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杏坛

文学沙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杏坛 > 文学沙龙
《诗刊》创刊号的出版
[ 作者:杨良志] 来源: [ ]

在《诗刊》创刊号的筹备过程中,编辑部安排人用工整的小楷抄了前期“集攒”“整理”的八首毛泽东诗作,然后由主编臧克家执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这八首诗未曾公开发表过,文字上在各种传抄件中还有出入,请求作者加以修订以广流传。信中说,您要是能写一份手迹交我们发表,那就更好了。信中还说,希望能将没有流传的诗寄给我们,那对我国诗坛将是一件盛事。编委诸位在信尾郑重地签了名,落款日期是:“1956年11月21日”,大信袋子由编辑工作人员骑上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旧“二八车”,直送中南海西门两位干部值守的传达室——那时候《诗刊》编辑部在王府井大街的中国文联大楼,到中南海去,大街上往西拐跨上车几脚蹬子的工夫。

 

1956年底的毛泽东,日理万机,该是何等地忙呀。编辑部满怀热望地下决心等,即使创刊号拖期也在所不惜。十天后的1957年1月2日,一个电话打到了《诗刊》编辑室:

 

“我是徐迟。您是哪里?”副主编接了电话。

 

“我是田家英。”徐迟心里不禁一震,田家英,毛主席的秘书呀!

 

“主席问,《诗刊》什么时候发稿?”

 

“我们在等着主席的定稿。”停了片刻,徐迟赶忙问,“主席诗稿什么时候给我们?”

 

“现在还不敢说。”田家英的回答,“咔嗒”挂了电话。

 

诗人气质洋溢的徐迟感觉从西南方向,高高的红墙大院内,有一束光缓缓地投过来,“有门儿”,他激动不已,在屋里来回走着,双手互相搓挽,“太好了!”“太好了!”

 

51岁的“老”诗人臧克家闻讯,额头上沁出细细的汗珠,用他的山东话反复叨念:“真是没想到!”“真是没想到!”

 

沙鸥后来回忆自己当时的心情:你站在海滩上等待远行的亲人,他的归帆已经冒出了影子……

 

又隔十天,整整是十天,1957年1月12日,中国文联大楼接到一个牛皮纸大信袋,信袋上部毛笔草书“诗刊社”三个大字,左侧下部印着红色一行字:“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这是毛主席的回信!

 

毛泽东给“诗刊社”的亲笔回信

 

——一厚沓诗稿。是钢笔抄在白色的打印纸上的,字迹规整,一丝不苟;其上有用铅笔改动的个别字与标点,这明显是毛泽东的手迹。数一下,有诗有词一共十八首。

 

——三张朱丝栏八格纸的一封信。是毛泽东写给“克家同志和各位同志”的亲笔。信上说,“记得起来的旧体诗词”,连同“你们寄来的八首”,“一共十八首”,寄上。信上说,“《诗刊》出版,很好,祝它成长发展。”

 

两天后的1月14日,毛泽东邀请臧克家和诗人、时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的袁水拍到中南海做客。袁坐上由人民日报司机班(当时的人民日报社恰也在王府井大街)派出的公务车,在半途上“捎”上了也住得不远的大主编臧老,到中南海西门报上姓名,一路直进。毛与客人坐定,他们关于形势与任务,关于古体诗词,关于李白与杜甫……当然有不少话题,说到《诗刊》的开印,臧克家说,上边批准《诗刊》印一万册,这太少了,看人家《人民文学》印20万!“那你说印多少?”主席问。“我想应该是五万吧。”主编答。主席思忖了片刻,“就听你的,我看印五万可以。”两个多小时的亲切交谈,一周以后,臧克家写了首长诗《在毛主席那里作客》作了历史性的记录。

 

1957年1月25日,《诗刊》创刊号出版了。25开本,毛边,100页,封面红色的“诗刊”两大美术字,下边序号“1”居中,再下是“1957.1.25诗刊社”一行黑体字。印数为50760册,定价0.30元。1月31日为旧历春节,天寒地冻,雪花飘飘,人们在王府井新华书店的门前排起长队,购买我们“诗国”的新《诗刊》。

 

来源:《1957—1976年,二十年间“毛主席诗词”的出版》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