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杏坛

讲座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杏坛 > 公益讲座 > 讲座在线
老舍的爱好
  来源: [ ]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作家舒乙先生在文学馆的演讲

 

出于对老舍先生的缅怀与崇敬,很多听众很早就来到文学馆讲演大厅听文学馆馆长、作家舒乙先生讲“老舍的爱好”。掌声中,舒乙馆长开始了演讲:

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老舍的爱好。再过六天8月24日,是老舍先生的祭日,36年前在他67岁时,他离开了他多么依恋的人世,当时我31岁,至今记忆犹新。1988年我撰写的《老舍的关坎和爱好》出版,首印1万册,一下就卖光了。今天这个题目是我第一次讲,大家可以当故事听,对于了解老舍会有一定的帮助。

老舍是一位东方文化巨人。在世界范围,西方艺术是强大的,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直到今天,文学艺术有了很大发展,但西方艺术似乎占有主导地位。可是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也是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有着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影响甚大。

老舍先生作为老一代的文学家,他是最全才的一位,越往前追溯文学家越全面。现在分工太细了,作家就不那么全面了。古代文人讲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通晓,老舍在文化方面是很全的,其作品除大量的小说外,有新旧体诗歌、散文、话剧剧作、歌剧剧本、电影剧本、曲剧、京剧、相声作品,等等,还可用英文写作。老舍是最晚的类古典文人中的一位,有深厚的书法及诗词功底,提笔就写,一挥而就,即兴做诗,合辙押韵。他在文化上不断创新。文化也同其他事物一样,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发展。

综上所述,老舍是一位最具民族特色的文人。中国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但又保有中国的文化特色。鲁迅说:“越是民族的,越容易被世界接受。”老舍的作品有很强的民族性。我国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最多的是老舍的作品,从他30多岁发表的作品一直到晚年,作品译成多种外文,传播到全世界。我在2001年就收到三部不同外文版的《四世同堂》,法国朋友说,他们看了这本《四世同堂》,使人联想到希特勒占领下的法国巴黎。

1989年动乱时期,当时的苏共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带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访华,三位著名作家随同访问,外事方面安排由当时的作协负责人冯牧出面,请这几位作家吃涮羊肉,我也坐陪。席间他们说起老舍的《猫城记》,1971年由在座的谢曼诺夫翻译,印了10万册,全部售出。他们说《猫城记》所揭露的是人性丑恶的一面,是人类社会的通病,具有世界普遍意义,所以在苏联受到欢迎是必然的。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继国内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于1980年先后到德国、法国、瑞士演出,大获成功,轰动了欧洲。据著名演员于是之先生说,外国人完全能看懂,演出结束观众兴致未消,屡屡谢幕,最多达34次。

说到老舍的爱好可以说相当广泛,打拳、养花、喝茶、养猫、绘画、书法、古玩、相声、戏曲、起名字、交朋友等等大约有十九种之多。在这里重点介绍三项。

一、打拳    老舍出身寒苦,22岁时得了一场大病,差点要了命。民间有“二十三,罗成关”之说,他闯过了这一关,很注意锻炼身体。老舍生活极为规律,早睡早起,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拳。最早还练过剑术。

当年在伦敦讲学时,老舍每天早上练拳。一位旅英的朋友陈逸飞拜访他,看到老舍一个人在室外做模仿动物的舞蹈,他对陈先生说:这叫“昆仑六合拳”,既能健身、又能防身。他让陈先生打他一拳,陈的拳伸出后他胸部一收,顺势把陈先生撂倒了。

1933年他在济南教学时,曾结交了一位著名拳师,还购置了刀枪剑戟、斧钺钩钗摆在住处,犹如一位威风的武士。有人回忆当年的老舍,说他抗战时期在重庆每天早晨练拳,非常认真,姿态优雅。

1949这一年,老舍先生有大喜,也有大悲。喜的是他回到了他所热爱的故土;悲的是在美国打拳时忽然受了伤,不能动,后经美国医生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美国没有按摩、推拿,只有开刀,结果伤也没治好,倒落下了残疾,开始拄拐杖。

二、养花   这是身居北京城多年的老舍一大爱好。老北京的一般住户,家中都养三种植物:枣树、夹竹桃、石榴树。枣树直接栽在院里,而夹竹桃、石榴树要栽在盆里,这两种植物开红花,有一种喜庆气氛。《四世同堂》里所写的小羊圈8号院,就是老舍的诞生地,院里至今还有一棵百年枣树。,

老舍的父亲是八旗护城的卫兵,在八国联军打北京时牺牲了,他就十分喜欢养花。老舍将这个爱好继承下来。老舍的哥哥比他大8岁,不好找工作,后来请到家里帮助养花。在哥哥的指导帮助下,老舍养了300多盆花,100多个品种。老舍写过养花的散文,当时还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

我小时住在外院,这个小院也是家里养花育苗之地。

方家胡同小学,原来的第11国民小学,老舍19岁时在这所小学当校长。带学生到中山公园看花时,他让小学生对盛开的花朵鞠躬,把花当成人最亲近的朋友。

他在书桌上总要放一枝花,哪怕是一个旧瓶里插上几片竹叶,这是他不可或缺的点缀,北大吴组缃教授曾写诗赞颂。老舍善于给自己营造优雅的环境,他坐在书桌前的椅子上,手中握笔,另手夹着点燃的烟,做思考的姿势,桌上摆着文房四宝,加上那不可少的花,这是一幅作家写真照。

在老舍的故居有一棵柿子树,这棵柿子树一到收获季节,全家忙活。摘下的柿子能装满一个搪瓷浴盆,到了冬天冻成冰柿子,口感赛过洋味冰激凌。老舍再把柿子送给亲友邻居,这叫“送树熟”。

每年冬季,家里都要举办赏菊活动,届时老舍给每个新品种的菊花起名,还请客,吃北京烤肉,绍兴黄酒,兴致所到就唱了起来。特别是赵树理的上党梆子,那高亢、豪犷的晋腔,俗中带雅,好不热闹。这是非常高级的家庭沙龙,当主客饭饱酒酣时,就出溜到桌子底下睡觉了。

你欣赏老舍的花,一夸好他就送你两盆。他的好朋友叶浅予给老舍画过一幅速写,画中老舍身着中式服装,周围聚簇着各种花卉,表达了老舍爱花的情怀。芳香四溢的茉莉花是老舍先生的化身。

三、爱画   欣赏画、收藏画是老舍的一大爱好。他不会画,对画家崇拜得不得了。我母亲胡絜青能写能画,在老舍眼里也是不得了。他最早得到的一幅名作是齐白石的《雏鸡图》。画中十几只姿态各异的雏鸡,呼之欲出,十分可爱。这幅作品是齐白石的中期代表作,老舍真是爱不释手。抗战时期,这幅画跟随老舍到了重庆,尽管住房简陋,他还是把画挂在了家里,随时可享受艺术的光彩。随后不久就有谣言传说:“老舍从北京带来了一箱子齐白石的画。”,老舍听到后不以为然,写了一篇小品《假如我有这么一箱子画》。

与老舍关系很密切的画家有:徐悲鸿、林风眠、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等。他非常喜欢观看画展,还边看边评论,有时还发表文章,画家也愿意听老舍的意见。如李可染,老舍先生看了他作品后说:李可染可以成为中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齐白石有两组各四幅作品,是根据老舍先生的诗意创作的,被当时的邮电部选中,成了当年特种邮票的画面。齐老先生还在画上题款写道:老舍兄抬爱此情调,我也喜欢等。

傅抱石在重庆所画的《桐音图》,老舍在一次会议上表示对此画很羡慕,傅抱石专门派人送到老舍家,还写了130多字的题跋。

文化批判是作家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可是过去很不明确。鲁迅对此是很明确的,这反映在他的整个作品里。老舍的小说全部是文化批判,从他早期的小说到晚年作品都是文化批判,没有这种批判社会就不能进步。

创新也是作家的宝贵品质,老舍在文艺作品上善于创新,促进了文艺事业的发展。周总理说:“一出《十五贯》救活了一个剧种”。这个剧种就是昆曲,老舍又将《十五贯》改成京剧。他还改过京剧《王宝钏》,移植过川剧《荷珠配》为京剧,将话剧《柳树井》改成了曲剧,使北京有了一个土生土长的剧种。

他还编过歌舞剧,写过小相声。搞不同艺术形式的移植、杂交、改造。他想在中国推广西方的歌剧,写过三个剧本,也未能演出。

老舍对人生、对社会的洞察力很深刻,想象力非常丰富。这也是一个作家很重要的素质。

话剧《龙须沟》里有一个冯狗子,旧社会欺压百姓,是个改造对象,解放后他怕被揭发严办,去找程疯子说过去欺负过你,现在道个歉。程疯子说:你伸出手来。当冯狗子伸出手时,程疯子说:你的手也是人手呀?!当时说这句绝妙的话是“阶级调合论”。曲剧《龙须沟》也把此话去掉了,使人气极。

《茶馆》最后一幕是几个老头撒纸钱的场面,这是给万恶的旧社会唱丧歌、送葬。老舍在他的文艺创作中不但追求内涵的完美,而且还追求形式的完美。

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家庭、一个人,取胜的不是经济而是文化,是其丰富而优秀的内涵,不是外表。创新不是克隆,不是模仿,在发展中必须保持其独特的声音。

大家以热烈的掌声答谢舒乙馆长所做的精彩演讲。

记录、整理:薛连通

2002.8.20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