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博物馆。去年起,我校与现代文学馆合作,开展特色教学活动。对25届高三的同学们而言,于高考倒计时百日之时,观中国现代文学百年发展,有着更为特别的意义:
教科书里的现当代文学大家,在百余年的时代变迁中,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哪些做法,帮助我们面对未来100天可能的心绪跌宕?
今日中国、今日世界的快速变化,预示着下一个风起云涌的百年,经过高考的洗礼后,我们又将如何成长?
带着以上问题,同学们整装出发,准备探寻那些穿越风云的文字带来的启示。

身临其境:昔听闻,今体悟
文学馆每一扇大门的门把手,都印着巴金先生的手模。推开大门的一刻,大师们便跨越时空,牵引同学们走进这段旅程。

伴随着文学馆郭瑾副研究员与志愿讲解员李秀英老师生动的导览讲解,同学们沉浸在丰富的馆藏资料、文物故事与新颖的互动体验中,体验着时代烽火流金的变迁动荡,也重新感悟那些曾经只在课本和题目中出现的文字,焕发的温度与力量:从鲁迅、冰心等著名作家书房的复原场景,到《四世同堂》多部文学著作的手稿展示,从《青春之歌》的初版封面,到莫言、刘慈欣等当代作家的签名图书——600余件手稿、4000余份实物及图片,交织成流动的文学长河,粼粼波光映照百年间青年们穿梭奋进的身影、洒下的汗水与热血,如星星之火,在同学们内心照亮前路、点燃希望。

鲁迅书房 橱柜展示《呐喊》等初版本

李老师正讲解《四世同堂》手稿

郭老师正讲解作家萧军书房



师长寄语:祝成功,愿从容
参观结束后,郭瑾老师为大家梳理了百年文学史展中的重点作家等主要内容,并为同学们送上祝福与期许:

文学馆副研究员|郭瑾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高三的你们,还有100天要奔赴一次人生的考验了。不能因为觉得过程枯燥就急于求成或轻言放弃,真正的高手都懂得久久为功。
鲁迅先生说,“此后如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梭罗《瓦尔登湖》中这样写道:“日出未必意味着光明,太阳也无非是一颗晨星而已,只有在我们醒着时,才是真正的破晓。”
没有人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愿你每天是被梦想叫醒,而不是被闹钟叫醒。不必焦虑,一切交给你每一分钟的努力。走过泥泞,踏过坎坷,未来也许会遇到受伤,但也要砥砺前行,去往你的彼岸。唯有一条路不能选,那就是放弃。
梦想是你的目标,也是生命中的一道光,会给你力量,追光而行,为了梦想而生。最后,祝愿今天的你们,不负年华,岁月可期。
接着,赵豫桥校长带来了对25届同学们的希冀与鼓励:

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执行校长|赵豫桥
文学馆的展品讲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相信同学们能感受到,文学的发展不只是华丽的,浪漫的,文雅的,更是奋进的,甚至伴随着流血和牺牲,才有了我们中国现代文学的灿烂成果,这些文学作品也承载着中华文明,还有中国人的品格和精神。
同学们的高中学习还有100天,这样的时刻,我们在文学馆集会进行回顾展望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因为你的求学过程,或者说无论谁的求学过程也都像中国文学的发展一样,绝非一帆风顺,有过志得意满,也有过失落彷徨,高中是基础教育,是学校学习的中转站,我相信无论你未来去了哪个城市,进入哪一所大学,学习什么专业都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就像中国的文学发展,过去是确定的,未来虽然未知,但一定有它自身独特的方向,而在这最后一百天中,不管未知的升学结果如何,都需要你展现出自己的品格和精神,就像校园里的冬小麦,经历了冰冻雪埋,最后的产量多少就看关键的灌浆期,你们经历了12年的学习,高三的系统复习,现在正是进行综合运用冲刺涨分的阶段,希望同学们一定咬紧牙关,跟着学校的节奏,打好最后阶段的歼灭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仍然保持平常心。分数提高了,利用总结巩固成果,分数下降了,认准错题,改错补漏,让自己的知识库成为知识树,在题目中发挥出作用。这个阶段一定会有困难,心理也更容易产生波动,你要相信,尽管前方拥堵,但你依然在最优路线上,把胡思乱想的焦虑,变为动手下笔的定力,该干什么干什么,说干就干,干就完了,你们已经做的很好,坚持就是胜利,“剩者”为王。
老师和家长一直都是你坚实的后盾,有困难,有委屈一定说出来,这不丢人,也一点都不奇怪,集体的力量就是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的。最后,希望我们的教师团队,学生团队,家长团队再潜心奋战100天,一步一个脚印,备战一模、二模和最终的高考,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预祝同学们金榜题名,收获最好的自己!
誓言心声:同坚持 共奋进
老师们的话语,让同学们思潮涌动、心寻澎湃。学生代表许宸嘉、梅润东分享了他们的思考与感悟。
许宸嘉:

近现代时期,大家都知道,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从1840年至今,人们不断摸索着前行,寻找新的治国理政路线,以救亡图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期,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家毅然拿起笔写出了一篇篇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章。
丁玲,相信刚刚在讲解老师的介绍下,大家都有所了解了吧?她就是这些文学家之一。她出生于湖南省一个普通的村庄里。幸运的是,她接受了教育,成为了一个有思想的人,并选择成为一名作家。1919年,在长沙上中学时,她了解到了五四运动的爆发,那些青年挺身而出,力争山东主权的事迹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彼时她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并不出生于一个和平年代。她这一生,充满了颠簸。
上学,写作,入党,抗战。她除了写《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延续了五四文学新女性的故事这些早期作品,她还握着笔,投身于反映党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写作之中。就在她以为新中国建立了,生活终于就要迎来光明的时候,1955年,丁玲遭受迫害错判,被下放到黑龙江垦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丁玲,在经历了前半生的颠沛流离终于迎来了生活安定时,却突然被打压并下放到人生地不熟的乡村时,你作何感想?或许会感到百口莫辩?无可奈何?不甘心?甚至感觉人生失去了希望?像不像你经历过无数次鼓起勇气拿起笔面对一道崭新题目却一次次做错的心情?
我是这样的。考试时那些没有思路的题,一到讲评时才发现原本的知识点倒是熟的很。可考试时我就是频频大脑短路出现差错,分数也总提不上去。我有点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是不是本来就是一个心态不好、能力还差的人?我是不是考到现在已经撑不下去了?我是不是就是一个明白知识也做不对题的人?我知道踏实学就好,可我的心态还是会随着做题的结果而起起伏伏,甚至做不出来时,一想到未来可能也会在这样的简单题上丢分我就难以集中。备战高考时做题的过程,和丁玲刚燃起希望又不得不面对被下放农场一样,是一个不顺利的局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逆境。
既然事已至此,丁玲是怎么做的呢?你肯定能猜到,她这样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一个在监狱的牢笼里和革命的山岗上走过一遭的人,一定不会就此郁郁不得志。但你一定想不到,她竟在农场里教起了书,换一种方式过好了生活。看起来,她似乎并不为自己被下放的生活而感到焦虑,并不担心自己未来将何去何从,不在乎自己的归宿究竟在哪。她踏踏实实教书,私下里写写文章,丰收时节下田里割割麦子,农友姐妹需要时过去帮帮忙。与无数受到迫害就此了结生命的遗憾人生不同,她不为自己贴上任何标签,而是想着“生活嘛或许确实不如意,但无所谓,我会继续投身于自己想做的事业中去”。
所以,同样在黑暗中摸索着的伙伴们,放宽心地沉入题目中去吧,不为自己设定关于未来的标签和结果——就像丁玲不在乎那些标签一样。不要在意错题给你贴上“学不会”“做不对”标签的错觉,不要在意旁人眼中你可能“不够努力”“不看好你”的想法,不“以心为形役”。
像丁玲一样,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平日里相信自己有勇气面对再一次做错了的题目,考试时针对意料之外的情况,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陌生的问题。接受跌宕起伏的变化,不因挫折或成功而改变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信自己是一个无论顺水还是逆水都能行舟的人。相信你所看到的,学到的,经历的,无论未来是否记得,它们都将内化于你的一部分,成为你身上不可或缺的力量。未来,它们会引领你在一次又一次被困于失败中时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像现在考场上面对一道又一道崭新的题目时逐渐摸清思路那样。相信你有每一次都尽力做到最好,而下一次又突破极限的能力。去探索,去尝试,不留遗憾。经历高考后,祝愿大家可以成为这样一个孔子口中“不器”的人,不受标签和未来结果的约束。就像丁玲等近现代作家不断冲破阻碍一样,在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奔跑,迎接一个独属于你的崭新的热烈的未来。
梅润东:

方才随着参观行进,我们走过了现代文学的发端,也感受到了现代文学的变迁,如梦亦幻。当课本里的知识与现实重叠,当重若千钧的文字跨越时空的界限涌入眼帘,前人的身影也能引导我们前行的路。
在这百天的时间里,我请诸君多一分不计回报的努力。1918年,绍兴会馆的槐树下第一本白话小说面世。彼时社会枷锁未破而新文化运动初发,便已有人执笔为刀解剖那个病变的时代,走在时代的万万人前。《野草》中他说:“绝望之为虚妄,与希望相同。”我们的绝望也不过是浮动的分数与反复的考点,与其在焦虑中走过百天不如在斗争中走过百天。这让我想到了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请尽你所能想象你比西西弗斯更加幸运,因为你的努力会得到回报。汗水会改变沿途的风景与自己灵魂的质地。故而,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人的心灵。请放下无意义的焦虑与忐忑,像昔日鲁迅先生一样充满韧性的战斗,将努力作为“掷向虚空的投枪”。为这本没有路的世界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在这百天的时间里,我请诸君多一分静水流深的定力。予以世界的广度,我们不过是蜉蝣撼树;予以时间的深度,我们不过是沧海一粟。或许你被一次次考试的分数排名牵动心肠,或许你被自己和他人的期待压得喘不过气,无论如何请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与耐心。沈从文初到北京只能寄居在窄小发霉的煤屋中写作,被屡遭退稿、被孙伏园当众嘲笑、饿到流鼻血都无法改变他对写作事业的忠贞与热情。他在困顿中找到能够坚守的目标。正如沈从文所说:“在风雨中守住一张书桌,便是对生命最庄严的致敬。”无独有偶,我忆起汪曾祺的《在西南联大》,无论是跑警报时的冰糖莲子还是茶馆里的烟蒂写作。他在兵荒马乱的时代里完成自我的救赎与接纳,他用诗意与美学对抗现实的荒诞与虚无。我想说,在当下这个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成功与失败二元对立的时代,请像沈从文汪曾祺一样多赋予自己一些坚持的意义。有这样的意义,才能像沈复一样在《浮生六记》里以虫鸣为丝竹;像梭罗一样在《瓦尔登湖》的木屋倾听雪松的叹息;才能向着海德格尔所谓“诗意地栖居”更进一些。回望当下,用这样的意义正视路途上的每一次的诘问与困难,沉心享受与知识随行的过程,享受从不能到能的蜕变。用这样的意义帮助我们以最好的心态面对高考。
在这百天的时间里,我请诸君多一分斩断枷锁的魄力。“斩断昔日旧枷锁,今日方知我是我。”这不仅仅是一句网络热梗,更是蕴涵哲学思考的偈语。我们可以重新思考有哪些方法能够使我们在这百天的时间里再寻突破,有哪些方法是沿用三年都收效甚微。不因时间短任务重就自暴自弃,更应该敢于在有限的罅隙中身负镣铐舞出极致的舞姿。这是一种尽我所能,敬我不能的人生哲学。尽我所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敬我不能是尊重事实客观规律。去掉这样的枷锁,怀揣这样的魄力,才能不断走向真正的自己。
把这样的经纬装入心中,我们能看到窗外更为分明的层次。有人鼓吹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有人唱衰时代进入了历史的垃圾时间。青年何故退守又何故祛魅?看那远方是战争的动荡与硝烟,是民粹主义盛行的所在。我们身负五四的血液,也必将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前方的道路等待探索,但来时的道路早已遍布星芒:钱学森与徐光宪院士毅然放弃美国的优渥待遇约定携手回国;程开甲老先生放言在自己国家的幸福要远超做他国的二等公民;胡秀英婆婆三年哈佛毕业,打破记录只为早日投身祖国事业。数不清的例证汇聚成燎原之火。青年何故彷徨又何故忧伤?曙光终将穿过层云遍布你我身上,何况我们如今都高举炬火。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高山仰止,自能扬鞭。撑一支长蒿,便能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这里我斗胆引用曾经自己写下的一句诗与各位共勉:“何须书尽凌云意,三尺青霜丈河山。”愿我们无论何时身处何地都心怀独倚长剑,丈量山河的果敢与勇气。
两位同学的话语伴随着青春独有的朝气,萦绕在同学们周围。大家相互启发,眼里泛起光亮,在横幅上书写自己的思考、心意与祝福。对于行前的问题,同学们已在心中找到线索。面对这样没有标准答案、没有评分标准的问题,每个人或许都有不一样的解决路径,但坚持的决心、奋进的脚步是相同的!


“我们庄严宣誓:高考百天,我将全力以赴,拼搏奋进。 以坚定信念、顽强毅力、乐观态度、科学方法,勇敢迎接高考的挑战。 我相信,努力必有回报!坚持就是胜利!”在赵一然同学领誓下,全体同学宏亮整齐地喊出平实质朴的誓言。铿锵有力的语句,既是高考倒计时一百天的行动纲领,也蕴藏着同学们面向更遥远、更复杂多变的未来,书写时代答卷的信心与勇气!



活动策划|赵豫桥、周磊、郭瑾、杨晓雪
文字|赵豫桥、郭瑾、杨晓雪
梅润东、许宸嘉、陆子越、刘艾琪
摄影|王鹏、吴一航
编辑|尚昕迪、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