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杏坛

文学沙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杏坛 > 文学沙龙
与舒乙先生的两次谋面——缅怀舒乙先生逝世二周年
  来源: [ ]

与舒乙先生的两次谋面——缅怀舒乙先生逝世二周年

与舒乙先生谋面可以说有两次,第一次是见字如面,第二次是面对面。
2012年我正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捧起舒乙先生撰写的《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算是第一次与先生谋面吧!

 

作者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与巴金先生雕像合照

 

我怀着如饥似渴的心情一口气读完,收获颇多。其一:巴金老先生那份对于文学、对于建立文学馆的执着最能打动心灵,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给中国优秀的作家们找一个最后的归宿,为了这些热血沸腾的作家们的心跳永远与整个中华民族的脉搏相吻合,为了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能够通过文学而陶铸自己独特的精神家园。巴金先生不顾年老体弱多次直抒己见,上书最高领导人,终于为中国的现代文学建起了这座宝库,树起了这座丰碑。

其二,如果说巴老是孕育新生命,那么舒乙先生则是见证襁褓中的婴儿慢慢长大成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深思熟虑、精心呵护,才使得一座兼具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术的文学宝库建设完成,才使得它能填充进超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学博物馆的宝贵资源。他们的良苦用心处处可见:从八十岁高龄的熊秉明先生对鲁迅雕像的亲为;到闫振铎与叶武林先生为创作巨幅油画,研究相关文学作品长达半年,又画了整整一年半时间;再到征集人员以收藏家的心态和品味不辞辛苦,千方百计搜寻孤本、绝版,这是何等的心血。文学馆凝结了无数大师与工作人员的努力和汗水,这本身又为文学馆创造了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与鲁迅先生雕塑合照

 

其三,读舒乙的这本书仿佛触摸到了文学馆的心跳,他用一种平铺直叙的写法,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文学馆发展的清晰脉络,使人读起来既亲切又有趣,收获甚丰。 

第二次谋面是在2013年4月24的“老舍 胡絜青珍藏字画捐赠仪式”上,那是我走进文学馆的第二个年头。

那天恰好我值班,早早来到C座准备。舒乙先生提前到来,一身浅色西装打着领带,精神矍铄,背着手在布置好的现场观看,看到我时便询问我来自哪个单位?我回答说是文学馆的志愿讲解员,他立刻关心道:现在参观者的数量有多少?讲解的形式有哪些?并在我的笔记本上签名留念。我深知:志愿讲解是舒乙先生最先引进的博物馆讲解形式。

 

作者与舒乙先生合照

 

舒乙先生为作者签名

 

参加捐赠仪式的宾客陆续到来,老舍先生的女儿舒济、舒雨、舒立也相继出现。舒乙先生和姐妹们上前逐一握手致谢。

那天舒乙先生携姐妹们将老舍、胡絜青夫妇珍藏的国宝级的书画20幅捐赠给了现代文学馆。其中有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凄迷灯火更宜秋》《命题苏曼殊诗意四图》等8件珍品;有傅抱石的《桐荫图》《美人图》等3幅国画;有黄宾虹、林风眠的国画以及老舍、胡絜青生前的书法、国画等,可谓价值连城。每组捐赠的画前都配有舒乙亲自撰写的《我家藏画故事》短文,介绍这些书画作品的诞生背景、与其家庭的渊源及其文史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吴义勤主持仪式,作协主席铁凝致词,高度评价了老舍家人的捐赠善举对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表示中国现代文学馆将精心保管好这批国宝,使其传之久远、泽披后人。铁凝主席还介绍了她在英国访问时看到当地仍然保留着老舍先生年轻时在英国讲学的纪念,非常感动,她认为老舍不仅仅是中国的伟大艺术家,也是属于世界的。

作协原副主席廖奔向舒乙及家人颁发了纪念品和证书。中国美协副主席王明明、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范迪安分别讲话,高度赞扬老舍先生子女的高风亮节,在艺术品市场繁荣的当下,将这样一大批珍品无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可见他们的境界之高、胸襟之阔、眼光之远,并感叹:书画家协会与中国美术馆多年翘首以待并千方百计争取收藏这些稀世珍宝,但幸运属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最后由舒乙先生代表全家讲话,他首先介绍了今天前来参加的嘉宾,都是在中国书法界、美术界、文学界鼎鼎有名的大腕,其中包括徐悲鸿的夫人——九十岁高龄的廖静文女士和李苦禅的儿媳孙燕华女士。舒乙有些激动,向嘉宾们述说着一个个来自老舍先生与胡絜青先生的感人故事。

舒乙介绍道,老舍先生是满族人,非常聪明,既是著名作家又是书法家,对书画的收藏抱有极大兴趣。他经常对着自己动手养的花草出神,对着齐白石和傅抱石的画细细品味,从中得到灵感,提高境界。老舍先生本姓舒,字舍予,老舍先生奉行舍自己为大家的人生准则。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后,他非常珍惜这个荣誉,把奖状挂在墙上天天看。北京市长彭真去看望老舍先生时曾说:“我过去称你是人民艺术家,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是,永远是。”

如今,舒乙先生离开我们也已经两年了,就像挽联上写的那样:“道德传家音容宛在,文章继世风范长存”;“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舒乙先生安息!文学馆永远记着您!后人永远怀念您!


王香果

执笔于2023年4月21日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