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杏坛

文学沙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杏坛 > 文学沙龙
为你荐书 | 豪气干云铸侠魂——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
[ 作者:张育玲 ] 来源: [ ]

 

20世纪,中国新文学经过“五四”之后80年的发展,早已取得绝对优势。恰恰在这个世纪的后半期,金庸以传统形式写成的武侠小说出现了,并且长久地风靡不衰。基于这一奇特的阅读现象,严家炎先生将金庸小说放置到中国文学发展的背景上加以考察,写成此著——《金庸小说论稿》,分析“金庸热”现象背后的诸多原因,探讨金庸作品魅力之所在。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武侠小说被视为“小道”中的“小道”,偏离社会主流文化,其所蕴含的游侠精神更是被视为动乱因素。如韩非子所言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将侠与侠文化单纯看作“封建社会的破坏力量”的误读由此形成。

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当时的先驱者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社会文学”“写实文学”的旗号下,重新确立了文学的评价标准。然而,部分论者也难免存在一些偏狭的看法:重写实而轻想象,重科学而轻幻想,重思想功利而轻审美特质,无法客观评价武侠类作品。

虽然旧武侠小说在艺术质量上良莠不齐,在内容上也存在奴才思想、暴力取向、迷信色彩等消极因素,但是1950年开始在香港出现的以梁羽生、金庸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以古今交融、中西荟萃的创作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写的是古代题材,却渗透出现代的精神。

“豪气干云铸侠魂”,这是金庸笔下的“义”;“变幻百端笔生花”,这是金庸笔下的“武”;“生死以之痴千态”,这是金庸笔下的“情”。在《金庸小说论稿》中,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情节艺术、生活化倾向、影剧式技巧,乃至其新旧交融、雅俗共赏的美学意蕴都得到了详实的分析。阅读此书,我们得以穿过正义与邪恶生死较量的画面,与杨过、乔峰、张无忌、周伯通等江湖中人相逢“侠”路,深刻理解这些文学形象背后的个性解放与人格独立精神,生动感受金庸先生的赤忱天真与社会关怀。

如严家炎先生的评价:“金庸的小说作为20世纪中华文化的奇迹,自当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讲解员介绍

赵伯仁,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部职员,从事文学展览的策划、实施以及馆藏宣传、研究等工作。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