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杏坛

文学沙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杏坛 > 文学沙龙
王龙基:我演三毛
[ 作者:王龙基] 来源: [ ]

2022年11月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公布了由该机构发起的“中国儿童电影百年百部经典”评选结果,阳翰笙编剧的《三毛流浪记》名列榜首。这部电影作为新中国第一步献映影片,正赶上开国大典。我为自己能在这部影片中扮演三毛一角而倍感荣幸。

11月17日,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

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见报是在1949年4月2日。从导演和一些当事人的记忆得知,当时为了防止国民党政府的阻碍,真正开机的时问应该是1948 年秋天。先拍摄内景,然后在拍外景时才正式向外公布。

我是如何被选上演“三毛” 的呢?还是电影《三毛流浪记》 的导演严恭的儿子、我的好友陈德赛后来告诉我的,他说,当年社会上广传“昆仑公司〞 的导演严恭在挑选“三毛”,不少人送贵重礼物,想让自己的儿子入选,甚至有人塞金条等财物。但严恭坚持原则,不为所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流浪儿集中的孤儿院、儿童剧团去找,但他始终不满意,仍不降低要求。终于有一天,严恭无意中在昆仑影业公司门口,看见三个孩子在玩玻璃弹子,突然争吵起来。原来是三个大孩子耍赖,欺负一个年龄小的孩子,这个小孩却一点儿不怕,倔强地讨回了公道。严恭眼前一亮,这孩子圆圆的眼晴,大大的额头,正是他寻觅己久的小三毛。

而这个孩子正是我。我进入了严恭导演的法眼是偶然,或许也是必然。因为当严恭将我带回昆仑影业公司,史东山导演一看,笑了,原来是小“老演员”!

严恭这才了解到我父亲是昆仑影业公司著名作曲家王云阶。之前我早已参演过多部电影。父亲早就知道要拍《三毛流浪记》的消息,但他不想让我担这么重的担子,所以一直没有跟公司提。

我从小跟着父亲四处奔波,经历过穷困的生活。抗战期间的文艺工作处境十分艰苦,父亲王云阶尽管二十多岁就是教授了,但当时在国统区没有床和被褥,我和家人睡过稻草。没饭吃我听着妈妈说:“睡吧,孩子,睡着了就不饿了。”为不让妈妈难过,我使劲闭着眼睛,可肚子饿得吐酸水……

当严恭导演得知我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相信我能体会到三毛流浪之苦,能演出饿得眼冒金星的感觉,这正是三毛的理想演员。严恭诚恳地说服了我父亲。化妆名师辛汉文给我做了造型,头顶粘上三根毛,鼻子加翘,全公司的人都惊呆了,“三毛之父”张乐平来了一看就说:“这就是我的三毛!”

 

当年王龙基(右)饰演的“三毛”,与张乐平在片场。

 

当时的创作确实是严肃认真的,严格遵循从生活中来的现实主义,不管演员外形多么符合原著,必须从内心体验做起。严恭带着我到流浪儿集中地,和真正的三毛——流浪儿交朋友。使大家想不到的是,我因为自己有过贫苦生活的经历,不怕脏苦,很快和流浪儿一起在外白渡桥推黃包车,在外滩卖报纸,甚至一起去抢剩饭。

体验了流浪儿的生活,我的表演已与“三毛融为一体,没有做戏的痕迹。大家看电影,觉得“三毛〞的标志——三根毛很可爱,但对我来说这却是难以忍受的痛苦。这三根毛必须粘在光光的头皮上,每天必须用锋利的剃刀刮头皮,一次两次可以忍受,但是连续刮七八个月,常人都受不了,我咬着牙含着泪忍了下来。不仅如此,流浪儿的苦难是深重的,上海冬天的早晨,总会在街上发现冻死的流浪儿,画家张乐平正是看到这个令人难过的场景,才创作了“三毛”这个形象。所以,无论冬天多么寒冷刺骨,夏天多么烫得灼人,无论路上有石块否,我都必须光着脚,这才是真正的流浪儿。冬天的镜头很多,寒风中要穿很薄的破衣服,要真的去抢剩饭,还要很饥饿地用手抓着吃东西……这些我都做得逼真、自然,我已经完全进人角色了。

 

作者近照

 

《三毛流浪记》从1948 年秋开拍,这是因为要抢拍“三毛” 在萧瑟的秋风中,以及在凛冽冬天里的苦难生活,这是表现流浪儿生活处境必要的场景。秋冬的场景占全片约三分之二的比例,大概为了策略地躲避特务,没有在报上公开发布消息,外景都采取〝打游击”的方式,根本不像现在拍电影,由警察帮着阻断行人——国民党当局想破坏还来不及呢,岂能帮你?况且也没钱雇警察进行清场。具体拍摄是导演带着摄影师等各部门工作人员,空着手像路人一样,先去看现场,定机位,届时,由场工阻断行人,立刻架好机器,把用毯子包好的“三毛”往预定地方一放,就开始拍戏,结束立即撤走,行人甚至还没搞明白是怎么回事,拍摄已经完成,片中许多外景都是这样拍到的。

1949年4月,已经听得到解放军的炮声,此时国民党特务疯狂地捕杀革命者,抓人的 “飞行堡垒(囚车)在街上橫冲直撞,尖锐的警笛声无论白天黑夜都刺耳震响。大约为了迷惑敌人,摄制组此时却在报上发布了拍摄消息,实际上摄制组根据组织的指示,藏起拷贝后的电影,全部停止工作,各人找关系去躲藏。

影片于1949年9月初圆满结束,正赶上开国大典,10月1日起首先在上海播放,随即扩展到全国放映,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献映的国产影片,当然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儿童片。《三毛流浪记》参加国际影展,多次获奖,轰动欧洲。而我也因为扮演了“三毛〞成为了家喻户哓的童星。

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眼我也是一位 80出头的老人了。或许我有着和“三毛”一样在艰苦环境中倔强成长的经历,练就了一副“吃硬”的体魄,如今的我依然精神矍铄,在爱好的印制电路行业发挥余热,干得有声有色。我由衷地感谢党,感谢祖国,承蒙观众对 “三毛”的厚爱,扮演“三毛”是我一辈子的荣誉和骄傲。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