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杏坛

讲座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杏坛 > 公益讲座 > 讲座在线
我看二战名将
  来源: [ ]

主持人: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主讲人:马骏(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

演讲时间:2005年7月10日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回首二战,话说国防”专题系列演讲,从今天开始第一讲。我为大家请来的是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会理事、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马骏先生,大家欢迎。

20世纪两次由德国发起的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以战争方式所进行的生命毁灭。二战虽已成为历史,但它留给人类的惨痛记忆,却是无法磨灭的。一切善良的人们都渴望和平,不希望再发生任何屠戮生命的战争。因而,反思历史是必须的。像在某个角度上可以说,各国的历史都是帝王史一样,战争史也往往是将帅们写就的。拿二战来说,造就了多少叱咤风云的一代将星。熟悉二战历史的,尤其是军事迷们,随口都可以说出一大串交战各国的将帅: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巴顿、尼米兹、马歇尔、蒙哥马利、隆美尔、古德里安、山本五十六、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等。今天就请马骏先生来给我们讲讲他眼里的二战名将。

 

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聊聊天儿,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从人类有第一次文字记载的历史到今天,人类一共发生了14531次战争。在这段历史的长河中,也就是在5560年这个历史长河中,只有296年人类处于绝对和平时期,没有发生任何一场战争。战争是人类进入文明的社会之后经常发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直接在战争中阵亡的一共36.4亿人,人类同期死亡,包括正常死亡是80个亿,这个比例说明,战争作为人类经常发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人类的生命、财产进行着一种灾难性的破坏。

但是,没有战争又不行,否则,它不会只有256年没有发生战争。所以,人们就在研究战争。因此,也就有了战争的弄潮儿。战争中的弄潮儿,就是战争中的军人,特别是那些高级军官。有一个著名的十七世纪的法国人,他曾在教育他人的时候写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我恳请每一位军人去看一看历史上名将的成长吧。他将教会你们如何在如履薄冰的战争领域走到我今天的位置。”他的意思是说,战争充满风险,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将军。如何去当将军呢?看看历史上名将的成长道路,他将教会你们如何从无名深渊里走到我今天的位置。作为名将,他对军人的成长是有教育和启示意义的。名将有些指挥艺术对我们普通的同志、老百姓也有指导。比如巴西的军校,美国的西点军校,都是世界著名的军校,它的军官教育就是一种跟随的意识,一切从零开始,让部下始终有一个跟随意识。说白了,军官很重要的一个基本素质是能够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形成一种部下与部署之间的跟随意识。一会儿我在谈到巴顿的时候再和大家聊这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把二战的每一个名将都讲。,我今天找几个人浓缩一下,介绍他们最主要的一个侧面。

比如,我讲的第一个是善于当伯乐的马歇尔。在美国的五星上将中,马歇尔是第二个晋升为五星上将的,地位仅次于潘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担任陆军参谋长,这个职务负责陆军的军政和人事。马歇尔和罗斯福私交很好,罗斯福非常信任他,只要马歇尔提名的军官,罗斯福总统一般都会批准。对于军人,伯乐很重要,有的人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也不行。但伯乐认识千里马的方法也不一样,马歇尔这个人,他有他自己的方法。这个我在《百家讲坛》讲到艾森豪威尔时,谈到了。马歇尔有个黑色的笔记本,走到哪儿他都随身带着,不时把他认为有培养前途的军官,记在他的笔记本里。你只要上了他的笔记本,那你就有可能晋升为更高一级的职务。在他的本上,对每个人都有个评语,比如张三,他哪年哪月在什么地方看到张三了,不错,然后他有个评语。他对巴顿的评语是这样的,第一句话,此人能带领部队赴汤蹈火;第二句话,要用一根绳子紧紧地勒住他的脖子;第三句话,一有装甲部队就交给他。所以说,对巴顿的评价入木三分,反映出他对巴顿太了解了。

马歇尔的用人标准是什么呢?第一个,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跑官的人他坚决不要。即使他想用这个人,和平时期考察认为不错,可如果有别人替他说话,他就要考虑考虑他原来的这个想法、决定是否正确。他非常讨厌这种事。比如,他本来想史密特这个人不错,可以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准备让他当师长了。有几个好心人在不知道马歇尔要用史密特的情况下对马歇尔讲,史密特这个人不错,有机会你关照一下。我是拿中国人的话来讲的,实际上,他的原文就是能打仗,他完全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马歇尔当时就火了。马歇尔说什么呢?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对他最好的帮助就是永远不要在我面前提起他的名字。现在不光跑官,还要官、买官呢。我想的的确确这是个资产阶级的军事家,他能够认得清这点。我们单位的人跟我讲,老马,我看了《百家讲坛》,马歇尔的用人标准,我觉得最好让干部部的人去看看,听听你的课。

第二点,不用文过饰非之人。邀功揽过的人他不用,他认为,高级军官必须在他们的范围内用自己的结论去思考、去行动,高级军官的勇气在于,不是仅仅就到前沿去,不怕死。那不行,那是士兵的事。马歇尔认为,高级军官的勇气在于他能否为他所做出的决策勇于承担失误。这是一个责任,你遇事就推委,推责任,邀功揽过,你不可能胜任你的职务。所以,马歇尔是坚决不用文过饰非之人。

第三点,事必躬亲之人他不用。诸葛亮如果在当时,马歇尔坚决不会用他。为什么?马歇尔有自己的道理。他说,事必躬亲之人他习惯于埋头琐碎的小事,他没有能力去处理战争中更大的问题。你有参谋,你把参谋那点东西都拿过来你自己去做,那你作为最高的统帅也好,战役指挥官也好,你想什么问题呀?你还有精力想别的吗?所以,对事必躬亲的人他不用。

第四点,他慎用性格粗犷的人。慎用,是说,他觉得这种人往往把坚定有力和蛮不讲理容易混淆,性格不好的人他不太用。

第五点,不用悲观主义者。马歇尔认为悲观主义者容易把困难说得很大,并且特别害怕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去克服困难。西点军校有一个理念,一个军官不仅能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更要有解决困难的方法。

第六个,不用不团结的人。他认为战争不是一个人的事业,不善于团结的人很难将战争协奏曲演得漂亮。指挥官与指挥官之间要是矛盾重重的话,上级下级矛盾重重的话,不可能打好仗啊!

所以说,马歇尔就是这种善于当伯乐的人。整个二战中几乎所有的高级将领都是经他手提拔起来的。

艾森豪威尔大家都知道,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五星上将担任总统的人。艾森豪威尔在1940年的时候,还仅仅是个上校,比我今天还矮一个军衔呢。四年之后他已经成为五星上将。在所有美国五星上将中,他晋升是最快的,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像莱希27年才走完的路。马歇尔走完了五星上将还小20年呢,最快的布莱德雷从上校到五星上将也用了9年的时间,他比布莱德雷都快。而且,艾森豪威尔这个人从来没当过军官,他连排长都没当过,他从西点毕业之后就被分去当参谋了。他在部队最大的官是第二军的参谋长,但就是这个人被马歇尔看上了,成为了统帅,成为了继潘兴之后美国第二个远征军司令,也是美国迄今为止从来没有过的,那么大规模的战役性的指挥官,到现在也没有,包括海外战争,伊拉克战争都没有这个规模大。

为什么马歇尔看中了艾森豪威尔呢?马歇尔这个人眼睛毒啊!1940年,二战已经爆发了,有一年夏天,艾森豪威尔当参谋长的时候,他搞一次演习。这一年的演习,主要是演练后勤的保障问题。马歇尔当时是陆军参谋长,他观摩了这次演习,他觉得这次演习解决了当时美军最大的一个问题,即后勤保障问题。当时的美国军队不像现在,想打谁就打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它的军队并不是最强大的,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有后勤问题。后来他说这个计划人是谁,演习得有计划呀!计划谁做的呢?艾森豪威尔。马歇尔就关注了这个上校军官,他就把他的名字记在了他的黑色笔记本里。此人事先计划,然后各处周密,因此就上去了。上去之后他就记住了,他不是白记的。

第二个,艾森豪威尔上马歇尔笔记本是他被调到陆军部工作第一天发生的事情。他上笔记本啦,马歇尔就琢磨这个人,决定有机会要使用他。这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了一段时间,他把艾森豪威尔调到陆军参谋部。干嘛呢?负责远东作战事物,防务的问题。为什么把他调去了?艾森豪威尔曾经在麦克阿瑟手下工作了6年,麦克阿瑟在哪儿呢?在菲律宾。美军的菲律宾总司令在那儿,他熟啊。艾森豪威尔对菲律宾的事务非常熟,于是把他叫过去了。这是12月10日的事情,艾森豪威尔向马歇尔报道,马歇尔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说明我为什么把你调来,就像我们调到一个新单位领导要找你谈话。马歇尔最后问了艾森豪威尔一句:“我们在远东太平洋的行动方针应该是什么?”如果艾森豪威尔当面马上脱口而出是什么什么的话,那很可能不会有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艾森豪威尔了。为什么?因为马歇尔是最讨厌对重大事物脱口而出的人,他认为这种人不加考虑。你不知道我问你什么呢,突然问你一个问题,而且问题非常重大,你脱口而出。你就是不假思索给我答案的人,偷机的成分太大了。跟我谈话的过程中,你看我脸色行事,你摸清我的脉络,然后就我想干什么你就干什么,那不行。艾森豪威尔想了片刻以后,他说:“将军让我考虑几个小时,我想回答的会更好”。他说能不能让我考虑几个小时之后再告诉你。马歇尔当时非常高兴,Why not?为什么不可以呢!在艾森豪威尔推开门走出他办公室的时候,马歇尔的笔记本又多了艾森豪威尔的一句话,说此人完全能够胜任准将军衔。因为当时他上校啊,这是第二次。

第三次上他笔记本,是在美国先欧后亚、先亚后欧和欧亚并重这个战略决策上。太平洋战争爆发了,美国从1814年第二次美英战争结束之后,它的国土上一颗子弹都没落过。这小日本儿一下把它打了整个一个舰队,是五马分尸。美国人受不了!日本在亚洲占有很大的优势啊!麦克阿瑟就是一盏不省油的灯,他坚决要求美国政府将战略重点放在亚洲。当时美国的民意也是先打小日本。但罗斯福和马歇尔坚持先欧后亚,先打败希特勒然后再打小日本。所以马歇尔在1942年4月7号到英国访问,和英国人达成了一项未来在欧洲联合作战的一个草案,这是原则性的,然后还要制定具体细节。他就回国了,让艾森豪威尔到英国去讨论做一次私下考察,看一看在英国设立美军指挥部的可能性。但是马歇尔没有告诉艾森豪威尔,我马歇尔到英国跟英国人达成什么。因为这是个绝密的东西,连艾森豪威尔也不知道。马歇尔就告诉他,你过去。

艾森豪威尔6月10号回国以后,就给马歇尔递交了一份关于欧洲战区指挥官的报告,非常详细。因为艾森豪威尔在菲律宾呆了六年,他对菲律宾有感情啊。你小日本把菲律宾给占了,我们要打回菲律宾。所以作为道理来讲,艾森豪威尔应该在战略上是倾向亚洲的。但他这份报告不是这样,这份报告详细论述了美军赴欧洲作统一指挥问题,和英国人协同作战的问题。马歇尔看完之后非常高兴,但是没有露声色。艾森豪威尔把这份报告送完,过两天他又去办另外一件事情。他说:“参谋长,我这个报告可能还有某些不当,请您再仔细阅读,给我指出来,我进一步修改。”马歇尔当时回答:“我当然要阅读的,但是,你可是执行这个文件的第一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打算什么时候离开华盛顿。”当时艾森豪威尔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因为他刚刚晋升少将。准将两个月以后再晋升少将,在他之前有多少呢,有366名中级将领比他资格更老啊!整个美国人不知道艾森豪威尔,都说艾森豪威尔何许人也?不知道这个人。但是马歇尔这些话就等于让他担任美军赴欧最高统帅,所以马歇尔在给罗斯福的谈话报告当中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艾森豪威尔不仅有军事方面的学识和组织方面的才能,而且还善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善于调节不同的意见,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并且真心地信赖他。而这些品德与长处又恰恰是我们驻欧洲部队统帅所必备的品质。”

我一开始就讲了,马歇尔和罗斯福私交很好,罗斯福非常信任他,所以也就批了。这样,艾森豪威尔在6月24号就离别自己的妻儿赴伦敦上任了。由于马歇尔善于用人,使得美军历史上多了一名杰出的统帅。这个统帅高超在哪儿?就是他知道什么时候软,什么时候该妥协,什么时候该坚持原则。英国人是很不好对付的人啊,我平时跟英国人接触,觉得英国人确实很难对付的,在彬彬有礼的后面藏着那种民族的任性。丘吉尔差点就让艾森豪威尔给弄哭了。而且,蒙哥马利这个人一直在争功。蒙哥马利自信心太强了。这个人一直在跟艾森豪威尔争欧洲战场地面指挥官的统帅权。争得包括布莱德雷、巴顿这些美军的高级将领都看不下去,布莱德雷当时都火了,说如果在他手下我就回国。就是在蒙哥马利手下,我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巴顿在旁边拍拍他肩膀:“没错,老伙计,我陪你一起回去。”你想啊,布莱德雷是艾森豪威尔手下的哼哈二将之一。可是他协调得非常漂亮,最后让蒙哥马利承认错误。蒙哥马利自己的回忆录里都有这句话,他承认错误说:“我是最不驯服的将军,但是在你面前我不得不承认我的错误。”

联盟作战是最难的一个东西,因为联盟作战你指挥本国军队好办,但是联盟作战不同的国家你有不同的决策机智、指挥机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心理,不同的装备,作战能力都不同,是最难协调的。我们国家有一次,就是朝鲜战争,中朝并肩作战,那是联盟作战,但毕竟是一个国家呀。朝鲜挨打的时候,它不得不听你的。这很难的,很难的。但是一切在艾森豪威尔的驾御下,又是非常的贴切,而这一切来自于马歇尔。这是我要讲的马歇尔。

下面谈谈巴顿。美国是一个崇拜名人而不崇拜英雄的民族。为什么呢?我琢磨这个美国人,实际上他们许许多多老百姓,对歌星、体育明星、影星或者是大企业老板,特别崇拜,但是像英雄,像巴顿这样的英雄却寥若晨星,他不是作为英雄崇拜的。美国有一个史学家讲,:“英雄是大写的人,名人是大写的名字,英雄是他自身创造的,名人是传媒创造的。”战后美国的传媒这么发达,一夜之间可以使一个不名一文的人家喻户晓。欣克利在开那枪之前谁也不知道美国有这么个人,但是他向里根打了几枪,一夜成名了。我就讲,为什么美国非常推崇巴顿?美国有所大学有一次请我去,座谈会之后,吃饭时可以聊聊随便的话题,就聊到巴顿了,非常新奇。人家那种崇拜的心情一下子油然而升。席间我说到巴顿的敬礼,因为中国人敬礼他有一定规范,我说他那个敬礼只能是巴顿的。他说你非常了解巴顿?我说巴顿有句话就是“永远在战争中不要让恐惧左右自己”。我告诉他这句话,他说这是巴顿的。我是有意识讲的,我是有准备的,他是无意识的,就像西方人跟我们讲孙子的不战而人之兵,我马上讲,这个不战而人之兵是孙子讲的。所以说,美国人呢,我从他们的话里就看出对巴顿非常崇敬。为什么在崇拜名人不崇拜英雄的国度里面这么崇拜巴顿呢?巴顿的确有个性,这就是名人的另外一种真实的个性。巴顿太有个性了,部属对他恨爱相加,他的部属对巴顿,“我愿意和我们的老头儿,”他的部属管他叫老头儿,“我愿和我们的老头儿下地狱,但是完成任务之后我会把他留下来我走,我回来。”恨他,但是又那么爱他。

我今天就介绍介绍巴顿。巴顿的墓在卢森堡,他没有叶落归根,在欧洲卢森堡有一个美军公墓,里边有个朴素的十字架,那上面镌刻着一个非常简单的墓志铭:乔治•巴顿,第三集团军上将,军号02605。就这么几个字。军号,有个牌牌,像我们的军官证似的,你多少军官证,就多少号,墓志铭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但是墓志铭主人的一生是丰富得不能再丰富了。

巴顿生于1885年11月11号,典型的军人世家,老巴顿参加过美国内战。巴顿毕业于美国著名的军校西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干涉墨西哥的战争,也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他在几十个不同的岗位任过职,到军校学习过,又到军校重新培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形成了他成熟的军事思想。二战爆发之后他担任军长,集团军司令,参加过北非卡萨布兰卡登陆,意大利西西里作战,欧洲大陆的诺曼底登陆,欧洲大陆解放巴黎的作战。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家知道吧,还有一个叫布赫瓦尔德集中营,这是德军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之一,1945年4月27号解放的,这个布赫瓦尔德集中营就是巴顿的部队解放的。欧战结束之后,巴顿由于反对肃清纳粹残余引起轩然大波被解职。正当他要回国的时候,12月9号,因为车祸负重伤,12月22号不治而亡。这是大致的经历吧。

巴顿的一生充满了个性,缺点优点都突出。更令人奇怪的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他这个特点是缺点,什么时候是优点。他把缺点和优点又弄得那么完美,巴顿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做事一切讲究非常完美,比如他热衷战争,他太快酷爱这个事业了。巴顿在这一点上和麦克阿瑟极为相像,麦克阿瑟也是非常热爱战争,钻研军事历史、熟读兵书。这是他的人生底线,巴顿和麦克阿瑟人生的底线就是军队,你要把他的底线触动了,他会毫不犹豫地做出你想象不到的事情。

我举个例子,麦克阿瑟这个人是西点军校的高材生,他在西点军校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个第一,学习最好,西点军校是1802年成立的,到麦克阿瑟那届一百多名,没有比他考得更好成绩的人。第二个第一,在西点军校当学生的他,是西点搞对象最多的一个人。他同时处了八个女朋友,麦克阿瑟年轻漂亮,帅啊,帅哥啊。但他没有结婚,他头婚找了一个离婚的,这个离婚的又是他老上司潘兴的情妇。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生的事情,一战结束以后,麦克阿瑟到西点当校长,当校长就有些朋友来看他,其中有一回几个朋友开着一辆吉普车来,车上拉着一个女的,麦克阿瑟这么一看,他自己在回忆录里讲,你们有机会看一看麦克阿瑟的回忆录,他说:“见了之后,地下裂开了一个大缝,我像个中弹的小鸟一样从树上跌落下来,进入这个深渊了。”陷入爱河,很快就结婚了。2月14日什么节日?情人节。1922年2月14号《纽约时报》通栏大标题“战神与财娘的结合”。当时爱得死去活来,他老婆又有1.5亿的资产,战神与财娘嘛。

麦克阿瑟一战的时候曾经在美军第42步兵师当师长,也就是后来的彩虹师当师长,这是当时美军获得军功章最多的将军,战神。而那时候财娘的1.5亿相当于今天的十多个亿美金的资产。完美的结合。六年之后两人分手,劳燕分飞,为什么?就是他老婆触犯了他的底线,让他转业。中国话叫转业,美国人叫退役。她说,你的智慧完全可以在企业中更胜任,麦克阿瑟说不行,最后分手了。一直到1935年,麦克阿瑟又邂逅了另外一个人。麦克阿瑟是讲究一见钟情的,又在船上见了一个女的,俩人结婚,最后到老。

巴顿也是这样,他熟读兵书,热爱战争。他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就是这个职业,他的人生的底线就是战争。但是,他生活非常考究,爱好远远超出了一般职业军官的常规和职守。打马球打到痴迷的地步,巴顿是美军第一剑客,第一马术专家,他家里养了一大批马。他有钱,养马需要钱啊,那个东西是玩的,拉车的马不行。爱好非常广泛,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沙龙。巴顿和麦克阿瑟不一样,巴顿讲话是不打稿子的,麦克阿瑟讲话讲究遣词造句。一说明天请将军讲个话,比如在这种场合,巴顿可以不拿稿子,而麦克阿瑟肯定要到房间里去讲究语言修辞了。巴顿作战顽强灵活,敢打硬仗,典型的军人啊,一虎将。可是这个人惧内,怕老婆,特别怕老婆,已经是到了少有的程度。

巴顿治军非常严格,也行为粗鲁,到处骂娘。但是他热爱士兵,关心士兵,西部牛仔的风格非常浓烈,不受拘束。比如说,他走到哪儿拿着那个马鞭,一捅帽子,后来美军就延续下来了。现在我们有些军人也这样,年纪大的还好一点,特别是那个年轻的。我那天走在走廊,有个人还不年轻,比我小几岁,最近从美国回来的,我说行啊你,立竿见影啊,回来把美国军礼给学会了。哎呀,跟你开个玩笑,这个军礼,哪个国家有哪个国家的,那是要进条令的,中国军礼是有点拖泥带水啊,不管怎么样那是一个军队的标志。巴顿不作指示。他只要把任务交待下去。他不像我们现在欢迎集团军首长给我们作指示。比如当师长的时候,军长来了,现在请军长给我们作重要指示,他从来不讲这话。他说我只告诉他干什么,至于怎么干我不管,你干什么我告诉你了,至于怎么干我不管,那不是我的事情,那是你的事情。巴顿的军人作风非常浓,但是巴顿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每天晚上要祈祷的,另外,他遇功都推到部属身上。他打了很多硬仗啊。记者采访,你甭问我,我有一个好的参谋任你问,问他,问问他们。巴顿的缺点优点都非常突出,所以说,巴顿倍受争议,军事生涯几经沉浮,矛盾性格充满了冲突。

现在我举几件小事给大家介绍一下。一个是他对伤员两次探望引发的事件。巴顿,我讲了,他特别爱那些在战场上负伤的士兵,巴顿有句话,我一到战场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就想看看伤兵。他有个毛病,一到作战不顺的时候,他就想到自己部队的战地医院去看伤员。他说,伤员身上的战伤,是我恢复战斗信心的最好的药。1943年8月2号,巴顿的第7集团军占领了巴勒莫,准备向摩西那进攻,遭到了德军第25装甲师的阻击,这仗打得很苦。当时,艾森豪威尔来带了一大批记者来了,记者就问,“你不是说半个月之内就拿下摩西那,占领整个意大利吗?”这是艾森豪威尔在7月12号说的事情,“到8月20号21天过去了,怎么还没打呀,打到巴勒莫之后就打不下去了?”记者就问他,艾森豪威尔这个人城府很深,他斜了一眼巴顿。他说“我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这一点是改变不了的,但是显而易见,时间要比我们预料的要长一些。” 艾森豪威尔狡猾一撇,使得记者的目光集中在巴顿身上,意思说这个事你们问巴顿去,他在那打仗这时候巴顿就感到了压力。压力之后他就跑到集团军战地医院去,他让军医丹尼尔·富兰克林上校带上四十枚紫心勋章,看伤员去了。

他有个毛病,我刚才讲了,一旦有事,作战不利,就到医院看伤员。他第一个就看到一个胸部受伤的士兵,然后他问:“你怎么了。”他说:“我这儿挨了一枪。”巴顿说:“好极了。”提高嗓门,“如果你听到这个消息,你会感到你的伤势多么多么的值得,我告诉你,我刚刚从前线回来在路上,看到了一个既没胸膛也没脑袋的德国士兵。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消灭了敌人88万人,这个数字显然是保守的。战役结束之后,这个数字还要扩大许多,小伙子赶紧养好伤吧,你还要参加最后一战呢。”煽情啊!中国人现在管这个叫忽悠啊。年轻人当战士嘛,你集团军上将来看我,高兴,又这么拍拍打打的。巴顿是非常严厉的,但是能直接和首长、集团军首长说话那不得了了。所以,这位士兵抖动着双唇,艰难地举起手臂经胸部敬了庄重的军礼。

巴顿离开这位胸部受伤的,就走进了另外一个病房,看着这位士兵啊,这个士兵伤重,上呼吸机了。上呼吸机就已经没有知觉了,处于昏迷状态。当时巴顿走到那个士兵的床前,看了一会儿,做出了一个谁也没有意料的动作,巴顿摘下钢盔咕噔一下跪在了这位士兵的床前,然后,从富兰克林的手中要了一枚紫心勋章,别在了这个士兵的枕头上,并对着这个士兵的耳朵说了什么。巴顿究竟说的是什么,到现在也没人知道。士兵听不到,声音非常小,在场人听不到,但是巴顿的这个动作、这个行为,却使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掉泪了。然后,巴顿站起身对富兰克林讲,弗兰克林是这个医院的院长,中校,他说:“记住,凡是受伤三次的士兵就立即送他回国,他们已经为国家尽力了。”这就是巴顿的人,爱兵啊!你想,这么一个行为、这么一个动作能不感染人吗?所以,我给我们国防大学的高级将领讲到这些兵将,这些事迹,巴顿的事迹是最感染人的。当然了,他出了我的教室可能就忘了,我现在就说,你出了教室想干什么我不管我也管不了,你职务军衔都比我高。但是我能管的就是,你只要在我的课堂上,我就让你坐不住,我就尽量通过我的语言、我的知识让你有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你出了门之后照样灯红酒绿那我管不了,军委都管不了。这就是巴顿的人。

巴顿也有严的地方。8月3号发生另外一件事情,他到前沿视察,往前走,正路过第15后方医院,这个医院是把伤兵放在那儿,然后往后方转移的,送后方医院。他让司机把车开到了医院,当时医院的院长马上陪同视察。这是个典型的帐篷医院,巴顿走进帐篷慰问伤员,“你们是哪个团的?”“我们是三十九团的,”“哎呀,你真是,你们那个团的团长,他说我真为你们庆幸,为你们感到欣慰,因为你们那个团的团长是最能打硬仗的,啊!”忽悠!巴顿的感染力非常强,你别看他说话没稿子,有时候没稿子感染力更强,有稿子反倒不愿意听。士兵们就围着巴顿坐下聊天。有一个起不来的,巴顿坐到他的旁边,在病床旁边聊得非常热闹。然后,他在走出门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士兵,这个士兵来自印第安纳州的,士兵的名字叫查尔斯·库尔,他的军号是35536908,这个人刚当了八个月的兵,是个上等兵,长得漂亮,结婚了,在当兵之前是个裁缝。他是头一天,即8月2号下午两点十分被送进这个医院的,巴顿是8月3号去的。当时接治他的医生是内德尔中尉,在上面写着忧郁型精神病,中等程度。在他的病历上写了这么几个字。巴顿眼睛毒啊,他在走出帐篷的一瞬间,瞟了一眼。当时库尔坐在一个小柜旁边,他看到他没有扎绷带,从直觉上感到他没有受伤,于是他就停下脚步对院长讲,把这个人的病例拿来我看一看。然后那个主治医来了,来了之后就打开,把病例交给巴顿,巴顿打开看到病例上写的那句话,就是忧郁型精神病,中等程度,就火了。他摘下手套,抓住库尔的衣襟,连抽了他两下,说:“胆小鬼,我这里都是伤痕累累的士兵,没有你这样的蠢货。”一脚把他踢出门外。巴顿对院长吼,他说:“不要收这个狗东西,我不许像他这样的狗杂种藏在我的帐篷里,败坏这里的名声,中校立即审查这个人,我不管他受得了受不了,马上把他送到前线去。”说着,巴顿也出来了。那小子还在帐篷外待着呢,巴顿看见之后说:“你这个没出息的孬种,现在最适合你的地方就是前线,而不是这里。你要立即回前线,而不要还在这里又重复着几句话。”当时在场的人没有人意识到巴顿做错了什么。如果没有记者在场,这个事就不会成为一个事,恰恰要命的是他带了几个记者。要不现在叫狗仔队呢!当时美国的这个记者也很讨厌,把这事给捅出去了。美国你打士兵绝对是不行的。一下渲染大了,最后巴顿因为这件事被撤职。当时那个被挨打的库尔都说,他跟他自己的爸爸和妻子写信时,说不要再追究这件事了。将军为了一个人的成长,有时会不得不打他几个耳光的,不要再追究这个事了。库尔后来果然也争气,最后一战,他获得了紫心勋章。他想方设法要给巴顿看看,我不是孬种,可这个时候巴顿已经与世长辞。库尔留下了终生的遗憾。这就是巴顿的严。所以说,部下对巴顿既爱又恨。就是我刚才讲得,“我愿意跟这个老头子下地狱,但是呢,要把他留在那里,我回来。”这是我讲的巴顿的部署对他恨爱相加。

再到后来,巴顿又当了第三集团军的司令,到西欧大陆作战。这个时候,德军盯住了巴顿,因为巴顿会作战呀。德国有一个著名的元帅叫德施塔德,这个人家庭出身,是军人世家。巴顿也是军人世家吧,但是军人世家都没有长过德施塔德,他的军人世家长达八百年,德国是911年建国的啊!后来有个条顿骑士,德施塔德可以追溯到那儿,他祖祖辈辈当军人。纳粹德国,希特勒一共有26个元帅,德施塔是第一个敢不摘手套和希特勒握手的,连希特勒都要让他三分啊!就这么一个人,他盯住了巴顿,只要巴顿在什么地方,美国人的主攻方向就在什么地方。怕他!但艾森豪威尔就利用了德国人的心理,在加莱和诺曼底究竟选择哪一个登陆,最后选择诺曼底吧。就是说,实施诺曼底登陆,而不是加莱登陆。但让巴顿在加莱建立个影子部队,这个司令官就是巴顿。让巴顿在那儿有司令部,然后有意无意的把情报让德军知道。后来德军就加强对加莱地区的防御,而忽视了对诺曼底地区的防御。对这个事情巴顿还非常有想法,非常有看法,因为他要打硬仗啊。但艾森豪威尔又不敢把实话跟他说,实话说了之后万一捅出去,德国的情报工作很厉害呀。怎么办呢?还不敢跟他说实话。所以,巴顿到另外一个地方,又惹出了轩然大波。当时,英国也有类似我们的妇联这种妇女协会,妇女协会请巴顿去讲话。巴顿已经怕记者了,说不去,人家说,您是大英雄,我们要请你去给我们鼓点儿劲。巴顿听不了两句好话,他问是真的?真的!那我去吧,去我有个条件,第一个不许有记者,行!保证没有记者!第二,人数不许超过二百人,没问题!这两个条件好答应。妇女联合会的就把这个事给应承下了,巴顿去了。巴顿是个完美主义者,我不讲了吗,他走到哪儿,他的军装军纪非常严谨,去了,个子又高,一进场傻了:好几百人,还有记者。但是掌声雷动啊,巴顿这个表现欲,爱出风头啊,这个劲儿就上来了。坐着就坐着吧,坐着,你就讲吧,讲几句话你就走吧,上来鼓掌下去鼓掌就完了嘛。唉!巴顿讲得顺口了,一个记者问他,说欧战结束之后,主宰欧洲的将是什么力量?你是军人,你就讲军人的事,不要去讲政治。问这话的是个英国人,在场的绝大多数是英国人,英国妇女嘛!唉!他脱口而出,英国和我们美国。记者就把这个事捅出去了,捅出去之后斯大林不干了。斯大林讲,他什么意思啊,欧战结束之后,主宰欧洲的是美国和英国?给罗斯福弄得非常被动,最后又把他打入冷宫了。这个事捅出去之后,到现在为止都有争议,就是这个事究竟是谁让他去的?艾森豪威尔知道他去,做得天衣无缝。德国人知道了。斯大林知道跟罗斯福打嘴仗肯定有外交纠纷,但是外交纠纷反映的效果恰恰是艾森豪威尔所希望的。要的就是巴顿在加莱,盟军将在加莱实施主攻这个效果。所以,艾森豪威尔这个人,这个战略眼光,我看艾森豪威尔的回忆录和他的日记,越觉得艾森豪威尔这个人不得了。

这是我讲的巴顿,总之,巴顿是个性非常突出的一个人,也是美军的名将。正因为他个性非常突出,他缺点优点都突出,也就使得他没有成为五星上将。你想啊,刚上来就被撤职了,然后再重新来。又给弄去了。三折腾,两折腾就完了,战争就这么几年,折腾来折腾去就完了。所以,巴顿没有成为五星上将,他的部署,布莱德雷,他当军长时,布莱德雷当副军长,成为了五星上将。

接下来,我讲一讲忠于军人职业道德的朱可夫。高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是苏军著名的将领,我们说世界上没有长胜将军,都这么讲。朱可夫没打过败仗,至少我看的朱可夫的回忆录,朱可夫的传记,与朱可夫有关的书籍都说,他没打过败仗。但是这个人最后飞鸟尽,良弓藏啊!最后他结局非常不好,是悲剧人生。原来有个《北京文学》的编辑给我打电话,他说我一周不看朱可夫回忆录心里就少些什么,他特别崇拜朱可夫。他说你为什么不讲一讲朱可夫的后半生呢?我说《百家讲坛》给我设计的就是讲作为二战人物的朱可夫,二战之后就不讲了。今天一看,朱可夫这个人有人格魅力,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敢于同斯大林叫板。

斯大林当时具有绝对的权威,特别是在1937年苏联大清洗之后,五个元帅只剩两个,全被杀掉了。一级上将,上将、中将一大批军官被斯大林清洗了。在这个时候,斯大林具有绝对的权威。可是,恰恰这个时候,朱可夫敢于和他叫板,这是怎么回事呢?从这个事我就告诉你,朱可夫像亚里士多德讲的,他说:“爱老师更爱真理”,他讲的就是对军人职业道德的渴求。1941年6月20号清晨3点45分,纳粹德国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战争初期,苏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损失严重。为了抵御侵略,战胜法西斯德国,苏军在6月23号,也就是星期天,成立了大本营统帅部,统帅部就是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布琼尼,还有朱可夫。当时朱可夫是副国防委员,国防人民委员是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参谋长。

可是后来,很快斯大林就把他的职务给撤了,为什么?朱可夫是统帅部大本营这个最高统帅机关负责军事战场事务的头儿啊,他和莫洛托夫不一样,莫洛托夫负责外交,总参谋长自然对作战全局要有数。当时苏联从北到南,所有的方向都面临着严重的局面,朱可夫根据战场的态势,认为对付德军快速军团行进间突破的最好方法,是反突击行动。通过积极的防御稳固战线,消耗和杀伤敌人。而这个反突击战法的实现必须满足两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在苏军重兵集团面临被德军合围和歼灭的威胁下,尽快从敌人的包围圈内撤出来,避免更大的伤亡、更大的损失,这是一个条件,该撤的时候要撤。第二个,收拢这些重兵集团然后实施反突击,收起拳头再打人。当务之急就是要放弃基辅,收缩兵力,再实施反突击。否则在乌克兰方向的西南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将有被全歼的危险。南方集团军群的司令就是我刚才讲的德施塔德朱可夫要在乌克兰方向,西南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撤回来,这个企图与斯大林“寸土必争坚守现存阵地”实施反攻相背。所以说,7月29号朱可夫打电话给斯大林,准备当面汇报自己的打算。斯大林说,有什么事你来吧。十分钟之后,朱可夫到了斯大林办公室,当时在场的还有苏联的国防部副人民委员兼总政治部主任梅赫利斯

斯大林这个人听不下汇报,他有这么一个习惯,他不喜欢坐着,总是捏着烟斗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即使烟斗灭了,他也用烟斗捋捋胡子,压压胡须,直视对方的眼睛。斯大林说话的声音不高,也不太愿意笑。因为我不懂俄文,我问过他们懂俄文的,我说,这个斯大林说说话,他的格鲁吉亚口音的俄语究竟是什么味道。我是东北人,你们一听,这是东北人,东北人的中国话。像南方人的中国话,这咱一听都知道。有传记说带有格鲁吉亚口音的俄语非常低沉,鼻音很重。我问过一些搞俄语的。所以,他声音比较低,也不喜欢笑,即使笑,声音也不大,咧咧嘴就完了。但是,朱可夫在他的回忆录里讲,斯大林意志坚强,性情深沉,目光锐利,但容易冲动。斯大林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听着朱可夫的汇报。当他听到朱可夫介绍,德军可能像坚守基辅地域的苏军西南方联军的一侧后方实施突击的时候,站起来了,他说那你的建议是什么呢?朱可夫说:首先应该加强从西部增援西南方联军一个集团军,西部联军担负的是白俄罗斯方向的防御任务,白俄罗斯是什么呢,是莫斯科的大门。斯大林当时说你是怎么了?难道你认为莫斯科方向的防御应该受到削弱吗?斯大林就问了。朱可夫说不,我不是这样认为的,我认为这个方向的敌人暂时不会向莫斯科方向推进。这是7月29号。

7月16号,德军已经占领斯摩棱斯克了,斯摩棱斯克距离莫斯科四百公里,在这个时候希特勒犯了个错误,停止了中央方联军向莫斯科方向的推进,加强北向列宁格勒,南向乌克兰方向的推进。苏军不知道这个情况,苏军以为敌人还在准备进行推进的准备,但是中央方联军向莫斯科方联军推进是在9月30号以后的事情,所以朱可夫当时的判断是对的,他认为这个联军可能不会向莫斯科方向推进,至少半个月之内不会这样做。那在半个月之内,我们从远东就可以调来八个师加强莫斯科方向的防御。在场不是还有一个人吗,梅赫利斯总政治部主任,搞政工的,他看斯大林表态了,就说,你认为莫斯科方向对防御能有丝毫减弱吗?朱可夫给他解释,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半个月之后从远东就要调八个师。这个总政治部主任就挖苦他,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把远东送给日本人呢?朱可夫看了他一眼,根本没理他,继续和斯大林讲。他说,我们一方面向中央方联军加强兵力,就是在乌克兰作战的一个苏兵的重军集团。另外,要将西南方联军撤出基辅,使得他和中央方联军形成一个拳头,打击敌人。斯大林听了之后,捏着烟斗走近朱可夫,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你说撤出第聂伯河,基辅怎么办?当时,朱可夫就说,要将联军撤出第聂伯河右岸,那基辅怎么办?朱可夫这个时候知道最关键的时候到了,因为他知道斯大林不想放弃基辅。但他还是要讲,他来和斯大林谈话就是要放弃基辅这件事情!他最后作为参谋长,唯一的就是放弃基辅。他断然回答放弃基辅,他说作为参谋长我唯一的决策就是放弃基辅。

当时斯大林没有说话,还盯着他。这玩意儿,说话还好办,聊天儿嘛。你要见你们领导的话,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你们将来要是见你们的上司,那上司总用眼睛盯着你,你心里发毛啊!是不是啊?总那么盯着你,就一直看着,这个场面太难堪了。可朱可夫还是要把话讲完,他说放弃基辅之后,我们可以在西南方向马上组织反突击,夺回耶尔尼亚。而德军可能会利用耶尔尼亚作为桥头堡进攻莫斯科,他还这么讲呢。斯大林终于憋不住了,火了,大声骂道。骂他什么呢,哪有什么反突击把基辅交给敌人,亏你想得出!简直是胡说八道。朱可夫听了之后也豁出去了,他说什么呢?如果你认为我这个总参谋长是胡说八道,你还要他干什么呢?我请求你解除我的职务,把我派到前线去,我在那里或许对祖国有一点用处。当时在场的人都愣了,我刚才讲了,斯大林有绝对的权威呀!朱可夫这句话等于在老虎脸上拔根毛啊!但朱可夫讲完之后在那站着,双方都站着呢,朱可夫也站起来了,当时现场静得怕人。后来圆场的是斯大林,他说,冷静一点,冷静一点,没有列宁我们也干得好,没有你朱可夫我们也干得更好!如果你不介意的话请你离开办公室,十分钟之后我叫你进来。

朱可夫出去了,半个小时之后,朱可夫被叫进来,叫进来以后斯大林对他说,这样吧,我们刚才几个人商量了一下,最后决定解除你的职务,由沙波什尼科夫接替,不过你还是大本营统帅部的成员,你准备到哪个作战部队去呀?朱可夫说,我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哪怕当一个师长,一个军长,一个方便军司令都行。朱可夫说完这话之后,斯大林知道他有气儿,就说冷静些朱可夫同志,我想呢,这么着吧,你不是说要到耶尔尼亚主要是打仗吗?那你就到哪里去吧。因为当时斯大林在那里成立了一个预备队方便军,你就当预备队方便军司令去吧,你去打你的耶尔尼亚。你打算什么时候动身啊?朱可夫说,我一个小时之后离开莫斯科。好!就这么走了。

9月6号,朱可夫在耶尔尼亚打赢了,耶尔尼亚非常小。没有地图,我现在没法讲,我就讲这个战役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大家知道平型关吧,这个战役就相当于中国的平型关。战役并不是太大,但它的象征意义大,它是德军攻入苏联之后遭遇的第一次战役失败。 朱可夫打赢了,给斯大林打了个电话,斯大林当时一句话也没说。9号,三天之后,接替朱可夫的沙波什尼科夫那个总参谋长给朱可夫打电话说,“斯大林让你马上放下一切工作到莫斯科开会,晚间八点钟之前必须到斯大林的办公室。”他去了,但迟到了一个小时。斯大林有个毛病,他最讨厌部下迟到,一分钟他都要严厉批评,莫说一个小时啊!但朱可夫推开斯大林的办公室之后,一看,所有的政治局委员都在,都等他一个人。他说,对不起斯大林同志,我迟到了一个小时。斯达林说,不,你迟到了一个小时零五分钟。但说这话的时候,斯达林面带微笑。吃饭了吗?没吃啊,边吃边谈吧!情况紧急,坐吧。坐下之后就讨论列宁格勒的事情,斯大林最讨厌部下迟到,可对已经迟到一个小时零五分钟的朱可夫,以特有的方式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再讨论列宁格勒的时候说,列宁格勒很危机,你去吧,如果敌人占领了莫斯科,那情况会非常糟糕,会从东面迂回到莫斯科。

从此之后,朱可夫就成为斯大林的救火队员,到了列宁格勒,使列宁格勒转危为安,稳住了局势,然后莫斯科又起火了,德军9月30号开始重新恢复进攻莫斯科。斯大林十月份又把朱可夫调到莫斯科方向担任防御,莫斯科刚刚解围,斯大林格勒又出事了,斯大林就把朱可夫调到斯大林格勒。1942年9月24号,斯大林说,你到斯大林格勒去吧,要不敌人占领斯大林格勒从北面从东往西打莫斯科,情况危急。27号他去的,去了之后,到斯大林格勒下飞机之后,华西列夫斯基见了第一句话说,我们什么时候反攻?朱可夫说,你听谁说要反攻啊?同志们都说呀,朱可夫一到,反攻的时机就来了。朱可夫说,同志们的干劲还很高啊!现在不是反攻,是防御。苏联军官已经把朱可夫变成一个胜利的象征,非常信任他。这是我讲的朱可夫。

我刚才一开始讲朱可夫的结局不好,结局不好不是因为他本人,而是因为它的体制,你功高盖主啊!当时,朱可夫和蒙哥马利和艾森豪威尔私交非常好。大家知道那个胜利勋章,苏联的胜利勋章一共十七枚,要得到它得有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方面军群重大战役指挥官,方面军群不是说一般的军长能得这个,你没资格啊!第二,你有资格,你指挥战役行动必须对战略全局有重大影响,比如柏林会战,莫斯科会战。所以说,条件是限制死的。苏联人一共有十个人获得了十二块这个勋章,朱可夫和斯大林获得过两块,还有五块是给外国人的,其中一块给了艾森豪威尔,一块给了蒙哥马利。当时向艾森豪威尔颁胜利勋章是朱可夫去的,俩人喝酒。最后,艾森豪威尔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希望不久的将来能获得朱可夫勋章。这句话要他命了,所以回国之后他很快就被边缘化了。所以说,他是悲剧人生。这么一个从来没打过败仗的将军,结局不好。

不讲他了,第四个讲战术巨人埃尔温·隆美尔,隆美尔是沙漠之狐啊!我不知道在座的怎么样,我们那些学员啊,一听隆美尔都非常熟悉,讲名将,为什么不讲隆美尔啊?我说讲,要讲的!在德国人中间隆美尔是很少的几个中间没有“冯”这个字的高级将领,为什么呢?比如咱们满族人叫爱新觉罗什么什么,你一看爱新觉罗,最近去世的启功先生,他是把爱新觉罗去掉了,一看爱新觉罗,中国人都知道。德国人一听有“冯”,两点水搁个马字,那就是贵族出身。隆美尔的名字埃尔温·隆美尔表示他不是贵族,但却成为一代名将,在德国历史上不多见。这个人不想成为职业军人,但却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纵火犯,希特勒的爱将之一。他头上套上双层的光环,生前为战争之神,死后却成为反希特勒的斗士。柏林有许多隆美尔大街、隆美尔广场。这个人他斩敌无数,但是夫妻恩爱侠骨柔肠,他没有任何婚外恋的事情。

在二战名将中,没有婚外恋的屈指可数,蒙哥马利是不喜欢女人。他从小母亲对他不好,老了的时候,他回忆录里还讲记恨母亲。他母亲对他确实不好,亲生母亲,他母亲十六岁嫁给三十四岁的亨利·蒙哥马利。这种典型的老夫少妻,西方人也有,老牛吃嫩草嘛。丈夫对妻子宠爱有加,所以成为了一种天生的性格。个性非常强,她特别爱整洁。蒙哥马利淘得要命,淘得没边儿。从小不爱学习,在军校排名三十六,全班就三十六人,他排名三十六。所以他妈妈,他妈妈有一个特点,干净、整洁,他经常把她妈妈刚刚弄好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

有一天把浴缸给打了,满地活蹦乱跳的金鱼捧不起来。他妈妈发疯地讲:“你什么都不是,你将来除了当炮灰以外,你一事无成。”蒙哥马利记住这句话,到老了回忆录里讲,他说:“我确实开了炮,而且不止一门,但是我却没却没有成灰。”

他是缺少母爱的家庭,但是缺少母爱就历练他的观察力、自信力,后来结婚以后他有了妻子,妻子先他而去,最后终生没娶。

蒙哥马利是西方名将中唯一到过中国的,见过毛泽东两次。毛泽东第一次和别人说过两个重大战略问题,一个是接班人的问题,大家可能都知道:“我死之后是刘少奇,刘少奇死之后的事我不管了。”这就是毛泽东在武汉宾馆跟蒙哥马利讲的。第一次探讨接班人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毛泽东讲了,大家可能不太知道,就是讲核武器的问题。核武器那个东西好看不好用啊!这是毛泽东跟蒙哥马利讲的。蒙哥马利一生到过中国三次,一次是1930年,后两次就是60年代。

回过头来讲隆美尔,隆美尔斩敌无数,侠骨柔肠,感情慎独。他在军校时遇上了他的老婆Lucy,Lucy当时是学语言的。隆美尔个子不高,一米七三的个子,在德国人中间那是矮个子了。用中国话叫半残。但一年以后毕业,回到德国,还是追求她。隆美尔爱好特别少,他不会这个,也不会那个,唯一的就是会跳舞。他是在追求他老婆Lucy的时候学会的跳舞,他老婆喜欢跳舞。后来两个人,好女怕缠郎啊,终于给缠到手了。Lucy自己制作了一个明信片,上面有自己的照片。得到了,非常高兴。从那天开始,两个人,一直到隆美尔去世,只要离开自己的老婆,就给自己的老婆天天写信。我想在座的每一个男人都难做到这一点,包括我。隆美尔去世之后,他家里十几箱都是他和他老婆的通信集。一生中没有过什么花里胡哨的事情,比如他出名之后,那女青年都成他的Fans啦,追求他。然后他回来跟他老婆讲,如果我当中尉的时候有这么多信多好啊!他跟他老婆炫耀,半开玩笑。

有一次,1944年,到诺曼底视察的时候,在路上休息,遇上德国的女军官,空军的女军官。这种法国浓烈的香水味给他熏的,他赶紧出来,一站在门口就说:“我他妈的真有点受不了了,再也绷不住了,赶紧走。”他就这么一个人,对妻子非常爱。

隆美尔治军的理念是,军官必须爱惜士兵的生命。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多流汗,只有多流汗才能少流血。他说,选择了军人的职业,就等于选择了死亡,要想不死必须大胆冒险,勇敢厮杀,除此之外别无他求。隆美尔真像纳粹宣传的那样?真的隆美尔是什么样子?我概括一下,他是战略的矮子,战术的巨人。隆美尔步兵出身,他当装甲兵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后来成为希特勒的警卫员。隆美尔对希特勒当时是非常崇拜的,1936年被调去给希特勒卫员去。有两件事使希特勒注意到了他,一件事是,希特勒当时是纳粹元首,要到外面视察,很多纳粹人都非常狂热,举着“希特勒您好”、“希特勒致敬”什么的牌子,都想跟着他借光。希特勒离开总理府,那天是1930年11月末,正好隆美尔值班。希特勒跟他说:“我的车后面只能跟六辆车。”说完就走了。很多纳粹党徒都想跟希特勒沾着点儿神气呀!但是六辆车过去之后,隆美尔就给隔住了。不放过任何一个车,当时隆美尔什么军衔,才上校啊。那些人,好多将军气得直跳脚,说你简直是无法无天,我要把这件事报告给元首。隆美尔说:“你们过不去,前面路口有两辆坦克在拦着你们,我放你们你们也过不去,请回吧。”果然这些将军们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希特勒,希特勒反倒把隆美尔找来给予赞扬,说他你恪于职守。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是,他给希特勒当警卫员之前干嘛呢?当教官,他把自己的讲义编了一本书《攻击中的步兵》,这本书给谁看呢?叫戈培尔看去了,就是说“谎话重复三遍就是真理”的那个宣传部长。戈培尔看了,就推荐给希特勒。希特勒看后想,我身边这个大警卫员不仅恪于职守,而且有这么好的军事素养。就开始重用他了。提拔他为警卫营的营长,少将军衔。

二战爆发后,隆美尔向希特勒提出要去作战部队,希特勒说:“你想指挥什么?”“我想当装甲师的师长”。希特勒说:“行吧。”就找来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说得让一个装甲师的位置给隆美尔。当时德军已经有六个装甲师,那是宝贝疙瘩,哪能给他呀!他根本就没指挥过,他最大的官是在部队当过营长,然后就当教官了。而且还是步兵营长,我把装甲师交给你,那不行。所以伯劳希奇坚决不干。但希特勒说必须给他。最后想了个折衷的方案,将在波兰作战中打垮的一个师,改变为第七装甲师,让隆美尔去当这个师的师长。这时候是1940年2月,隆美尔担任这个师的师长之后,魔术般地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将这个师打造成德军七个装甲师最富有战斗力的一个。

在欧洲作战,也就是进攻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的战役中,他以最小的伤亡取得了最大的战果。在这场战役中,他的师共俘获了97648人,缴获坦克458辆,火炮291门,汽车3500辆。他的师仅阵亡了628负伤1646人,失踪296人,坦克损失42辆。就这么一个人。

三个月的师长取得的战果远远超过了古德里安的那个装甲师,他是2月10号才去的,当时他的部下讲,说隆美尔在战场上的表现不像一个师长,而活像一个步兵连连长。他不像那个指挥几百辆坦克的师长,而是像个连长一样。总是从这个坦克跳到那个坦克上进行决策,进行指挥。所以战后,隆美尔顿时为纳粹的宣传机器吹捧为战争之神。也使得伯劳希奇那些对他有看法的军事家大跌眼境

1941年元旦刚过,隆美尔晋升中将军衔。这是一个例子,说明他是战术的巨人。另外一个例子在北非,是隆美尔辉煌的顶点,也是衰落的起点。在北非,他是1942年去的,当时墨索里尼在北非作战,他这个人自大才疏,不抗打。一开始希特勒说我援助援助你,墨索里尼说:“不用,我自己搞定。”结果后来被英军打得落花流水,没有办法。就让希特勒派军队到北非作战,希特勒便把隆美尔派到北非和他组成德意联军,隆美尔担任联军总司令。

北非作战是沙漠作战,沙漠作战就有后勤保障的问题。双方打来打去,围绕托弗鲁克最远打到阿拉曼。

当时隆美尔上去的时候,英军的兵力占有优势,德军占有略势。于是,1942年5月12号,隆美尔召开作战会议,决定用一个新的作战方法,力学原理,在卡扎拉(今天的利比亚)进行作战。大家知道杠杆原理,力的大小跟力臂的长短不一样,力臂越长力越大。他就用进攻力学打了卡扎拉战役。怎么回事呢?他把整个战争,战场看作一个力学平面,从正面进攻,就犹如在支点附近进行作用。那产生的作用力就小啊,一侧和后方力臂就加长,产生的作用力就不一样。于是,他大胆地用少许兵力在正面实施牵制,然后率领他的轻装师从南迂回到英军的一侧。

当时,英军的第八集团军司令叫奥吉莱克,被打得一败涂地。所以,从此之后,隆美尔层层推进,一直推进到阿拉曼地区。他声名鹊起,走向了军事生涯的颠峰。当时,整个埃及,英军要撤了,“黑色星期五”。什么叫黑色星期五啊?把所有的档案文件都要烧掉,埃及很多烟囱都冒着烧文件的灰烬。所以英国人把它叫黑的星期五,那就是隆美尔打的。这是我讲他是战术的巨人。

但他是战略的矮子,他统筹全局的能力不强,这和他的经历有关。德国是一个赋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它的思想是非常发育的,德国的军官有一个特点,一般来讲要经过作战部队、院校和统率部任职经历,这样你的素质才更完全,不仅能够指挥打仗,还得能够研究军事理论,同时还有驾御全局的能力。而隆美尔只在作战部队当过营长,并也在院校干过教官。但在统帅部没干过,而只是个警务员,不参与角色。他是希特勒的一个警备队长。这是他的短处,他缺这个口儿。所以说,在作战上他就显露出来了他的短处。

比如在北非,就看出隆美尔是战略的矮子。本来困扰着德国历代政治家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两线作战,德国是个中欧国家,它要想崛起,东面面临着俄罗斯,西面面临着法国,必须要搞定一方,才能够集中精力完成战略目标。二战时,希特勒开始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于1939年8月22号同斯大林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把苏联这一头按下来了。然后先打波兰,先打法国。

但后来它还是没有跳出两线作战的窠臼,1941年6月22号3点45分打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在这种情况下,他再也支撑不起第三个战场了。一开始德国没在北非作战,不是有意大利嘛,后来小兄弟墨索里尼叫他拉兄弟一把,希特勒把隆美尔派去了。隆美尔临走时,希特勒给他一句话,说:“北非不是我们的战场,你到那里就是稳定局势,我没有更多的武器装备再供应你了。”如果从战略角度上来讲,希特勒的战略是对的。但隆美尔越打越顺手,不断地从国内增兵,包括作战物资,使得德军在北非战场用兵过大,就将苏德战场的一部分兵力移动过来了。他两头挂不住,这就减缓了苏德战场中苏军的压力。这是隆美尔战略上欠火候的一点。

另外一点隆美尔欠火火候的地方在哪呢?在西线防御上,1943年5月,隆美尔被赶出了北非。隆美尔有病,他鼻炎挺重的。养了一段鼻炎,希特勒说不能这么在家闲着啊!派他到哪儿去啊?战术巨人,战略矮子不是我说的,都是希特勒对他的评价。所以说,考虑来考虑去,准备派他到西线。当时的西线总司令是龙德施塔德。怎么办?后来希特勒让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写了一封信,怕龙德施塔德说你派个人到我身边,不是要夺我权吗?他说他去只是大本营统帅部的一个代表。在西线的防御作战问题上,他和龙德施塔德矛盾重重,他坚持在加莱地区作为主要的防御方向。当时迹象已经非常明显,盟军将在诺曼底登陆,但是他还是在加莱地区担任主要防御方向。所以构筑了大西洋壁垒,构筑完之后高兴,回家了。他是1944年6月4号回的家,回德国一个是述职,第二个是6月6号诺曼底登陆那天,是他妻子Lucy的生日。夫妻感情好,回家给妻子一个生日的祝福。这是他非常愿意做的事情。但当他的生日蜡烛还没有点燃,1944年6月6号清晨盟军就在诺曼底登陆了。

所以说,,隆美尔是战略的矮子,战术的巨人。后来,隆美尔卷入了暗杀希特勒的事件。当时德军最高统帅部有一个上校,是反希特勒的军官团成员,曾经在隆美尔手下工作过。隆美尔名气大呀,反希特勒的这个人就想拉隆美尔到自己的一伙里面。就让施陶芬贝格作隆美尔的工作,施陶芬贝格说:“行,我去做。”去了之后,跟隆美尔把自己的想法讲了,隆美尔没说什么,只说:“看来由我负责的时候到了。”他就讲了这么一句话,这句话就把他的命给要了。施陶芬贝格把他这句话记在了笔记本里了,然后打道回府。

1944年7月20号,暗杀希特勒事件出来之后,希特勒没死。这是有偶然性的,如果那个司令不把装定时炸弹的那个包,嫌它碍事!他给挪到桌子挡板那边儿了,那个桌子是个橡木的,一下把它给炸死了,把希特勒给救了。然后查,一查就是施陶芬贝格,因为他进到统帅部大本营了啊!把包放在希特勒的办公室之后他就走了,一查,日记上有一句话,然后呢,希特勒勃然大怒,让凯特尔找到隆美尔,说要么处死你,经过法庭审判处死你,要么你就自杀。这样,隆美尔选择了自杀,也是悲剧人生。然而战后呢,为了冷战的需要,这个事又被翻腾出来了,西德又把隆美尔吹捧为反希特勒的斗士,为了冷战的需要进行扩军吧,重新恢复军备。整个西德,伯恩那儿有隆美尔大街,隆美尔广场。这是我今天要讲的第四个人物隆美尔。

有关日军的人物,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详细讲了,大家都知道山本五十六这个人,日本的海军作战有几个人,一个是东乡平八郎,他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时日本联合舰队的司令官。日本的联合舰队是日本海军的象征。再就是山本五十六,他原来不姓山本,叫长刀,因为他父亲长刀和山本非常好,山本没有儿子。他父亲是五十六岁时生的山本五十六,后来过继给长刀,又是在五十六岁生的他,所以叫山本五十六。山本五十六这个人热爱海军,他对美国非常了解,当过驻美国的海军武官,还是哈佛大学的学生。山本在哈佛大学学英文,他的手指头有三个是断的,为什么呢?就是在日俄战争中他服役的时候被炮崩的。所以说,山本有一个外号叫八十钱,两个手指头被崩掉,叫八十钱。为什么叫八十钱呢?山本有一个毛病,嫖娼。他嫖娼之后给人钱,给多少呢,他就数,实际上是十个钱,他没有那两个手指头啊,伸出来就八个钱。所以就叫他八十钱。另外他还有一个特点,好赌,山本酷爱赌博。他在摩纳哥,摩纳哥号称全球第一大赌城啊!1927年的事情,他连投连中,第二天再去赌场,人家不让他进场了,他成为这个赌场开业三百多年因为赌技高超而遭拒进赌场的人。第三个特点是,不在任何人面前洗澡。为什么?因为他全身都是疤痕。但是他作战大胆,富于冒险。这跟赌博有关系呀!

好赌的人影响他政治生涯的还有一个人,就是比斯马克,他也好赌。他是1815年4月2号生人,他的爷爷家学很深,但他一生不愿学习。他这一生一个是嫖娼,一个是好赌,他有观赌时的冷静,下赌时的执著。重要的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离开这个赌桌,所以他把这种赌场的东西运用到他的政治智慧,就是说,在战争中他知道什么时候该结束这场战争。

山本五十六制定偷袭珍珠港的计划跟他的好赌有关系,他知道打美国打不赢,但是命令已经下达,必须要执行。既然这样,他要在敌人还没有来得及完全动员起来的时候就结束战争。要打这么一个地方,就打太平洋舰队。山本五十六从战略上考虑,日本打不过美国,但既然要打,就打他的痛处,选择了珍珠港。偷袭珍珠港事件是山本的作战参谋制定的,这个人不得了,他军衔不高,也就是上校。日军的参谋长权力大。但是,日军在战术上取得了胜利,在战略上却输了。特别是那个后来自杀的南云中将。中途岛事件也是他打得,他最不该忘记的一个事情就是双方的实力,他打珍珠港的时候把所有的飞机舰艇都炸了。但是你为什么不炸还有1800万吨油的储油库呢?完好无损,丝毫未炸。所以说,珍珠港虽然舰队没有了,但它还是舰队基地。所以,山本五十六听说之后,就骂南云如小贼入窃,开始贼胆包天,一旦得手,胆小如鼠,急于溜之乎也!如小贼入窃。日本在二战中,大的败绩都是南云干的。

如果说,日军总体来讲没有太大的名将,但日军强调整体作战能力,所以我们一直讲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际上,在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次战争都不是以少胜多,中国都是占绝对的多数。鸦片战争中1996个英国人,当时八旗兵一百万军队,怎么样呢?不成比例呀!真正以少胜多的全是英国人。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甲午战争,那都是中国的,打一仗败一仗。国民党军队一开始也是打败仗在行,国民党军队1945年的装备已经非常现代化了,孙立人的那个部队,不得了啊!可还是打败仗,怪啊!没有美国那两颗原子弹,没有苏联出兵东北,中国的抗日战争就不会是在8月15号结束的。累死你也结束不了。你想啊,我们打了那么多年仗,8月8号毛泽东向日本最后一仗七天之后拿下。是因为国际大环境变了,苏联出兵东北,美国投了原子弹,太平洋战争已经结束了。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干嘛不抢占地盘实力啊。如果我是毛泽东,我也这么做。可咱们反着说不行,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力量合力的结果。至于后来怎么着,那是另外一回事。当时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是起到了牵制作用。苏联出兵东北时日本还有七十万关东军呢。还有,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胜利,最后终于将小日本这个恶魔绳之以法。可最后它也没老实,这个情况很复杂。因为我是研究国际政治的,有机会咱们再聊,日本的情况我确实有话要说。

好了,就这样,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回有机会再请马先生来演讲时,事先预备一张军事地图。

今年第6期的《传记文学》上有一篇传记《传奇元帅朱可夫》,写得很好,我看了这个版本的“历史叙事”以后,不禁悲从中来,感慨良多。接着刚才马骏先生讲到的朱可夫,我再简单说几句。

首先,斯大林相信纳粹德国会信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因此,对朱可夫在在希特勒进攻苏联之前提出的预防敌人突袭的“朱可夫计划”置若罔闻,直到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如果在德国进攻之初,斯大林采取朱可夫放弃基辅的建议,便不会造成在基辅战役中有66万苏军被围歼。他成功指挥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保卫战,使不可一世的德军不得不放弃了闪电战。

可是又得感谢斯大林,要不是斯大林在1942年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不知道还会不会使30万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被围歼,还会不会有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历史不能假设。

但谁又能想到,当1944年苏军开始全线对德反攻之际,斯大林却命令内务部在莫斯科朱可夫的住宅里安装窃听设备。实际上,内务部对朱可夫的窃听,从1939年就开始了。朱可夫每一次与其他将帅们的聚谈,总是第二天即摆放在斯大林的桌子上。这种卑劣的窃听行为一直持续到朱可夫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去世。

二战结束之后不久,这位指挥过许多重大的战略性战役,并代表苏联最高统帅部接受德军投降的“传奇元帅”,遭到免职。在赫鲁晓夫时代,一度受到重用,1955年出任苏联国防部长。但他功高震主,很快就被罗织各种罪名,包括说他在军队中搞“个人崇拜”,而再遭免职。这就是后来被毛主席高度重视的所谓“朱可夫事件”。结果,1959年彭德怀元帅被免除国防部长职务,成了中国的“朱可夫”。

朱可夫被免职后撰写回忆录,1969年出版《回忆与思考》。但书中有大量对斯大林的赞美之辞,不免使人顿生疑窦。原来此书是经过了刻意的篡改和增删。1995年,在纪念二战50周年时,出版了由朱可夫的女儿根据父亲原稿和档案材料修订的最新忠实的版本。我们来听以下被删去的一段:

“对战争准备不足,是我们的祖国在战争第一阶段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和巨大牺牲的决定性原因之一。希特勒军队的进攻没有任何突然性,当时已经知道希特勒准备进攻,而‘突然性’纯粹是斯大林臆想出来的,目的是为自己的失误做辩解。……从战争一开始,以斯大林为代表的国家最高领导层在国防指挥方面就表现得不知所措,敌人利用这一点牢牢地掌握了主动权。……我们没有真正的最高统帅部。总参谋部、国防人民委员会一开始就被斯大林搞乱了。他在不了解前线的具体情况和不大懂作战问题的情况下,下达了外行的指示…斯大林强迫最高统帅部的代表和方面军司令在没有任何必要的情况下发动仓促策划的战役,没有提供足够的物资和技术保障,从而导致过大的损失……我们还可以从斯大林的军事指挥中列举出不少负面的事实,来评判他的统帅素质和‘军事天才’到底如何……”

这样一来,我们以前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个在纳粹闪电战的疯狂进攻面前,嘴里叼着大烟斗,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决胜千里的斯大林,不仅变得不可信,而且是脆弱得不堪一击了。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历史呢?国内以《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的中文书名,2003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朱可夫的名誉在他生前终未能平反,苏联解体以后,到了1995年他才被彻底恢复名誉。他的大型青铜塑像竖立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的马涅什广场,俄罗斯总统叶立钦亲自为塑像揭幕仪式剪彩。

辨证地看,有所失就有所得,遭斯大林贬黜,妻子、女儿与“犯有严重错误”的朱可夫划清界线,留在莫斯科。1950年,54岁的元帅与派来照顾他的23岁的漂亮军医加丽娜相爱了,结婚以后,又生了个女儿玛丽雅。再遭赫鲁晓夫罢免,被迫退休,使他退出政治舞台,远离了权利斗争的中心,尽享天伦之乐。要不是有加丽娜和玛丽雅这对母女,朱可夫是难以承受由朋友的背叛、孤独和整日无所事事所带来的极大痛苦。女儿小时侯天真地问爸爸:“您为什么爱上了妈妈,而不是别的姑娘?”朱可夫回答:“当然,我遇到过很多可爱的姑娘,其中也有不少比你妈妈还漂亮的美人。可你妈妈却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我心中的太阳。”1967年12月,加丽娜患了癌症,确诊12天后,朱可夫中风瘫痪。1973年11月,饱受病痛折磨的加丽娜去世。7个月后,一代天骄朱可夫病故。这对恩爱的患难夫妻几乎是同时患病,又几乎同时离开人世。

与马先生讲到的那几位将帅艾森豪威尔、马歇尔、巴顿、隆美尔相比,也只有朱可夫的命运遭际让我们,尤其是经历过我们那段特殊历史的人们感同身受一般。朱可夫的回忆录,国内在2003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书名叫《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如果有兴趣想了解朱可夫的朋友呢不防把这本书买来看一看,对朱可夫也好,对二战历史也好,对我们已经惯性的形成斯大林的形象也好,我们从朱可夫的回忆录当中对历史有一点清醒地认识。

好了,让我们感谢马先生带给我们的精彩演讲。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朋友们,再见。

 

[程丽仙整理]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