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杏坛

文学沙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杏坛 > 文学沙龙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红色文学档案资源整合与开发
[ 作者:张梦] 来源: [ ]

 红色文学档案,主要指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学工作者以文学形式,客观真实记录和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国家富强的奋斗史实,且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记载,如红色手稿、手札、日记、书信等。它们是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奋斗光辉历程的真实见证,是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直接、形象、富有感力的历史凭证,是党和国家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 “初心与手迹——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红色经典手稿展” 巡展

 

中国现代文学馆(以下简称“文学馆”)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文学档案资料收藏中心,自建馆以来就致力于中国红色文学档案和史料的收藏、研究及展览。在新时期,更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指示精神,立足馆藏优势,整合优质资源,深炼红色文学档案的精神内涵,深挖红色文学档案在历史、文化、教育和艺术等多方面的突出价值,持续为赓续红色血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全面梳理馆藏,数字化赋能开发

目前,文学馆藏品总数已达90万件,但长期以来并未全面对红色文学档案进行数字化梳理和管理。2022年,文学馆以配合北京市文物局第二批革命文物申报工作为契机,将申报革命文物提升为全馆战略性工作,对馆藏各时期红色文学档案进行了系统整理、盘点和定级,并向北京市文物局成功申报65件革命文物。同时,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升级。在红色文学档案数据管理、提取和转化的各个环节,全方位融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技术工具进行信息采集、分类梳理、资源整合、文本分析、关联挖掘以及视觉呈现,实现红色文学档案资料存储和传播形态的数字化,以此来支持红色文学档案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目前,文学馆已完成了馆藏红色文学档案的专题性梳理工作,建立了红色文学档案名录,尤其是对重要红色档案进行了更为细致的高清扫描、细粒度标引以及关键字段提取和藏品关联等数字化工作,为进一步实现红色文学档案资源保护和利用一体化建设探索出了新路径。

融合新媒体平台,打造高品质展览

红色文学档案价值丰富,尤其是在历史、艺术、教育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作为文学与革命的结合体,凝结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实现了红色文化的艺术性转化。它既是红色精神得以传播的肥沃土壤,也是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精神需求的艺术产品。紧扣时代主题,充分利用馆藏红色资源,为广大观众提供高品质展览,也一直以来都是文学馆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

传统形式的展览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无法充分满足观众的多层次需求。文学馆充分利用直播平台和融媒体技术,打破常规展览在时空、资金、技术等诸多方面的限制,以馆内精心策划的主题展“迎着新生的太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大展”为基础,与沈阳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迎着新生的太阳”展览云直播,将优质展览推向更多观众。通过云展览,集中展示了馆藏42位著名作家的89件红色手稿、书信等档案资料,其中包含《四世同堂》《青春之歌》《红岩》《小兵张嘎》《创业史》《上甘岭》《保卫延安》 等重量级红色文学手稿档案。云展览从红色文学档案的视角,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光明的艰辛征程。在直播中,观众亦可在线与学者、专家同频互动, 深度了解红色文学档案背后的故事和细节。直播上线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当日融媒直播流量达3亿,在线观展超过10万人次,实现了观展人数的巨大突破。红色 文学档案通过新媒体手段和平台,实现了面向大众的快速普及和传播。

集合优质资源,带动档案资源库建设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红色档案资源想要得到更全面、更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就必然要实现从纸质到数字化、数据化、信息化的介质转化,成为驱动文学、历史等多学科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前提准备。数字人文视域正是契合这种研究理念,将自然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严谨、系统、精准以及标准的特点融入人文学科研究,以数字信息支持人文研究。文学馆一直以来都高度关注现代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于多元数据的需求,其作为资料中心的职能之一更是致力于为文学档案的研究提供基于数据的服务。在全面梳理馆内资源的基础上,文学馆至今已完成文学档案藏品系统、文学档案数字 化系统以及文学档案的对外查阅系统建设,目前正在重点进行红色文学档案资源库的系统搭建与完善,举全馆之力,尽最大可能,实现红色文学档案的人文数字化转化,建设完成一个整合的、互通互联的、 可持续输出的红色文学档案资源大数据信息库,以此来突破红色文学档案资源利用 的时空限制,实现红色文学档案资源的优 化管理、资源共享和多维度开发,并希冀能够为学界深层次、多学科交叉学术研究 诉求提供空间。

多维度深耕细作,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每到历史紧要关头,红色文学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化的先导。红色文学档案与生俱来承载着文学和革命的双重历史使命,凝结着民众觉醒的意识,淬炼着革命爆发的火种,催生着伟大事业的来临,是值得我们开展深入研究、提炼精神灵魂的瑰宝。文学馆高度重视红色文学档案研究工作,组织推出研究专栏,聚焦学术热点,定期展示馆藏红色文学档案相关研究成果。目前正筹划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学术机构合作举办“红色文学经典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扩大馆藏红色文学档案研究在学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与《文艺报》合作,每年推出10期经典作家研究专栏,重点关注馆内红色文学档案的解读和研究。此外,充分发挥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制度特色,围绕红色档案开展深度研究, 通过“三红一创”红色经典手稿研究、延安系列会议文章手稿研究、红色经典电影剧本手稿研究以及重要作家全集佚文手稿研究等专项子课题,开展学术招标,搭建学术平台,刺激红色文学档案学术研究和探索,为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学术支持。

加强与地方合作,拓展文化传播渠道

红色文学档案以文学视角描绘了党和人民百年奋斗的真实图景,能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真实可靠的素材,是极具感染力的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学档案能以多元的形式,更符合历史本真的情节塑造,给读者和观众带来深刻而贴切的感召,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这种优势是其他教育资源所无法替代的。文学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身肩要把红色文学档 案资源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的时代重任,以定期推出红色档案展览为抓手,加强与地方文化单位合作,建立“一展巡多地” 的文化传播模式,面向全社会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挥社会教育职能。近年来,已在陕西、内蒙古等多地完成“初心与手迹—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红色经典手稿展”巡展,以及在浙江桐乡等多地完成“纪念茅盾先生诞辰125周年手迹展”等巡展活动。通过巡展,不仅可以提升展览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开拓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拓宽了红色文学展览的受众面,扩大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效应,从而为红色精神的深入人心注入更强劲的力量。

把握时代潮流,拓展红色文创开发

文学是文化领域最基础、最活跃、最广泛的力量源泉,众多形态丰富的文化艺术产品根本依靠的都是文学元素的支持。把红色文学档案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可以让人民群众在高品质红色档案熏陶中开拓视野,增进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而红色文学精神的转化和传承也要与时代同频、与时代共进。文学馆携手知名数字藏品服务平台Amall.ART,开发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藏品。近期已推出“名家手稿”系列数字藏品盲盒,精选馆藏8位文学名家的作品手稿原件及照片影像,提取文字后利用Mosaic技术拼贴成数字藏品。这8款数字藏品中,就包含以杨沫《青春之歌》手稿,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手稿,赵树理《卖烟叶》手稿为元素的3种红色文学 档案盲盒。数字藏品的出现,不但使红色文学档案能够更近距离地被大众触及、拥有,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收藏趣味,这对文学传世和红色精神的普及而言是大有裨益的。当人们在阅览或观看红色文学档案及衍生产品的过程中,也能进一步唤起、重现、固化和刻写他们对红色历史的记忆和认知。在藏品盲盒预售期内,公众通过官方渠道认购的数量达到16763份,这也充分证明了现代社会对红色经典文学的喜爱、对红色文创产品的认可。总之,红色文学档案在历史、文化、教育和艺术等多方面具有突出价值和利用空间。文学馆勇担政治使命和文化责任,从展览、研究、资源库建设及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着手,深化红色文学档案的时代价值探析,持续为红色资源研究、开发及利用提供支撑,进一步为推动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文化强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