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杏坛

讲座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杏坛 > 公益讲座 > 讲座在线
时代与生活是作家写作的原动力
  来源: [ ]

邱华栋文学馆演讲“当代小说的内在动力”

 

邱华栋1969年出生,却已有17年的写作历程,具有相当的创作实力,被称为“年轻的老作家”。在世纪末文学界进行的一次评选中,邱华栋被列为当代优秀小说家50强。1月20日上午,他来到文学馆演讲。一开场,他就说,我目前是《中华工商时报》的编辑,写作是我的业余生活,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而写小说是从我16岁开始的,也一直关注当代小说的发展。二十年来,特别是近七八年来,我对当代小说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尽管我的观点还不成熟,愿与大家进行互动式的交流。

 

“伤痕文学”开创了当代小说

文学史家公认,当代小说是从1977年刘心武所发表的小说《班主任》开始的。教师出身的作家刘心武,写了班上的两个孩子受四人帮毒害变坏的故事,发出了救救孩子心灵的呼唤,提出了对人们心灵,特别是孩子心灵所受创伤的反思。从那时起当代小说像宇宙大爆炸一样开始了它的扩展,其写作的动力是由于作家自身产生的,也是文革动乱以后时代的要求。

在这段时间发表作品的有两部分作家:一部分称为“归来派”作家,如王蒙、从维熙,邓友梅、张贤亮、刘绍棠等。他们是从1957年打成右派起,十几、几十年遭受种种迫害的作家;一部分是知青作家,如叶辛、梁晓声等,反映知青上山下乡的那个时代,社会和他们自身的状况和感受。一直到1985年,这两部分人是当时小说创作的主力。这个时期的作品,文学界归纳称之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这批作家有巨大的政治背景,有那个时代强加给他们的各种遭遇。他们要讲这种遭遇的痛苦和种种感受。时代也要求作家对社会所经历过的岁月和种种劫难进行清理。

我觉得作家有三种类型:观察型、体验型和想象型。法国的莫泊桑是一位善于观察的小说家,10年间他写了60部长篇,300部短篇。而像作家从维熙就是体验型的,他在劳改营里呆了20多年,遭受种种迫害,身边死过好多人,他有着亲身的感受。而像年轻作家苏童,他所写的《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全是凭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创作的。

无论是“归来派”作家,还是知青作家,他们的作品都反映着那个时代给作者精神上的压抑,这种压抑也给了社会上许多人。艾青文革后在众多听众面前,朗颂他的诗作,第一句“我要平反”一出口现场顿时一片掌声,长达10分钟之久,这就是作家为时代发言,反映时代的伤痛。此时的文学尽管在写作技法上比较陈旧,但很质朴,真实感强,使我心灵为之震动。

寻找民族文化的根

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起动,社会上出现了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的《新星》等,这些都是作家触到了时代的脉博和社会的呼声,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主潮。应该指出的是,柯云路后来失去了作家应有的良知,写了《大气功师》这样给社会造成危害的作品。

梁晓声的《雪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说知青到农场开垦,破坏了北大荒的自然湿地环境。这种双重的否定使我感受文学有时是很残酷的。这几年他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处在转轨时期的社会带给每个人巨大的变化,每位作家也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1985年一些年轻的作家如韩少功、李锐、李杭育、郑万隆等,认为有许多作品虽然对中国社会进行了种种反思,却没有挖出产生问题的民族文化的根部。他们要求在民族文化内部进行改革。韩少功写了论文《寻找文学的根》等。

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以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国际文坛产生很大反响。我国很多作家认为,像这样一个处于动乱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作品也可以被世界认可,获奖,我们为什么不行?!当时类似的作品大量被翻译成中文,引入我国。这些作品无论从题材,还是技巧上,使我们开阔了眼界。随后,我们也出现了先锋派作家,如莫言、马原等,他们的作品把中国的当代文学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个时期贾平凹写了商周系列作品,出版了《浮燥》,在挖中国文化的根。文学领域出现了地域文化派,反映地域面貌及文化风情。这里值得提出的是马原,他作为先锋派作家,写了《阅读大师》等。相当一批作家不再把自己当成时代的代言人,而当作时代的文学艺术家。

蒙太奇与先锋派文学

当今世界文学丰富多彩,已发展到后现代时代,外国小说运用了蒙太奇即意识流的手法。我们当应借鉴世界文学题材的选取及各种表达技法。作家莫言、马原在这方面比较领先。

 莫言受福克纳影响较大,他写了《透明的胡箩卜》,全凭自己想象。他这样描写过:“头发落地轰然一声巨响。”这是他个人心灵的感受。我们也许觉得不可思议。莫言不久前出版了《檀香刑》,写的是山东义和团的教民事件。写被凌迟处死的人,行刑时的血淋淋的凄惨,肉体被一刀刀割去,心还在胸腔里跳等,看了使人出冷汗。这部小说很快成了杰作。莫言早期模仿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作品,现在他的小说又运用了叙事的传统笔法,好似又倒退了。其实他文学改革、文学试验的精神一点也没倒退。对过去残酷的揭露,对时代的反思他没有倒退。莫言的小说,从1985年到现在一直是上升的势头。

1987、1988年在文学方面出现激进的声音。社会现实与中国的改革,使一部分人把作家当成时代的代言人。马原等一批作家搞文学革命,出现了新写实派,方方、池莉、刘恒等10多位作家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写出了许多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如池莉的《烦恼人生》,写了武汉市民的生活,那种社会生活的繁杂,情感的火爆等。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写了一个叫小林的公务员如何适应融入社会。

王朔、贾平凹把市场做大了

王朔的《编辑部的故事》以调侃、嬉皮笑脸、冷嘲热讽来表现现实生活,开创了一种文学新模式。他的作品在一年中有四部被拍成电影。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中国进入了商品社会,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也逐步商品化了,小说成为商品。书商这一行当的崛起加快了书刊商品化进程。当时,38岁的王朔出了四卷本的《王朔文集》。此后,有50多位作家也都出了个人文集。贾平凹的《废都》用颓废的笔法,夹杂着一点黄色的东西,书商们很感兴趣,经济上取得了不少“成果”。

王朔、贾平凹,把小说的大众市场做大了。19931994年出现的“新生代”作家,对社会关注,对各个阶层、群体的生活关注,出版了一些新的作品,如湖南的作家何顿写了几部反映社会市井生活的小说。小说主人有搞装修的,小经理,三陪小姐等 ,运用长沙方言,夹杂着黑话和流氓语。社会的变化,新阶层的出现,社会种种现象等,新生代作家感受到了这些东西,抓住了这些东西。这批作家还有很多,如韩冬、朱文、石康,也包括我邱华栋,等等。

小说商品化,文化多元化

随着网络业的起步和发展,也出现了网络作家,但不久就冷了,网络作家退潮了。小说界也出现了“新体验”,“新都市”,“文化关怀”等类型作家,这也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解释。有些作家如张承志、王小波,他们有丰富的经历,写作题材也很广泛,很难给他们归类。文学发展到现在,作家都难以归类,不管评论界给作家贴什么标签,作家都有自身特性,更个体化了,是个体创作者,这才还作家一个本来面貌。

我本人过去多写城市市民生活,现在也改写旧时题材小说。我正在写一位英国人清末在太平天国队伍里的经历,写一个法国人文革时入中国监狱,坐了17年牢的事。

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的文化取向多元化,不管你是哪一派,各有各的主体,写作题材各异,有写网络的,写色情的,写科幻的,写法律的,写恐怖的。作家群体划分为青年小说家,大众化小说家,畅销书作家等,如海岩就是中国畅销书小说家。还有表现女性的作家如张洁,另外还有用身体写作的。

目前不少作家在写电视剧,他们收入可观,写一集1万元,快手1个月可写20集。我认为世界文学的主流,先是欧洲,后转到北美,从20世纪60年代,又转到拉丁美洲,到八、九十年代转到了亚洲。当代中国的迅速崛起,是近代中国以来出现的盛世,社会变化很大也很快,这对作家是具有挑战性的。同时,这个时代也给了作家很好的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北京正向着国际化大都市迈进,随着各项建设的大发展,一定会有更优秀的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邱华栋最后还回答了听众提出的有关石康、高行健、英儿、苏童、金庸、王朔、王小波、张爱玲多位作家的问题等,并对有关中国中产阶级的形成、状况及发展前景,发表了个人看法。这种互动式的交流,丰富了讲座的内容,增强了讲座的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

薛连通  整理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