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博古通今:文化传承与当代书写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现代文学馆、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爱华出席并致辞。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李蔚超,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罗妍妍、院长刘占祥、副院长余夏云,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代表30余人参加活动,此次研讨会包括五个分议题。

开幕式由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占祥主持。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着重阐述了本次会议的主题“博古通今”,他指出,“博古”就是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经验,延续中华文明的历史根脉;“通今”,则是要与时俱进,借镜传统文化,回应当今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爱华介绍了西南交大的悠久历史,并向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她同时表示,各位专家、学者相聚在西南交通大学,以“博古通今”为主题,探讨文化传承与发展这一时代课题,与学校“交通”特色相得益彰,颇有韵味。“天地交而万物通”,不仅仅体现了物质的迁移、时空的转变,更是精神的传承、文化的交流、文脉的赓续,是更广、更深,美美与共的“交通”。

议题一:历史想象与当代书写
第一场研讨会以“历史想象与当代书写”为主题,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主持,苏州大学副教授臧晴评议,李昌懋、黄德海、赵天成、张永新、周珉佳等学者先后发言。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博士后李昌懋梳理了“翦商”这一历史意象的当代变迁,并在此历史脉络中解析了李硕的《翦商》是如何内化“视觉现代性”霸权的、以“想象-图像”为核心的写作方法。《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强调历史和文学有可能同根同源,都来自言辞对世界的想象和干预的愿望。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讲师赵天成从历史非虚构的书写潮流与阅读风尚的双重视角出发,探讨由此衍生的诸如观念、技艺与边界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张永新以罗新、李硕的近作为例,对历史写作中的文学笔法进行了探究,进而对传统的文学“真实”概念提出了新思考。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周珉佳聚焦以《苏东坡》为代表的新编历史人物剧,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当代戏剧“活化”的有益经验。

议题二:拟古再造与文体实践
第二场研讨会以“拟古再造与文体实践”为主题,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李蔚超主持,中央民族大学讲师赵天成评议,赵坤、裴亮、朱婧、臧晴、顾奕俊等学者先后发言。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副教授赵坤通过详细的文本细读,呈现了马伯庸小说中以“立命”反“绝地天通”的主题。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裴亮细论李修文《诗来见我》的“心象”诗学与跨文体实践,指出作者以诗为媒书写自我与古今诗人相遇时互相“照见”的心迹与心境,通过“心象”风景的“参差对照”为古典诗词注入时代新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朱婧一方面深入读解了林文月写作中的“拟古”意涵,另一方面尝试回应了拟古在当下文学现场能够激活的文学可能性。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臧晴将叶兆言的《璩家花园》与邱华栋的《空城纪》进行对读,揭示了这两位作家从非虚构写作重返虚构之后所运用的“历史百科”式写法。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顾奕俊同样关注邱华栋的《空城纪》,认为该作在再造改革开放时代社会主义文学经验的基础上构筑了新的文学共同体。

议题三:原型神话与游戏革命
第三场研讨会以“原型神话与游戏革命”为主题,由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安燕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林云柯评议,邓剑、刘诗宇、马杰、姜振宇、高强等学者先后发言。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邓剑经由《黑神话:悟空》游戏主角天命人与故事主角孙悟空的分裂结构,对游戏科学的想象力问题进行了勘察。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研究员刘诗宇指出《黑神话:悟空》涵容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中的双重身份,它的接受体现出当下文艺作品极具症候性的“盲盒化”现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马杰集中关注《黑神话·悟空》第二回黄风岭对于陕北说书的植入与化用,认为陕北说书这一民族形式在此被成功地后现代景观化。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姜振宇从较为宏阔的视野探究了“孙猴子”原型和“取经”母题在现代媒介中纷纭杂沓的呈现方式。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高强选择从“趣味”视角重审解放区文艺及其“进城”过程中的得失成效。

议题四:名物铸史与博物世界
第四场研讨会以“名物铸史与博物世界”为主题,由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吴德利主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马杰评议,艾莲、邓小燕、刘阳扬、林云柯、王学东等学者先后发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艾莲结合中国散文史和西方相关文艺论述,勾勒了博物散文的生成过程,思考了博物散文的文体自觉及其意义。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邓小燕提出了“生态自觉”与“博物自觉”的差异,进而梳理出了文人博物书写—政治植物学—环境报告文学—自然抒情写作的文学博物书写演进脉络。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阳扬关注当代青年写作的博物学视野,反思了物如何获得主体性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林云柯从“物”视角对“新历史主义”书写进行了重审,表示人类思想的重要转型几乎都源自关于“物”的思考的更新。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学东谈论了当下“自然主义”的诗学建构,提醒人们思考“对于人类群体的一个,我是否有资格成为自然的果实?”

议题五:地方路径与边地叙事
第五场研讨会以“地方路径与边地叙事”为主题,由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余夏云主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张永新评议,周维东、安燕、罗文军、龚自强、吴德利等学者先后发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期刊社副社长兼学报常务副主编周维东研读了邹瑾继的长篇小说《地坤》,表示《地坤》体现出明显的“地方自觉”,这种“地方自觉”不是有意与“新地方书写”对话,而是对四川现代文学文脉的自觉承传。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安燕发现民间信仰文化的渗入,激发了电影的自我触发,自动终结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主义,带来了一种新的认识论。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罗文军以羊子为例,分析了阿坝当前少数民族诗歌创作蕴含的“共同体”网络关系,及其与地方存在、情感体验等之间的深层关联。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龚自强考察了当下的方言写作,认为方言写作中的方言并非点缀与装饰,而宣示着另外一种主体性。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吴德利分别从历史书写、文化地域书写及文本精神等层面,并参照着“新东北文学复兴”,对迟子建的《东北故事集》进行了文本细读,深究了隐秘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化的个人体验绾合的表征。

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李蔚超作学术总结,她高度评价此次研讨会是一次创新性强、对话性高的学术会议,学者们的发言留下了诸多值得深入开掘的空间。同时,李蔚超也着重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近些年开设的“特选新作研究”和“泛文本研究”两大栏目的设想,希望大家能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一起探索新方法、凝练新话语持续推进对当下种种新现象的阐发。最后,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余夏云深情“赋归”,他表示虽然屋外秋雨淅淅,但得益于大家贡献的学术思想火花,屋内却温煦如春;虽然西南交大位于内陆边地,但因为有了各位的到来,我们也有幸成为了世界的中心。会议在欢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中圆满闭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