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杏坛

文学沙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杏坛 > 文学沙龙
臧克家之女郑苏伊 | 不忘初心,弘扬家风家训
[ 作者:郑苏伊] 来源: [ ]

臧克家与小外孙女散步

(拍摄时间约1993年)

大家下午好!当我接到现代文学馆计蕾老师的邀请,希望我给各位党员同志讲一下我的家风家训时,我真是有点诚惶诚恐,怕讲不好误导大家。但计蕾老师坚持说相信我可以讲,那我只好勉为其难,如果有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包涵。下面我分三个方面讲。

 

一、言传身教,教育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介绍一下我的家庭。我家有四个兄弟姐妹,两个哥哥为父亲臧克家的前所生,姐姐与我是母亲郑曼所生。我的父母亲对于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不太相同的。父亲对子女相对比较放手,除了在重大的问题上进行指导,一般不太过问我们学习工作上的琐碎小事。而母亲对我们比较严格,大事小情都比较注意。虽然教育方式不同,但我的父母对于培养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方面,却是非常一致的。

我的两个哥哥分别生于1929和1930年,因为当时父亲还是学生,无法亲自抚养他们,就将他们送回老家,由继母和妹妹抚养。抗战爆发后,父亲抛家舍业,奔赴抗战前线,很长一段时间和家里失去了联系。1946年,容易和哥哥联系上了。听哥哥们在青岛所“时中学”读书。何为“临时中学”?就是家乡被解放军解放后,一些对共产党和解放军不了解的人逃到了青岛,在那里办的一所中学。当时父亲已经和哥哥们的母亲离婚很久,和母亲郑曼生活在上海。知道这个消息以后,父母亲非常着急,生怕哥哥们接受了反动教育,就于1947年将哥哥们接到了上海。在上海,父母亲不仅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与哥哥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还在思想上引导他们痛恨黑暗统治,向往光明未来。在父母亲的教育下,哥哥们在思想上进步飞快,不仅对当时的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还写诗抨击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后来,当父亲被国民党追捕,被迫潜往香港时,安排哥哥们投奔了解放区,参加了革命工作。就这样,在哥哥们人生道路上最关键的节点,是父母亲给他们指明了方向,使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在把握好子女的人生坐标之后,父母亲对我们在生活工作、为人处世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父亲曾多次对我们说,咱们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牢牢记住,绝不能打着臧克家的旗号在外面招摇,一定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几十年来,对于父母亲的教诲,我们谨记心间,努力践行。

父母亲不仅这样要求我们,而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当我们看到父亲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每日黎明即起,勤奋笔耕,为祖国的文学事业贡献力量;看到母亲在自己的编辑岗位上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工作时,作为子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以他们为榜样,去老实做人,踏实工作呢?

我的大哥臧乐源,原本性格内向,毕业后分配他当大学教师,内心忐忑,向父亲倾诉。父亲并没给他讲什么大道理,而是给他推荐了韩愈《师说》里的一段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鼓励大哥在干中学。大哥领会了父亲赠他这段话的含义,在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磨练自己,后来练得一副好口才,讲课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授,获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和众多荣誉。

1950年,父亲为我的二哥臧乐安写了一段语重心长的题词:“你是英气奋发的一匹小野马,你所具有的正是我所缺乏的。今天,你这匹小野马找到了一个可供驰骋的自由的原野,你必须为你的主人——人民俯首帖耳的服务,对你,我存着一个大希望,千万不要叫我失望呵,我的,我们的小野马呀!”在这段题词中,父亲告诫儿子,要俯首贴耳地为人民服务,并把一个大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二哥时刻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没有辜负父亲的殷切期望,成为国际广播电位知名记者。

现在,我们兄妹四人都早已离开了工作岗位,大哥也己去世,但在回首自己走过的道路时,我们都可以自信地告慰双亲,虽然我们在工作上的成就各有高低,但都没有辜负双亲的希望,从未以名人后代自居,踏实敬业,勤恳努力地工作,老实本分、谦逊低调地做人,没有给双亲丢脸抹黑。

 

二、弘扬孝道,用爱心培养出和睦温馨的良好家庭氛围

我们的家庭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子女孝敬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关心,感情深厚,一人有困难,大家来支援。婆媳、姑嫂、妯娌之间亲密无间,家庭气氛和睦温馨。而这样的家庭气氛,完全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前面我已经讲到,我两个哥哥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生活,直到1947年才被接到上海。在接他们来之前,父亲是有些犹豫的。因为当时父亲写了许多政治讽刺诗,在国统区白色恐怖之下,处境比较危险。而且母亲郑曼只比我大哥大十岁,父亲有些担心母子之间不好相处。但母亲的态度非常坚决,就是绝不能让两个孩子接受反动教育,将来走向反面,所以,克服一切困难也要接孩子们过来。当把两个哥哥接到上海后,母亲用她博大的爱心接纳了这两个从小没有得到多少父爱母爱的孩子,用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柔细腻的呵护温暖了两个哥哥的心,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爱戴。从此,母慈子孝,协和生春。

在1989年母亲七十大寿家庭聚会之际,大哥动情地朗诵了他写给母亲的贺信:
妈妈:四十多年来,您对我们关怀备至。从学习生活,到为人处世。您使我们沿着人生正确的道路向前飞驰。亲爱的妈妈,谢谢您!您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一片赤诚;您艰苦朴素,严以律己,勤勤恳恳,一丝不苟。您是我们后辈们学习的好榜样。从大哥硬咽颤抖的声音里,我听到了哥哥们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我的家庭中,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我的两个哥哥出生后被送回老家,由我的祖母和姑姑抚养。我的姑姑为了照顾母亲和两个侄儿,一直没顾上谈婚论嫁,直到四十多岁才结婚。父亲对于自己的继母和妹妹关怀备至,解放后曾想将她们接到身边,但因老人故土难离,只好作罢。在哥哥们读书时,父亲完全负担了继母和妹妹的生活费。而当哥哥们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父亲就对他们说,你们的姑姑从小把你们抚养大,就像亲妈妈一样,而且为了你们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耽误了婚事,她为你们付出的太多了。你们是不是也该为她做点什么?其实,父亲并不是没有钱寄给自己的妹妹,而是有意识地培养儿子们孝敬长辈,知恩图报的好品质。我的两个哥哥对父亲的意图心领神会,从第一个月发工资开始,他们就给姑姑寄生活费,每逢自己涨了工资,也要多给姑姑寄钱,就这样,几十年来一直供养着姑姑,从未间断,直到姑姑去世。姑姑生前曾说,她的邻居们知道了侄子们对她的孝敬,非常羡慕,她也常对邻居说“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侄儿啊!”

孝敬老人的事例在我家还有很多。在父母亲晚年生病住院的日子里,我们兄妹全力以赴,尽心服侍,从无怠慢。我们知道,病榻上的日子痛苦难熬,但我们希望我们的付出,能使父母感受到浓浓亲情,能够使他们心灵上得到慰藉,帮助他们减少病痛。2004年,在父亲去世半年之后,母亲也被查出罹患晚期肺癌。父亲生前,母亲不顾自己己年逾八旬,对他倾尽全力,精心照顾,我们知道,母亲的病其实是生生累出来的。在母亲患病后期,她多次住院,已被疾病折磨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那时我每天上班,姐姐身体欠佳,白天无法送饭。为了让母亲能多吃一点,增加些营养,我的二哥二嫂每周一至周五都为她做出可口的饭菜,无论医院远近,风雨无阻地送到病房。要知道,那时我二哥己年近八旬,嫂嫂也七十多岁,而且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但他们不顾自己年高多病,坚持为母亲送饭。许多同病房的病人知道哥哥是母亲的继子后,都对这样难得的母子关系,对哥嫂的一片孝心赞不绝口。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我从心底感到无比幸福快乐。虽然如今我们的父母、大哥和二嫂都已过世,但我和哥嫂、姐姐之间仍然经常联系,不时见面,相互牵挂,相互帮助。

 

三、以身作则,教育子女艰苦朴素,助人为乐

艰苦朴素是我家父母对孩子们的一贯要求。而作为父母,他们自己就信守着这个原则。父亲的一件呢子大衣,1949年到北京后在隆福寺旧货摊上买的,一直穿到2004年他逝世,领口、袖口都磨烂了,也不舍得扔。衣服裤子破了补补照样穿,我家阿姨曾说过:“爷爷的袜子补了又补,都能进博物馆展览了。”母亲更是节省,内衣破得像渔网还在穿,一件蓝外衣穿了将近三十年,毛巾要用破了才换新的。

在我的印象里,我小时候很少穿过新衣服,穿的都是姐姐穿不下的旧衣服。我们兄妹以及家人,衣着都很朴素,从来不讲究穿名牌、赶时髦。记得父亲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过:“咱们家从妈妈到你们没有一个人戴金项链、金戒指,这是最让我高兴的事。”其实,我觉得,父亲并不是单纯地反对我们戴这些首饰,而是希望我们不要把心思花在对于外在美的追求上,要把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上,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

我们家的人,被母亲要求随手关灯,如果你没有关,她发现后会马上过来帮你关上。夏天不到酷热的程度,不能开空调。洗衣机用过的水,也都要留下洗墩布,冲马桶。吃饭时饭碗里的每一粒饭都要吃干净,剩饭剩菜从来不许倒掉。其实,刚开始对于母亲的这些做法我也不太认同,认为这些都是小节问题,不必过于苛求。我问过母亲:“咱们家还不至于交不起电费水费吧?您这么做是不是显得有点太抠门了?”母亲回答说:“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在节约资源。咱们国家资源还很匮乏,尤其是北京,这么缺水,如果现在不节约,将来后患无穷。”听了妈妈的话,我感觉很有道理,而且,我也用这些道理来教育我的女儿。所以,至今我们家还一直保持着这些好习惯。

我曾经开玩笑地对母亲说:“如果现在人人都像您这样节约,不买东西不消费,经济还怎么发展?怎么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母亲淡淡地回答说:“我不反对大家去合理消费,只是我这个人节俭。了,习惯改不了。”

父母亲一生自奉俭约,不事奢华,但他们却乐于助人,经常扶危济困。1983年,父亲将自己刚刚出版的两本书的稿酬一万元捐给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为孩子们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1993年,父亲接到甘肃省武威市一位初中女学生的来信,倾诉自己面临失学的苦恼,流露出轻生的念头。他马上给小姑娘回信鼓励她,并一直资助她的学习生活,直到她高中毕业,后来她没考上大学,但父亲还是一直关心她,不时给她寄钱。希望工程募捐、素不相识的人遇到困难,父亲都会慷慨解囊,从不吝啬。作协的许多老人都知道,祖国大地哪里出现灾情,作协组织捐款,父亲从不会落下,而且是捐款最多的人之一。

在我的柜子里,保存着厚厚的一摞父母的捐赠证书和收据,沉甸甸的。其中有一本设计规划,规划中那优美的校园,崭新的教学楼就是母亲出资20万元在贵州万山特区援建的望小学——万山冲脚创新希望小学。决定捐献时母亲己知自己得了绝症,她是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孩子们多做些事情。在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工作人员的一封信中母亲写道:“我所以平时省吃俭用,尽自己的一点微力,援建创新希望小学,主要是考虑到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地区教育不够发达,而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关键;我们要在短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国家,必须要弘扬创新精神,因此我希望这所学校叫‘创新希望小学’。”

2008年汶川大地震,那时母亲的病情已很严重,但她立刻拿出存折,命我火速取出5万元钱,3万元汇到红十字会,2万元汇到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用来支援灾区中小学校舍的重建。

除了捐款救灾,“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麻风病人后代专项助学基金”“母亲水窖”计划、“育才图书室”工程、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中国扶贫基金会母婴关怀行动……哪里有需要,母亲总是毫不犹豫地捐款捐物。母亲逝世后,遵照她的遗愿,我们把她的50万元存款捐赠给了中华慈善总会。

每每为父母整理遗物,抚摸着那些朴素破旧的衣物,再翻看那些捐赠收据和证书,我的心灵都得到一次净化,灵魂都得到一次洗礼。父母亲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辛勤工作换来的,都是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他们没有用这些钱为自己和家人谋取物质享受,而是用它换来了更多人的幸福。这种优秀的品格,难道不值得我们后辈景仰和学习吗?

当然,人们现在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很大变化,追求时尚,希望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这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表现,完全无可厚非,我们不能用过去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人们。但是我觉得,即使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物质丰富了,老一代人为我们留下的好传统还是不能丢,特别是要摒弃奢靡之风。我们还要节约资源,为子孙后代造福。尤其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还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两个务必”,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福利。

今天就讲到这里,耽误了大家不少时间,讲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