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杏坛

文学沙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杏坛 > 文学沙龙
回顾 | 由文章见万物——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
[ 作者:崔琦] 来源: [ ]

 

近日,中国现代文学馆携手知名教育机构丽娟实验艺术共同打造的“文章万物——文学中的北京”公益研学课程圆满结束。2024年5月18日,中国现代文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为呼应2024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这一主题,响应2024北京博物馆月“博物馆之城——让学习更快乐”活动口号,特推出此公益研学课程,历时四期,旨在探索创新博物馆学习方式,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充分利用文学馆作为文学专业博物馆的特色优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文学包罗万象,由“文章”可洞见自我、触摸历史、看见世界,有基于此,文学馆着力设计研发“文章万物”研学系列课程,欲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介,向孩子们敞开发现自我、认识世界的无限可能,引导孩子们汲取人文知识、拓宽人文视野,领略文学之美、滋养灵魂心灵。

“文学中的北京”是“文章万物”研学系列推出的首个主题课程,将文学教育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是文学馆探索创新博物馆学习方式、提升学习体验、让学习更快乐的一次尝试。

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考虑中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通过设置多元教学场景、提供丰富的文学材料包来引起学习兴趣,以动手制作一份“艺术手稿”作家调研报告作为学习成果的具体体现,来引导孩子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思考;注重将“文学”变得更易观察与理解,将文学教育有机融合到艺术表现手法的学习实践中,以带领孩子阅读所熟悉的“北京”作为进入文学世界的路径,通过对调研报告进行艺术处理来增加孩子深入学习的热情;为孩子们提供实践机会,在艺术手稿完成后,邀请孩子们以“小小策展人”身份布展、制作作品展标,并向家长观众宣讲创作理念。

 

 

课堂上,孩子们充分展示了对文学与艺术的喜爱,认真聆听展厅中的现场教学,仔细观看展陈中的作家手稿、照片,争先恐后参与文学知识问答、分享学习所得,专心致志地对自己的作家调研报告进行画画、拼贴等艺术加工。在展厅中,孩子们由了解作家趣事开始认识文学大家,通过文本细读初步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为后续自主完成“文学中的北京”作家调研报告积累相关知识。在儿童活动室,孩子们从学习认识不同风格的艺术手稿入手,于四期课程中陆续学习了色彩关系、排版、艺术字、涂鸦等艺术手稿制作小技巧,学会了利用不同材质的纸张、印章、剪贴画等多元素组合来丰富画面的表达。

 

 

文学表达中的北京与现实生活中的北京是否相同?当下的北京与百年前的北京(北平)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文学大家们构建了怎样的北京文学地图?随着课程的结束,孩子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每一份“艺术手稿”调研报告都是一份个性化的艺术表达,也是孩子们对所选作家及“文学中的北京”这一主题思考与理解的具象化、可视化。在孩子们的作品中,文学北京与现实北京交相印证,作家们的身影、作家们对不同时期北京风貌、习俗、美食的书写被一一呈现。而孩子们,在穿越时光与作家的“会面”中,收获了特别的“文学北京”记忆、感知了独特的京味审美情趣,传承了京味文化。

 

 

教育是博物馆一项重要职能,博物馆教育更是大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中的北京”主题研学课程是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次尝试博物馆儿童教育创新实践,遵循教育的科学性、规律性,将文学与艺术进行跨学科融合。未来,中国现代文学馆会聚焦发挥博物馆教育的特殊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入挖掘文学馆自身资源,联动社会资源,探索开展一系列有深度、拓展型教育活动,为未成年儿童提供高质量文学教育服务,让文学成为未成年人生命的底色,滋养丰富孩子们的心灵。

同时,中国现代文学馆也将持续探索如何面向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探索如何更好地为公众打开文学之门、传承中华文脉,吸引越来越多的大众走进文学馆,感受文学魅力、汲取人文力量,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升全民文明素质。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