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杏坛

讲座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杏坛 > 公益讲座 > 讲座在线
《水浒传》与水浒戏
  来源: [ ]

主持人:傅光明

主讲人:刘荫柏

傅光明: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文学馆。《水浒传》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之所以变得家喻户晓,与广泛流传的不同版本、样式的水浒戏是密切相关的。有很多目不识丁的人一说起水浒中的人物故事,都能娓娓道来,说得头头是道。水浒戏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水浒传》又牵引出多少不同版本的水浒戏?今天我请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刘荫柏先生,专门为我们讲《水浒传》与水浒戏。

 

刘荫柏:《水浒传》和水浒戏之间关系是比较密切的。但是《水浒传》和早期的水浒戏,元杂剧中的水浒戏关系不大。而《水浒传》它吸取过元杂剧中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它后来基本上是独立的。我觉得水浒传这部小说,是把讲史的英雄传奇和唐宋以来的剑侠的神异传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部鸿篇巨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反映我们古代农民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我在十年前出版的《武侠小说史》中是这么谈《水浒传》的:它是到目前为止,写这样题材的小说中水平最高的,没有人能超过它。后来也有不少人写过关于农民起义题材的,比如像张恨水写过《剑胆琴心》,写太平天国的,朱贞木的《虎啸龙吟》,也写太平天国的,都比水浒传差多了。像金庸的《倚天屠龙记》,梁羽生的《风云雷电》,专门写武侠,《水浒传》后辈的故事,与《水浒传》比较起来逊色的多,包括十多年前姚雪垠先生写的《李自成》,我认为也没有达到《水浒传》的水平。《水浒传》是一个伟大的开端,到目前还没有小说超过他的水平,它不仅具有文学的价值,还有历史的价值。

《水浒传》这个故事本身是根据宋代真实的人物宋江的事迹演化而来的。我们看《宋史》,它里头没有《宋江传》,只是在后来的一些野史中提到他。特别是在王偁的《东都事略》里,它在卷的103和108里面,有一个是《侯蒙传》,一个是《张叔夜传》,都提到了要如何对待宋江。侯蒙献策说招降宋江,让他去征方腊。有这么一个企图,实际上没有实现。宋徽宗以为他已经不当官了,还不忘朝廷,是忠臣,让他到东平府。东平府离着水泊梁山很近了,但他没到任就死了。所以说这个事情不存在。《水浒传》上虽然写着征方腊,但实际上不存在这个事情,张叔夜在那知海州的时候,用计策擒了宋江的副手,所谓“擒其副贼江乃降,”宋江投降他了。宋江投降以后,并没有去征方腊,《宋史》的《童贯传》有个附录叫《方腊传》,可是在《方腊传》里没有一句提到宋江去征服的事情,但是在当时的一些野史中,比如像徐梦莘的《南宋北朝会编》,还有像杨仲良的《通鉴长篇纪事本末》,还有李的《皇宋十朝纲要》,里头提到过,说宋江投降以后征过方腊。在当时宋代文人像洪迈的《夷坚志》乙志卷六上,叫蔡侍郎这个人,这个里头记载好像水泊梁山等人降了以后下场极惨,全部被杀了。那当然有带小说的性质,蔡侍郎后来突然得病死了,然后他的亲信王生请来道士,后来见到他的灵魂。他让王生转告他老婆,说他现在下狱受罪了。他老婆就说我就不让他杀梁山泊的人,五百个人投降,都给杀了。

    另外我们从《宋史·蒲宗孟传》,这个人是王安石新党最得力的一个人。他是对梁山惩处最狠的一个人。他被迁到郓州当官的时候,凡是逮着水泊梁山的人都酷刑,甚至连小偷都挑断脚筋,把脚筋都给挑断了。这个人呢,就是当时持新法忠于王安石的这种人。所以后来元代人陆友在题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里头,他就提到,他说“忆昔熙宁全盛日,百年曾未识干戈。江南宰相变法度,不恤人言新近多。蔡氏京汴出门下,首乱中原倾大厦”。他们不说王安石好,而且我们看在邵博《邵氏闻见后录》里,他提到有人献媚于王安石。说水泊梁山这么大,是不是把这个湖水给填平了,变成粮田,种庄稼这多好,这样你那个政策就更能推行了。王安石想了想,那么大的湖泊给填平了,水搁到哪儿去?旁边有一个大臣叫刘贡父的,笑着跟他说,你可以在旁边再挖一个那么大的湖,后来王安石笑了,他说这不大可能。

另外我们从钱愐的《钱氏私志》那里也提到,说徐神翁到京城的时候见了蔡京。蔡京说河北贼刚刚平定。就指宋江那伙人。这回天下可太平了。徐神翁笑着跟他说,不会的,上天正派下很多魔军来做坏人间。蔡京说那如何识得,怎么能找到这些人呢?徐神翁笑着说,“太师亦是”,你就是魔军里头的。也就是说,你就是破坏社会的人。从这些笑话中可以看到,当时关于这种的传说已经很多了。以至于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像《大宋宣和遗事》这本书,这种书的出现,跟当时民间传说有关,我看宋史里面的《任谅传》记载,对梁山的的渔民实行保甲制,“刻其舟”——船都刻上号,你到时候不回来,我就把你全家人逮住,处理梁山的人都特别狠。从史料中看,正史说没有征过方腊,野史就说征过方腊,笔记中有大部分说没有。另外从宋代人范圭写的《折公墓志铭》里面,宋江被平是在方腊之后,那个是在宣和二年,这个是在宣和三年。另外,在徐直之写的《忠义彦通方公传》里,它提到彦通这个人,亲自生擒过方腊。后来回来以后又参与了平定宋江,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宋江和方腊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无论是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还是陆友的《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有的谈到方腊,有的没有。陆友的那个谈到了:“眭州盗起隳连城,谁挽黄河洗兵马,京东宋江三十六,白日横行大河北,官兵追捕不敢前,悬赏招之使擒贼,后来报国收战功,捷书夜奏甘泉宫。”这就是谈到的擒方腊。后来他还说,他又到过那个地方,想起来都吓得都丢魂丧魄,那种威名一直存在。另外有一个人叫陈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最早引过他的话。,陈泰在《所安遗集补遗》说他小的时候,听大人说过宋讲的故事传说,长大后又看到过水泊梁山,嵽嵲雄跨,他问之于篙师,说叫安山。梁山还有一个名字叫安山,此为昔日宋江之处,掘湖90里,种的是莲花,相传为宋妻所植,“宋之为人,勇悍狂侠。”这些资料后来就演成《大宋宣和遗事》。元代的杂剧,我认为它就吸收了宋代的这些传说,包括《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包括民间的传说,包括《大宋宣和遗事》,在这种基础上出现了元杂剧。

元杂剧中目前存在的有作者名姓的剧作不太多,一个是李文蔚写的,叫《同乐院燕青博鱼》。赌博,拿鱼作为赌博,不是用钱来赌博,用鱼来赌博。《同乐院燕青博鱼》在第一折里,有一支[六国朝]的曲子里有这么两句,这两句非常重要,写出了元代人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他说“我不向梁山泊寻东路,我则拖的你去开封府的南衙”。意思是,社会只有两条路,或者像梁山泊好汉一样,走上以暴抗暴的道路;或者希望出现像包公那样的清官,能平雪冤狱,能够使百姓的冤屈得到昭雪。就这样两条路,实际第二条路是幻想,哪有那么多清官?清官大部分都在戏台上,演戏,真的清官太少了。这两句实际就写出了元代社会只有这样生路。没有办法,只有朴刀赶棒,洗雪胸中的愁和怨。因为元代突然受到异族统治,所以中原的很多百姓都有不愤,因此水浒戏大量地出现。其中李文尉《同乐院燕青博鱼》是很有名的元杂剧,这部杂剧还存在着,在《元曲选》中。

李文尉是河北省真定人,在江西瑞昌当过县尹,写过两部杂剧,还有《燕青射雁》。我们从水浒戏中看到有这么一个特点,反复提到宋江是因为喝酒误杀阎婆惜,没有谈到阎婆惜跟别人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被宋江碰上了,把人家杀了。有的说是他喝酒误杀,而且踢翻了灯台,把官房给烧着了,所以他自己就请罪去了,刺配江洲,途中被梁山好汉接到山上。这跟《水浒传》不一样,在《水浒传》中梁山接他,他不去,情愿到江洲去,怕误伤了自己的清白。他不愿意和梁山的草寇为伍。元代杂剧就不是了,他是被接到山上的,而且是误伤阎婆惜。接到山上的时候,晁盖封他为第二把手,特别提到晁盖是三打祝家庄的时候死的,所有元杂剧中都是这么写。

另外,有一部杂剧现在只剩下一个名目《鲁智深大闹消灾寺》,在《录鬼簿续编》里记载有这么一句:“宋公明复打祝家庄,鲁智深大闹消灾寺。”可能复打的前面就是晁盖死,这是元代水浒戏里面的情节。在元代水浒戏中还有草寇性质,像李逵下山的时候,宋江有时候叮嘱他,说别去劫道,别去乱杀人。在《水浒传》中就没有劫道。而且多次提到“风高敢放连天火,月黑提刀去杀人”。每个剧中都有这句,可见草寇性质还是比较浓的。因为元代的作者都是下层文人,跟明代不一样,明代都是士大夫,正统知识分子。元代都是下层文人,没饭吃了,当书会的才人,靠写点剧本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很少有谁当官的。地位都比较低,所以有九儒十丐之称。儒甚至都在乞丐妓女之下,地位如此之低。这些文人就不忌讳这些,而且他打破了有些传统的概念。

元杂剧中出现最多的还有李逵,元杂剧几乎所有的戏中都有李逵。而且李逵还不是光粗鲁,有时候还很幽默。李逵这个形象,我觉得在元杂剧中,似乎比《水浒传》中还丰富。《水浒传》中仿佛比较单一,他在元杂剧中特别丰富。因为现存的元杂剧中都有李逵,叫山儿李逵,也叫黑旋风李逵,是梁山好汉第13个头领,就是第13名。高文秀这个人是山东东平人,离水泊梁山比较近,外号叫小汉卿,是关汉卿的好友,很早就去世了。但他留下来的剧本很多,《黑旋风李逵双献功》写郓城县的孔目孙荣要到泰安去烧香,这个人跟宋江有交情。宋江就跟李逵说,你保他去泰安如何?李逵就保送他去,结果在店中,孙荣的妻子郭念儿和一个叫白衙内的两人私奔跑了。孔目孙荣很生气,回来告状。没想到这个白衙内,借这个大衙门当三天官。还有借衙门当三天官的。结果他一告状,正好他当官,正等着他呢,给他送进监狱了。李逵看自己保的人进监狱了,回梁山如何交代呀,他干脆化装进去了。拿药酒把牢卒药倒了,把孙荣救出来。他觉得还不解气,一会儿又化装成家人,混入白衙内府中,把白衙内和郭念儿都杀了,然后把他俩的人头交给梁山,叫“双献功”。这个剧在元杂剧中是比较突出的一个,这是高文秀写的。

还有一个就是叫康进之,也有的《录鬼簿》中写叫他康退之。他写的是《梁山李逵负荆请罪》,这个后来在京剧中老演,就是李逵到了王林的酒店,听到王林的女儿满堂娇被宋江抢走,实际上不是宋江和鲁智深,是一个叫做宋刚和鲁智恩的把她给骗走了。所以他就大闹忠义堂,后来发现是假的,便把他们捉住,然后把这两人杀死了,把王林的女儿满堂娇救回来了。这个戏在京剧中也叫《丁甲山》,叫《杏花村》,好像袁世海常演这个。有一段“真宋江假宋江,真假的宋江叫我李逵遭殃”。有一段道白,他写李逵的形象就很正直。他下山的时候有一段唱词,大意是:梁山泊风景真漂亮,有人说梁山泊风景不漂亮,我都不能饶过他。但是一听说他最器重的大哥竟然做出这种事情,他大怒,砍倒杏黄旗,大闹忠义堂。最后等到闹清楚了,因为赌的是人头,他又不愿意死。于是他就说东说西的,说瞎话,李逵编瞎话漏洞百出,但是又很幽默。他把李逵的形象写得很生动。这是元杂剧中存在的一个优秀剧本。是康进之写的。

还有一个叫李致远,他有一个叫《都孔目风雪还牢末》,也有人说是马致远写的,也是写由于有个叫杨衙内的,骗人家的妻子,也是李逵打抱不平。水浒戏中的李逵是老出现的,打抱不平,最后把那些人都杀了。宋江说李逵:性如烈火,肠子直,不会拐弯,是这样的一个性格。

水浒戏中出现燕青的不是很多,出现在水浒戏中特别多的第一是李逵,一个是宋江和吴用,再其次是大刀关胜,没有林冲,其次是徐宁、花荣、阮小五、刘唐、史进,这些是比较多的,还有卢俊义,在元明间还有一些无名氏的杂剧,其中相比较有名的《争报恩三虎下山》,《梁山五虎大劫牢》,《梁山七虎闹铜台》,《王矮虎大闹东平府》,《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等,我们从元杂剧中看矮脚虎王英好像比《水浒传》中还英勇,《水浒传》中的王英特惨,又好色,又特差,长得小矬子,人家扈三娘都看不上他。但是在元杂剧中王英是个英雄,他主动打擂,抢花灯,很英勇,是元杂剧中的英雄形象。

下面谈一下明代的戏剧,出现杂剧、传奇,有两种形式。明代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把水浒英雄人物都纳入了忠义道德天理这个规范。明代的作家都是士大夫阶层,都是在明朝政府当官的。所以他不能让梁山好汉草寇习惯太多了,要把他纳入这里,才能歌颂他。你要不纳入这里,那不就歌颂草寇了吗?最早写水浒戏的是朱元璋的孙子,叫做朱有燉,是朱元璋第五个儿子朱橚的儿子。这人写杂剧特别多,写了两个水浒传,一个是《豹子和尚自还俗》,写的是鲁智深,一个是《黑旋风仗义疏财》这样两个杂剧。这两个杂剧都提到梁山的忠义,最后归顺,特别是黑旋风李逵仗义疏财,还提到张叔夜的招安,征方腊,后来又封节度使,宋江封的是沧州节度使,归于忠义。另外,明代还有一个人写过水浒的杂剧,是写《拍案惊奇》的凌濛初,在《拍案惊奇二刻》中有《宋公明闹元宵》,一共九折,写了他们到东京看花灯,大闹元宵节,等等的过程。

明代最丰富的就是传奇,第一,我要提的就是李开先,李中麓,这人当过官,太常寺少卿。是明朝的官吏,真正的士大夫。他的《宝剑记》二卷52出,主要写林冲。他笔下的林冲就不是《水浒传》中的林冲,而是真正的士大夫林冲,忠义之气特别浓。首先林冲是因为看不惯高俅、童贯这些人的卑劣行径,他上书弹劾人家,主动出击弹劾人家,所以高俅才报复他。这就跟《水浒传》中不一样了,把林冲的思想更符合封建正统了,因为他敢于向权臣进行斗争,才遭到打击的。唱词里有:“一朝谏诤触权豪,百战勋名做草矛,半世勤苦全无功,名不将青史标,为家国总徒劳。”一下子从上边掉下来了,那高俅当然不会饶过他,马上就报复他。听说他有一个宝剑,就将他引入白虎节堂,然后想杀死他,但是后来刺配沧州了。在刺配途中,他把高俅的儿子喜欢林冲的妻子搁在后头演。林冲的妻子贞娘到庙里烧香,希望神佛能保佑丈夫,被高俅的儿子高朋看上,要把她得到手。这才派陆谦到那里杀林冲,并且把林冲的母亲逼死。林冲的妻子贞娘在王婆的帮助下,逃出京城。他又把王进改上了,《水浒传》中有王进,教头王进。他让王进拿着林冲家的宝剑去追杀贞娘。王进把宝剑还给她了,然后跟她说你赶快逃跑,王进自己也逃跑了。于是林冲的妻子就在一个尼庵暂时出家了。林冲到了沧州以后,那伙人又去杀他,林冲忍无可忍才杀了那些人,风雪草料场。杀完那些人的时候,他决定投奔柴大官人。柴大官人说,我认识梁山上的王伦,你去梁山吧。他就去梁山,这时候东京派徐宁来追捕他,这跟《水浒传》中不一样。他在山神庙里,因为神佛保佑,说他是天上的武曲星,结果徐宁没找到他。

我们看林冲在奔梁山的时候,有一段词,写得很精彩。“按龙泉血泪洒征袍,恨天涯一身流落,专心投水浒,回首望往天朝”。不甘心,成草寇了,他不甘心这个。他说“急走忙逃,顾不的忠和孝”。而且他有一段诗,后来我们常说。“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在这种情况下呢,他急急忙忙跑了,所以《林冲夜奔》一折戏常常上演,尤其在昆曲里边。我看过有一次,一个电影界的名人蔡安安演的,昆曲里边演边唱,那个唱词很好。因为是明代的正统文人写的,跟元杂剧不一样,也跟京剧中不一样,京剧中的净些废话,净是那些粗词,明代剧本文学水平特别高。它提到林冲想到自己,本来可以做万里封侯的班超,却做了叛国的红巾,叛主的黄巢。心里不甘心,他希望能有出现像孔子那样诛杀少正卯,希望像皋陶那样的清官来平雪他的冤狱。此一去要“博得斗转天回,须教它海沸山摇。”他充满了怒气出走,想到自己的老母妻子都没有依靠,自己生死难料,在这种情况下逃跑。在逃跑中听到声声震山林的虎啸和绕溪间哀哀的猿叫。而且在百忙中,他慌慌张张走不出山前的古庙。把林冲那个逃走的心情和自己不甘于成草寇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李开先的《宝剑记》写得很好。

林冲到了梁山以后,被封为马军的负责人,后来梁山去打大宋朝,打到汴京,宋朝赦林冲无罪,把高俅父子送到军前。结果林冲把他们杀了,归顺朝廷了。归顺朝廷后,有一天他去散步的,走到一个尼庵,忽然发现他家传的那口宝剑,一进去和妻子团圆了。所以叫《宝剑记》。

在他之后又一个人叫陈与郊,这个人也怪,也做过太长寺的少卿,也当了几天不干了,它把李开先的《宝剑记》删改了,改为两卷35出。删改的时候他又做了一些变动,改名为《灵宝刀》,而且开头也不一样了,林冲这个人爱交朋友,就交了陆谦,交了鲁智深很多人,没想到陆谦这个人卖友求荣。因为高朋喜欢贞娘,所以他卖友求荣,陷害林冲。这个有点近似《水浒传》。在这种情况下林冲被发配了,贞娘也是逃跑逃出去的,也是王进追。但王进还的不是宝剑了,是刀,让贞娘去四化庵那里去出家。林冲去梁山以后,梁山还派一丈青扈三娘照顾过贞娘,最后是高俅父子带兵去打梁山,结果林冲用吴用的计策把他父子生擒,杀死了。后来朝廷招安,他到四化庵的时候发现那把刀,和妻子团圆了。故事基本上差不多,改动了开头,没有主动弹劾人家,这更接近《水浒传》。另外在清初有个人叫沈初成,也写过《宝剑记》 。我没有见剧本,不知道和李开先的有没有什么关系。

明代第二个《水浒传》中有名的传奇,是沈璟的,叫《义侠记》,取《水浒传》中23回到32回这十回之间内容写的,号称“武十回”,主要是武松。他这笔下的武松跟《水浒传》中的武松也不一样。这个武松一直想封侯当官,士大夫那个劲头儿比较浓,草莽英雄的劲头儿倒稍微差一点。因为他佩服宋江,就去找宋江,路过阳谷县的景阳冈,结果打虎当了都头。他当都头的时候他还说“今日当都头,看他年封列侯”。还想这个。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西门庆的介入,他哥哥被杀了。所以,武松要报仇。武松有一段话谈到过,他说“兄和弟,人间地底,恩义两无亏。”为什么叫《义侠记》呢?它突出恩仇两报,恩绝对要报,怨也绝对要报。这就叫义侠,它一开头就有这段:“今古英雄称义侠,报恩雪怨名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觉得恩义两无亏,一定得杀死西门庆,结果他杀死了西门庆潘金莲,被刺配。在途中路过梁山,人劝他上梁山,他不去。他说,我不过“受几年坎坷”,不能把“半生清白一念差讹”。不,我不上梁山,他还不去。到那儿以后,因为施恩对他好,他就报答施恩,打了蒋门神。最后那伙人陷害他,在飞云浦,他断锁掰枷,杀了几个解差。之后呢,他本来可以一走了之。这个作者要突出忠义两字,武松又一想,就像那些人活在世上,总要害人,天理不容。他又返回头去,为了维护天理正义,把另外那几个人全杀了。杀完以后,在上头写了这样几个字,“杀人者武松也”。金圣叹先生在品评的时候说“他以打虎之力写下这几个字,掷地作金石声”。他特别赞美,杀完人以后写上“杀人者武松也”。后来武松因也没有别的路可走,就到梁山了。这个剧本中写到,武松有妻子,叫贾氏。作者挺有意思,起名叫贾若真,跟红楼梦甄是隐一样。他就跟妻子团圆了,武松有妻子,前面讲得豹子和尚还俗记,鲁智深也有妻子,这跟《水浒传》中不一样,,两个人都有妻子。而在朱有燉的那个剧本中,鲁智深还有小孩,他有儿子。这个《义侠记》后来被周祥钰编到《忠义璇图》里,就是清代宫廷大戏,把它全部收录进去了。清代有几部宫廷大戏,《劝善金科》、《忠义璇图》、《鼎峙春秋》、《昭代箫韶》这四部宫廷大戏,总在宫廷里演。

另外有一个文人叫许自昌的,他家里豪富,它写过一部叫《水浒记》传奇,二卷32出,他父亲当官不成做生意,晚年无子,娶妾后生了他,他就是家里唯一的一个继承人,他家里的花园是明代最豪华的。他买了一个中书舍人的官,干了几年觉得没意思,不当了,回家写剧本写诗歌,还盖了一个别墅叫梅花墅,又称梅花主人,他写的一个《水浒记》,主要写宋江。这宋江跟《水浒传》不一样,这宋江有妻子,后来又娶了阎婆惜,发现阎婆惜不忠于他,本来就可以这样算了,就分手了。后来这个人要挟他,最后到私通梁山,尤其是大嚷大叫,忍无可忍,宋江就杀了阎婆惜,自首以后被刺配江州,路过揭羊岭的时候被人用麻药药倒了,药倒他的人就是催命判官李立等人,后来混江龙李俊等人来了一看,这不是宋江吗?就给放了,结拜了。这个剧本写到江洲劫法场为止,宋江上山和妻子团聚了。而且特别写到在江州的时候,晁盖告诉李逵,别乱杀人,杀几个主要的就行了,别伤更多的兵和百姓,更处处突出忠义这一点。而早年跟晁盖交往的时候,两个人都是有报国之心,愤恨于权奸当道,都是这样一种情况,希望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忠孝礼仪这一方面特别突出。这是明代传奇的一个极大的特点。

还有一本就是沈璟的侄子沈自晋写过一个《翠屏山》二十七处,基本上都按《水浒传》中,写杨雄、石秀这两个,但这被编成京剧,变成特别有能耐,成了几乎京剧中所有名角都来演,从谭鑫培,一直到谭富英,都演过这个戏。这个戏被京剧中吸收特别厉害。有个人叫张子贤,写过《聚星记》,主要写卢俊义的。这个本子现在没有了,但还有对全剧的考证。明清间有一个无名氏的《銮刀记》跟这个差不多,后来明代有一个叫李素朴的写过一个叫《元宵闹》,也叫《玉麒麟》,也叫《翠云楼》,都跟这个故事差不多。

为什么要提到张子贤呢?就是感到他写卢俊义不太公平,卢俊义凭什么会家庭搞得那么惨?他给改了,卢俊义的妻子不叫贾氏,叫贝氏,没有上面那西字,她有贴身丫环叫贾妹,这么一个人跟李固私通,陷害卢俊义,后来卢俊义跟他的妻子贝氏还能大团圆。他觉得像卢俊义这样的英雄戴个绿帽子,不太公平。堂堂的河北玉麒麟,怎么能够这样呢,所以就给改了。在李素朴的《元宵闹》里又给改回来了,改的也挺有意思,写跟卢俊义的妻子贾氏私通的人是一个张孔目,这张孔目是谁呢?是张文远,这名字大家伙熟悉吧,跟阎婆惜好的那个。宋江当时杀他没死,这小子又跑到这里来了,又跑到大荣府来了干坏事了,这次才把他杀了,这一点很绝。

另外,许自昌的《水浒记》中还提到,阎婆惜虽然死了,张文远被阎婆惜的鬼魂捉走了,魂捉张文远。张文远虽然喜欢阎婆惜,忽然想到她已经死了,那个戏演起来特别恐怖,给人的气氛是特高兴,猛然想到鬼,浑身直哆嗦。当然阎婆惜不能让他走,拿绳子套住他,拎走了。这个是当时京剧界有一个老前辈叫阎岚秋,他最有名的代表作叫《活捉》。每一次演,它的整个气氛都特别恐怖,小孩看了都不宜。沈自晋这个人,因为父母年龄相差比较大,差三十多岁,他在写阎婆惜的时候,有同情的一面,在剧本中在张文元调戏阎婆惜的时候,宋江来了,给冲散了。那阎婆惜心性并不太坏,就忙给宋江倒茶。宋江没理他,连看都没看他一眼。原来她并不是特别是喜欢张文元,这时候她发誓,张文元我最喜欢你了。她发出这种誓,按他的写法,宋江在这方面也有缺点,才导致这个。唯有沈自晋这么写。

这是明代的这些传奇,我们从明代的传奇中看它突出忠义,突出天理,把它纳入封建社会道义的轨道。梁山好汉不是随便杀人放火,不像元杂剧中那样,做得尽量的合乎规范,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无奈的情况下才杀人。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不走这条路,而且即使走了这条路以后也不是轻易归水浒,决不甘心这样走下去,还期望别的,而且最后写到,特别希望能听到朝廷的声音,重新招安。所以他都有那“报国心,天作证,暂时遁迹且偷生,听取金鸡天上声”。只希望能够得到上面的宽恕,这点是明传奇和元杂剧的一个思想上的特别大的区别。

明代的剧本,它都改编《水浒传》。但是改编中就存在一个问题,一部经典著作,不是轻易能改编的。它都是经过作者仔细推敲的结果,每一步每一点都很合乎情理的。如果你一旦要改了一部分,就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可能毁坏它整个的结构。比如像许自昌的《水浒记》中,写晁盖劫了生辰纲以后,觉得白胜让人逮捕了,有点叛徒行径。结果他就改为晁盖让白胜去自首,说这事是我们几个干的,然后他又做好了逃跑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宋江得到消息通知他,这个紧张气氛就没有了。实际人家全都做好准备了,宋江不通知,人家也不会遇难。像《水浒传》中冒着那样的关系去救他们,这个气氛没有了。所以往往不是那么好改动。包括很多人现在改动《三国演义》,这些改动方法最后结果都不是很好。一部伟大的名著,它能够被人承认是一部经典性的著作,不是偶然的,一定每个环节都是很注意的。所以我们发现明代人在改编时候,结果都不是很好,不如忠实于人家原著。

到清代就开始出现京剧了,下面简单谈一下京剧。京剧起于1790年,就是乾隆55年。高朗亭,也有人说他后到的,带了三庆班子,徽班入京,唱的是二簧调。之后,四喜、春台、和春这样三个班子也进京了,就是我们常说的叫四大徽班入京。在道光初年,李六、王洪贵带了楚调汉剧入北京。他们唱的是西皮调,西皮调和二簧调融为一体才是皮簧,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京剧,叫皮黄戏,当时也叫京调。从乾隆55年到咸丰10年,也就是1860年,这时间是整个京剧酝酿和成熟阶段。从1880年到1917年,这是京剧成熟发展的阶段。早期的京剧演员既演京剧又演昆曲,昆乱不挡,没有不会演的昆曲,像《同光十三绝》里面的两个人,朱莲芬和杨鸣玉就专演昆曲,其中杨鸣玉,是昆丑,他死的时候还有人讽刺过李鸿章,就说:“杨三已死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当时有这样的对联,这还挺有名的。李鸿章如何评价是历史学家的事情,恐怕这李鸿章也不像历史上糟蹋得那样那么坏,李鸿章实际上是有很值得肯定的一面,他看到了我们必须学习人家那些东西,保守就的亡国。所以他有很多想法是非常进步的。

在京剧中最早出现的就是老三鼎甲,后来又有新三鼎甲,老三鼎甲是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这三个人,后来的新三鼎甲是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对京剧的发展这六个人很重要。京剧大量地改编了水浒戏,把水浒故事改编成京剧。像《翠屏山》这个戏谭鑫培演过,而且他把里面那个四合刀法改成六合刀,被人称为单刀小叫天。因为谭鑫培本人给别人看家护院,有真武功,他的父亲叫谭志道,叫谭叫天,他叫小叫天。演水浒戏中武松比较多,当时演武松有这样三个人,今天被称为武生的三泰斗了,一个叫做余菊笙,他儿子叫余振魁。余菊生收了两个大弟子,一个是杨小楼,一个是尚和玉,尚何玉的弟子就是侯永奎。尚和玉善于演水浒传中的大刀戏,特别是演关胜那样的,所以叫大刀尚和玉,有这样一个名字;杨小楼这个名字大家都知道,也是一代宗师,这是杨月楼的儿子。余菊笙,是一个武生泰斗。还有一个叫黄月山的,这个人直系弟子不太多,他不懂传人,但学他的人不少;再有一个叫李春来,这人后来到南方去演出,他的封门弟子就是盖叫天。李春来是跟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学艺,按这么说,这个盖叫天辈分比较高。因为他的老师李春来是跟谭鑫培平辈的。要按这么算,他就跟谭小培一辈,比谭富英都高一辈。李春来的李派还善于演猴戏。

这武生戏留下了三支下来,后来大概到了50年代,李少春跟张云溪拜盖叫天为师,当然李少春也学过余叔岩的老生,主要是孟晓冬教他唱。谭鑫培当时被称作为无腔不学谭,他演过《翠屏山》。谭鑫培演过,杨月楼演过,杨小楼演过,黄月山演过,余菊笙演过,演这个石秀有这么一个特点,老生可以演,武生可以演,小生可以演,都可以演石秀。所以这个石秀演他的人也比较多,《翠屏山》是比较有名的。

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就是《水浒后传》中的人物,像《艳阳楼》拿高登,那就是余菊笙父子的代表作,他的两个弟子演法都不一样。比如杨小楼勾脸的时候,白得多,黑的颜色少,突出他特别残忍、凶残的一面;尚和玉体会这个人物,又跟他师哥不一样,他就是黑多白少,认为这个人野蛮,突出黑,白少。由于对人物性格理解不同,在勾花脸中出现不同的脸谱,而且这两个都是名家,按京剧界的有些行家来说,要光谈舞把子的功夫尚可能还在杨小楼之上。但他的条件天分不如杨小楼,杨小楼演得比他活,唱功比他好。因为杨小楼是谭鑫培的干儿子,后来跟余菊笙学艺。余菊笙是他的祖父杨双全的弟子,那是他启蒙老师的孙子,所以他也对他特别照顾。他又跟杨隆寿学艺,杨隆寿和他父亲杨月楼是把兄弟,都是倾囊而赠地教他。杨月楼临死前把他的很多武功的绝技都传给谭鑫培了,谭鑫培没有用这些东西,后来毫无保留的传给杨小楼。所以杨小楼比较得天独厚,但他早期比较骄傲,一演就演砸了,后来他刻苦,才出名了。那么多人老照顾着他,这样可能还出不来?好徒弟非得受一些挫折。这《艳阳楼》也是比较有名的一出戏。

又如《野猪林》,当年黄润甫、侯喜瑞师徒都演这个,侯喜瑞唱腔有这个炸音,现在好像很少有人用这个,后来郝寿臣私淑于黄润甫,也学了他这些东西。郝寿臣的弟子就是袁世海,郝寿臣最早改编过这个戏,后来袁世海和李少春又改编过这个戏,这个戏好像在京剧中是常演,比较有名的一出戏。再有就是《丁甲山》,还有《桃花村》,郝寿臣演的,《打周通》,也是郝寿臣常演的。另外像水浒戏中,后来比较常演的叫《三打祝家庄》、《石秀探庄》,《石秀探庄》有时候小生也演,像程长庚的孙子也演过这个。还有像水浒中比较有名的《乌龙院》,余叔岩唱,周信芳唱,两个人的唱法不一样。周信芳还改编过这个《乌龙院》,他用他的嗓子唱《乌龙院》。这写都是在京剧中常演的。在京剧界这些老生行当中,我觉得唱得最好的没有人比得上余叔岩,包括他老师谭鑫培,今人也没有人超过它,马连良他也承认超不过他。当代学余派特别好的也没有什么人,他音调比较高亢,学他最好的就是孟晓冬。孟晓冬唱得比较好,李少春就跟他学的。另外有好多都是从谭鑫培那支下来的,也有从程长庚那支下来的。像裘盛戎的父亲裘桂仙,拜何桂山为师,学铜锤花脸。何桂山弟子比较有名的一个裘桂仙,一个金秀山,金秀山的儿子就是金少山,裘桂仙的儿子就是裘盛戎,今天好像学裘盛戎的较多。

我觉得水浒戏本身它从不同的角度修改了《水浒传》,有的可能有所提高。但绝大部分并没有超出《水浒传》的水平,而且在《水浒传》中,我觉的李逵的形象实在太过分。水浒戏中的李逵,无论是元代还是明代,李逵的形象比《水浒传》中写的好,写的活,有时候还挺幽默,还办案,还装官,挺好玩的,写得比《水浒传》中的精神世界丰富,比光拿着板斧一排一排的杀人强多了。到扈家庄,人家都降他了,还把扈三娘的父母杀死了,这个没什么道理。《水浒传》中有的人物本来在书中写得很好,但到了戏中又写得好,特别像林冲这个形象,我觉得在明传奇还是在京剧中,使林冲的内心比较丰富,这是比较突出的一点。至于改编的《水浒传》,我觉得不如原来的小说写的好。正像改编的《三国演义》,改编的《红楼梦》,都不如小说好。包括《西游记》,也算,都不如原来的好。这就说明了,名著能站得住脚,并非偶然的。尽管后人在修改它的时候,可能在某些小的方面,能够稍稍润色它。但是在总体的把握上,还是不能达到经典著作原来那个水平。好,谢谢各位。

 

:从《水浒传》到水浒戏有哪些提升?

:水浒戏提升的很少,只是对于某些人物,对于整体提升的很少。从现在看来,凡是打破《水浒传》结构的都不如原结构好,因为它都是连着的,就如织的一个很好的东西,给他挑开了,它就都脱线了。它是很严密的。但是在个别人物上有所提高,因为《水浒传》作为那个人物可能给的篇幅不是很大,并不那么多,如果你现在把这个人物专门抽出来,有的时候显得比《水浒传》原来的好。水浒戏中只能个别的有所提高,总体的没有提高,它不能超过《水浒传》的水平。不但是我们国家,像外国演的很多名著,最后改编都不是很好,都没有达到原来得效果。

 

问:水浒戏中没有过多的提到被招安这个情况,而《水浒传》中提到被招安这个情况,对这两种文学在思想上,您有什么看法?《水浒传》比水浒戏思想性更强一些?

答:我觉得有一种心理的状况,比如看三国,看到关羽走麦城,你的感情就不愿意往下看,《水浒传》你看到招安以后,一个一个都被杀死了,看着就别扭,观众的心理不能接受。所以演这个肯定没有观众。中国人有一种审美观念,希望团圆,大圆场。中国人的战乱,亲人的分离太多了,在舞台上他希望精神上的满足,而不是那么悲惨的下场。所以演招安以后的状况,老百姓接受不了。京剧的编者都是下层文人,他们很理解百姓的心理,不会去写那个。《水浒传》写到后来,咱看了也不太舒服。

 

问:元、明、清三朝,不同的剧目都有改编《水浒传》的,相比较而言,您认为哪个朝代改编的最好?

答:元代不应该说改编《水浒传》,应该说《水浒传》吸收了元代水浒戏。不管怎么说,元代的水浒戏促成了《水浒传》的出现,它吸收了元杂剧中的精华;明人的水浒戏改编《水浒传》,但它突出忠义这两个字,把它规范到天理道义。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水浒传》反抗的情绪,减弱了它以暴抗暴的积极一面;清代改编的水浒戏则迎合了市井人的需要。

 

傅光明:听刘先生演讲仿佛听说书,从刘先生讲《水浒传》与水浒戏,我们可以了解到书与戏有着非常复杂和交互的一种关系。无论书和戏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戏的改编是否忠实于原著,换一个角度来说呢,书和戏都是以不同的艺术方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遗产瑰宝。最后让我们向刘先生表示感谢。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