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杏坛

文学沙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杏坛 > 文学沙龙
杜鹏程与《保卫延安》
  来源: [ ]

2021年5月5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杜鹏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杜鹏程1921年出生于陕西韩城县苏村贫苦农民家庭,三岁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1929年因遭饥荒被送进基督教会办的孤儿院。11岁上私塾,后当学徒,半工半读,接触了很多进步书籍。1937年16岁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次年和同学—起奔赴延安开始了他所说的“真正的生命”。先在八路军随军学校和鲁迅师范学校学习,后参加农村工作和革命实践。学习和革命相结合的生活方式贯穿了杜鹏程的一生。

1942年杜鹏程进入延安大学开始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知识素养和思想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44年他调到延安一个工厂做基层干部,开始不断积累素材和练笔,萌发了从事文艺创作的念头,并不断有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在延安的报刊上发表。

1945年10月杜鹏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7年被选中到边区延安报社工作。延安保卫战开始后,他作为随军记上了前线。期间写下几十万字的《战争日记》,并酝酿和准备《保卫延安》。有歌剧《劳动人民的子弟》在部队上演,小歌剧《宿营》曾于1950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创作的准备时期。

1949年杜鹏程跟随部队进军至新疆帕米尔高原。1951年他从部队转业,曾任新华社记者和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开始创作《保卫延安》,标志着杜鹏程创作第一个阶段的开始。从1949年到1953年,四年耕耘,几易其稿。《保卫延安》于1954年问世,这既是杜鹏程创作的开端,也是他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1954年《保卫延安》出版后,杜鹏程离开新华社到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成为一名专业作家,这是他创作的第二个阶段。他相继创作了短篇小说《工地之夜》《平常的女人》《延安人》《第一天》《年轻的朋友》《夜走灵官峡》等,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年轻的朋友》,散文集《速写集》等。代表杜鹏程第二阶段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品是195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

新时期到来后,杜鹏程重返文坛,以多病之躯坚持他人生第三个阶段的文学创作。从1977年开始,杜鹏程新的创作有中篇小说《历史的脚步声》,以及散文、随笔、回忆录和创作谈等大量文章;出版了《杜鹏程散文特写选》,散文集《我与文学》;《保卫延安》和其它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随笔集也多次重印。继《在和平的日子里》后,杜鹏程曾开始创作长篇新作。

1991年10月,杜鹏程因病逝世。

《保卫延安》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部大规模和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小说取材于1947年3月到9月的陕北延安战事,反映了延安保卫战的战斗过程,并辐射到了整个解放战争的总体历史进程。作品从撤离延安开始写起,以周大勇连队的战斗生活为中心情节,描绘了延安保卫战中的几场著名战役: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击战、陇东高原和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店歼灭战。沙家店一战扭转了西北战局,开始了收复延安的大反攻,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全面进入战略进攻,进入夺取最后胜利的新的历史时期。

自1950年动笔之后,杜鹏程经常通宵达旦,与昏暗的小煤油灯相伴无数个日日夜夜,终于完成一部上百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初稿。“写着,写着,有多少次,遇到难以跨越的困难,便不断反悔着,埋怨自己不自量力。可是想起了中国人民苦难的过去,想起了那些死去和活着的战友,抚摸烈士遗物,便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力量,又鼓起勇气来……钢笔把手指磨起硬茧,眼珠上布满血丝,饿了啃一口冷馒头,累了头上敷上块湿毛巾。写到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时,笔跟不上手,手跟不上心,热血冲击胸膛,眼泪滴在稿纸上……”杜鹏程这样回忆当时艰苦创作的情景。草稿完成的当天,他倒头便睡,直至两天两夜后,才从睡梦中惊醒。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他饥饿之极,便拉上几个记者一同上街吃羊肉包子,他的食量和狼吞虎咽的样子令同事们大惊失色,过后有位记者告诉杜鹏程妻子张文彬说:“你这老杜可不得了,一下子吃了那么多包子,这哪儿是吃,简直在喝油。”

四年间,这部作品历经了9次修改,由最初的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修改为60万字的长篇小说,继之又压缩为17万字,最后又变成30多万字,前后被杜鹏程涂改过的稿纸足可以拉一大马车。

冯雪峰称《保卫延安》是“够得上称它为所描写的这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有名的英雄战争的一部史诗的。或者,从更高的要求说,从这部作品还可以加工的意义上说,也总可以说是这样的英雄史诗的一部初稿。它的英雄史诗的基础是已经确定了的。”

 

《保卫延安》的捐赠故事可谓“厚重”——这部手稿足足有两尺多高、十几斤重。上世纪90年代初,杜鹏程夫人通过舒乙将这部凝结着作者无数心血的珍贵手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文学馆征集编目部的慕津锋主任回忆,杜鹏程对于《保卫延安》手稿视若生命,历经几十载,他都将其珍藏在身边。在他去世后,为给这些手稿找寻最好的归处,妻子张文彬在上世纪90年代亲自来到位于西三环万寿寺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向当时的负责人舒乙提出捐赠意向。很快,文学馆便派了两位同志前往西安杜鹏程家中取回《保卫延安》等手稿。这两位同志不久便背回了两大捆书稿,其中以《保卫延安》手稿最多最重,里面有《保卫延安》的写作大纲、人物表,有《保卫延安》报告文学版第一稿、第二稿(一稿共3514页,100多万字。二稿则有1451页),还有小说版的手稿四部(三稿270页,四稿306页,五稿428页,七稿有228页)。每一稿上都能看到作者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正是这些修改,让我们看到杜鹏程为这部文学作品到底付出了多少艰辛。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