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杏坛

讲座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杏坛 > 公益讲座 > 讲座在线
老舍的内心世界
[ 作者:舒乙] 来源: [ ]

讲  题:老舍的内心世界

演讲人:舒乙(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间:2001年2月4日

今天我来讲讲现代文学和老舍文学。中国现代作家是非常强的一批势力。毛主席原来在解放前,他因为搞革命,有三大法宝:一大法宝就是统一战线,他尤其注重统一团结知识分子、著名的作家、著名的学者。蒋介石周围几个重要的高参最后遣责蒋介石,说你周围没有几个聪明的中国的智囊,他们全跑到毛泽东那儿去了,这是你失败的很重要的原因。蒋介石到晚年也承认了这一点。由于毛主席团结了很多杰出的作家、杰出的文人、杰出的思想家,他领导的革命才能很快取得的成功。

加上枪杆子。那个时代中国很奇怪,有一批非常杰出的作家,我指的那个时期,是1919年—1949年,仅仅30年。这30年,我们现在在文学史上有个名词叫作“现代文学”,这个以前叫“近代文学”,这个以后的叫“当代文学”,包括今天都叫“当代文学”。这个跟历史的定义很吻合,甚至就是套那个来的。

但是这30年的现代文学,从现在翻过去看,因为已经隔了50年了,产生过很多大作家,很多大作品,甚至成为经典。什么叫经典呢?经典就是它能够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汰、考验还存在下来。而且它可以跨越国境,可以翻译成各种文字,别的国家的人也很喜欢,这个就叫经典。经典跟流行是不一样的,流行的话就是风行一时,过了这一段就没人提它了,也翻译不出去,基本上属于这一种,有点像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一般唱不了多久。但是你看那经典,比如说《茶花女》呀,什么其他的歌剧呀!可以一唱一百年,个个国家都可以唱。那么我们国家的现代文学很多都能够进入经典,就是现代文学的那些巨匠的代表作一直可以延续到今天,就是我们的现代文学,在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学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

严格来说,我们解放后的文学发展得非常差,当代文学比起现代文学成就要差得很远很远。而且我跟大家说鲁迅先生死得早,他1936年死的,其他的好多人都是一直活到解放后。就是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冰心,你可以发现解放后的这个冰心,就写不过解放前的那个冰心,写不过解放前的那个自我。

你想那些作家都是出生于有钱人家庭,为什么呢?如果他没有钱,他上不了学,他成不了知识分子,当然也就成不了作家。所以你一旦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分析这个人,这个人多半都是官僚出身,地主出身,资本家出身,这样他就被打入改造、检讨的这个行列去。所以你看很多作家刚一解放就进了什么华北大学呀,社会主义学院呀,不断地在检查自己、写自传、改造。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把自己那个阶级背叛掉,写检查、写很厚的自传。

大家可以想象在这种气氛下,作家的这支笔是绝对拿不动的,因为他拿笔的时候他就要考虑:我这句话是不是小资产阶级,我这句话是不是资产阶级。老天爷,如果每句话都在自我考虑的话,这个创作的自由、思绪、激情是一点都没有!主观上很努力,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是一个特别穷的国家,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是眼睛向下的,平民意识很浓的,都是早就背叛自己那个出身的,都是中间偏左的,都是同情共产党或者本身就是共产党的。

而我们太习惯于什么都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了,这种想法不完全对,但是偏偏在解释这个问题上用这个。因为当时是这样一种环境,当时是用这种思想指导来过日子的。你用这种方法去分析这个现象就可能对,就是,他是惟一的穷人出身的人,解放区的不算,解放区的很多人都是工农出身的,不足以解释这个问题。我说的是国统区的,因为有分量的作家都在国统区。老舍先生出身在,按现在毛主席阶级分析方法,是城市贫民家庭,他是城市当中的最下层。假如说不是很偶然的机会,他成不了知识分子,很偶然的机会成了知识分子,成了整个这个舒家的家族历史上惟一的第一个读书的人。一家人全是文盲,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进了免费的师范学校。

中国师范学校发展得很晚,一共才一百年的历史吧,基本上是仿效西方和东洋来的一种先进的教育制度。这个基本上是光绪、慈禧干的好事。慈禧不是说一点好事也没干,她被外国打败了,她也要反省啊,一国之主的她也要前进啊,也要适应这个世界形势的变化。所以她引进了师范。老舍先生是师范生,这个师范对中国的贡献大得要命,就是中国有一大批杰出的人是师范毕业生。师范的最大的优点是不要钱,就跟我这讲演似的,不要钱,而且那个时候师范好到什么程度,远远比现在的师范好,现在这个师范没有继承光绪和慈禧的传统。那个时候,我看老舍先生他师范的那些同学录,就是乡下的穷孩子考师范,什么都不要钱。发衣服,一年发两身衣服;还发呢子大衣;还发皮靴,一年两双;发帽子;学费免费、住宿免费、伙食免费。你只要进师范就是一点问题也没有,再穷也没有关系。而且那个时候北京师范好到什么程度,老舍先生是第一届,1912年,到毕业的时候是1918年,第二年才“五四”运动。他的下两届,不是师范都有实习吗?到小学去教两三个月的课吗?全班开赴日本实习。现在师范学校哪有这种待遇?

偶然的机会进了私塾。当时没有很多公立学校,都是私塾。私塾正好赶上师范,他自己就报名,一千人报名取五十个。他因为是穷人,很用功,被录取进了师范,一进师范就有保障了!师范毕业,因为再也念不起了,所以他没有大学学历。他就是个中专生啊。像中专师范学校这样的学历,以后自己自学成才。

他是这样出身的,这样出身的他回国很晚。1949年年底他才由美国回来,回来最晚,所以最落后,最不革命,对革命最没有贡献。大家都瞧不起他,但是这个人自我感觉良好。你想共产党代表人民大众,人民翻身,当家作主。咱穷人啊!我跟你是一头儿的,咱用不着改造。他自己肯定是这么想的,所以这个就例外了,就迸发了非常高的创作激情,好像打开闸的河水,一泻千里。你看解放后,他一共才活了十六、七年。居然,现在我翻了翻,大概剧本就创作了26部,他绝对高产。他一个人有两个创作高潮:30年代、40年代他有一个创作高潮;解放后,他也有一个创作高潮,这个创作高潮的代表就是《龙须沟》、《茶馆》。因为这个是经典,而且是世界级的经典!没得说,别人任何人拿不出来,只有他一个人在两个时期,两个50年里头有两个高峰。这个只能用穷人解释,没有办法了。但是他很奇怪,他回来的时候,金丝眼镜、西服、领带、尖头皮鞋、手杖,那绝对是个怪物。你想1949年底,所有的人都是灰色的中山装,女同志都是列宁服、八角帽、布鞋。他绝对是个怪物。但是回来,他也不改,也不去再做一身,就穿着那个到处走。所以别人不理他,可他自己高兴,咱穷人!

我现在发现很小的一个文章,是在美国的一个留学生的一个铅印的一个小刊物里头,他们转载了老舍先生一篇解放初期写的一篇小文章。这个小文章虽然很小,但是我觉得可以解释很多问题。题目叫《三个老姐姐》,就是老舍先生有三个一个娘生的老姐姐,比他岁数大得多,在生他的时候大姐就出阁了。生他的时候妈妈因为很年迈了,流血过多,就昏厥过去了。这小弟弟就扔在地上没人要了。这大姐听说妈妈生娃娃了,由婆家赶回来。那个时代的冬天北京冷得要命,一进门就看见满屋子人围着炕转悠,抢救这个母亲。母亲还没醒过来,这个小弟弟只是裸体地扔在地上。老姐姐对他好得要命,一把揣在怀里,大姐的眼泪给了他人生的洗礼。

等他由美国回到北京以后就找这三个老姐姐,他以为她们早就饿死了。因为你想抗战的时候,他就在后方,没有联系。然后他又到美国去,又是解放战争,也没有联系,因为都是穷人,他以为她们早就饿死了。回来就急急忙忙地找,到处找,都给找着了。老先生特别高兴,就频频地请这三个老姐姐吃饭,下这个饭馆下那个饭馆。一会儿翠花楼,一会儿全聚德,老姐姐当然高兴死了。他一看她们穿的还是有补丁的衣服,但是洗得很干净了,他就不断地刨根问底,你们是怎么活过来的,你们现在生活怎么样?老姐姐很高兴,就说现在没事了,不饿肚子了,吃饱饭了。为什么呢?你这些外甥现在都当了工人了,都有了职业了。原来都是失业者,都是拉车的,现在当了工人了,都是工人阶级。当时还是配给制的,有配给制的粮食,很高兴。家庭的这些故事是绝对地感染了他。

这种感染,这种翻身感绝对是血液里的,绝对跟那个参观一下,或者调查一下,或者参加一下土改,是一点都不一样,这就叫做亲身的血肉的感受。那种翻身感是不得了的。所以从这个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一回来没隔多久就写了一个叫《龙须沟》的话剧。他1949年回来,1950年就写了这个话剧,一下子就起来了。他写完了好像还没有多少人欣赏这个作品,一下子被周恩来发现了。周恩来毕竟是一个有眼光的人,他说:我现在这个政权是新的政权,老百姓你别看敲锣打鼓欢迎我进城,对共产党是不了解的!不知道怎么回事,惟独这个话剧胜过多少个政治报告,胜过多少堂课。什么历史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论……胜过好多。为什么呢?因为好多老百姓都是文盲,不懂,你在台上演这么一出戏把他感动了,他在感动之余有思考,对巩固我们这个新的政权大有好处,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这玩艺。

所以说他慧眼,他告诉周扬,发动你文艺界所有的宣传机器,因为周扬还兼中宣部副部长,表扬老舍先生,号召全国的作家向他学习。解放区来的作家有些不解,干嘛要向他学习?他有什么功劳,落后分子。只有这二位周不干,不仅不干,而且把当时“人艺”请到中南海让毛主席看。毛主席解放后看的第一个话剧就是这个话剧,并授给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大概“人民艺术家”就这么一个是由政府颁发的。我就想用这个来解释他和其他作家不一样的地方。大家了解了这个就可以了解很多老舍作品,包括解放前写的那些。他这种对穷人的天生的悲天悯人,天生的这种人道,天生的这种同情,是他血液里的东西。这个可能是理解老舍作品的很重要的一个东西。

其次,我就想他和其他作家有点不同,他出身满族,我们是旗人。当初当然都是从东北过来的,但是在北京,比如说居住了三百来年,到了清朝的末年就成了一种在文化上熟透了的民族。他偏偏是这个民族的后代,这一点对他成为一个作家,而且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满族出身的作家很少,为什么呢?因为满族人少,现在满族变成了少数民族当中的第二大民族,这个一般的中国老百姓都不知道,以为蒙古人、朝鲜人、维吾尔人、回民这些人多,实际上满族人比他们都多。三次人口调查,第四次还没有公布呢。第三次调查下来,每次都翻一番,第一次调查出来大概满族只有一二百万,报上来以后周恩来不相信,说满族人肯定比这个多。他说的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当时满族人都害怕,不承认自己是满族人,都改写汉族,实际上他们是满族人。你想满族人经过了辛亥革命,驱逐鞑虏,谁受得了啊!这是中山先生的错误。后来又变成溥仪的错误。他投降日本人了,当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满族人觉得非常丢脸。满族人非常爱国,所以就不承认自己是满族人,你承认了以后人家不用你,欺侮你,瞧不起你,所以满族人填写籍贯的时候,一般都写汉族。

可是共产党政策里面有一个特别棒的政策,就是民族政策,大小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个政策少数民族看在眼里,觉得很不错,其中满族人看在眼里也觉得不错,就不断地来更正自己的族籍,所以每调查一回就翻番。他不是生出来的,生哪生那么快呀!都是隐瞒了以后自己更正,更正来更正去,更正成一千万了。这一次人口调查咱们是十三亿,十三亿里头满族人占多少我现在不知道。因为还没公布呢,就在人口是十一、十二亿的时候,咱们满族人是一千万。可是满族当时进关的时候人数非常少。

大概从现在历史上记载,满族多尔衮打进来的时候是五万人,五万精兵男子,其中很多是少年,然后带着数万家属,大概有二十万进来了,统计当时中国的人口大概有一亿左右,所以所有的男人都编入军队。原始共产主义,包吃包喝,我们叫钱粮,一个月发三两银子,一个季度发两担米,钱粮供给制。当时所有的男人都入伍还不够用,八个野战军,正黄旗、正红旗、正蓝旗、正白旗,不够用再加四个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镶黄旗。八个野战军现在叫八旗,打进来了。以后不够用,把蒙古人都加进来了。以后不够用,把汉人也加进来了,等于汉军旗、满军旗、蒙军旗,三八二十四个野战军,统治全国。大概康乾前的时候中国最阔,在世界上当时中国最有钱、最强盛。外国人看当时的中国有点像现在中国人看美国,曾经有一度中国是那么强盛,有那么大威望。

天下太平,没多少事,农民也不太造反,那这么多军队就开始搞文化,这些满族人就搞各式各样的文化。因为他们有生活保障,这一点很重要,你看汉族的农民没有生活保证,成天吃不上,喝不上,穿不上,哪有工夫去搞文化。满族人不一样,他们搞文化,所以满族人会唱戏,每个人都会唱,会玩乐器;每个人都会玩,会养马、养狗、养鸽子、养蛐蛐、养蝈蝈;会养花;会搞曲艺,曲艺的品种还特别多,八角鼓、单弦、大鼓、快板、太平歌辞、莲花落,各式各样吧;会烹饪、会红白喜事、会看衣服料子、会风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会骑马、会射箭、会打拳、会十八般兵器……天下什么事没有他不知道的。满族人不识字,我所说的这些都不识字,但是会这些东西,文化熟透了。

1911年辛亥革命一成功,钱粮没有了,八旗解散了。但是这些男人,没有任何生活的技能,不会种田,不会做买卖。因为那时是严格禁止的,不会耍手艺,没有办法。男的有力气的拉车,有文化的教小学。妇女当然命运很惨,嫁人了。最后实在不行就是当妓女,但是整个这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是高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出了这么一个孩子,他是这个家庭里面长起来的,他当了作家,这不得了。没有不会的,见多识广。作家是需要见多识广的,什么都知道。这个会帮他大忙,就使得他的作品丰富多彩。

像我们家,我们这一辈四个子女,一个姐姐,两个妹妹,没有谁一开始就是写作的,或者就是以当作家为志愿,因为父母认为根本没有条件。他虽然没有直接跟我们谈过话,说你们不要当作家,但是他心里头肯定认为我们报考理工科是完全正确的。我们那个时候,50年代初,当时最时髦的专业都是现在最看不起的专业,当时最时髦的是钢铁、地质、矿业、石油、师范。所以当时我们报的全是理工科,父母非常高兴,认为这个太棒了,建设国家。但是我想他们内心一定有这么个想法,就是我的这些孩子当不了作家。为什么?生活太单调了,就是小时候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留洋。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当作家呢?老百姓的事一点都不懂,什么各种技能全不会,当什么作家呢?胡闹!说上北大中文系,北大中文系才出不了作家呢。北大中文系只能出教授。像你们这样,他就认为生活的基础太贫乏。

但是如果像这么一个我刚才说的,一个满族的穷人,什么都会,这个人一旦掌握了文字技巧,不得了,他会写出非常丰富的东西。所以你看老舍先生,在所有的中国作家当中,这个现在看得非常清楚,是本事最大的一个。他没有不敢写的,绝对是个多面手,长篇、中篇、短篇、新诗、旧诗、话剧、京剧、曲剧、电影剧本、歌剧,还有曲艺、大鼓、相声、单弦、山东快书……全会!在中国哪找出这么一个人来?根本没有。全会,而且门清,这样的人当作家是不得了了。

最近高莽先生写了一篇回忆录,就是他到苏联去考涅楚克·瓦西列夫斯卡娅家里作客。那两个人因为到过中国,有中国茶叶,一看老舍先生来了,知道老舍爱喝茶,把中国茶叶拎出来了三筒。这三筒没有标记,是铁筒,说,“我们记得这是三个不同品种的茶,你自己看看你爱喝哪个”?他就把那个铁筒拿起来在耳朵上晃一晃,说:这是花茶,这是龙井,这是红茶。高莽坐旁边很惊讶,说这老头也太神了。就这样,什么都知道,门清到极点。这种作家太厉害了。

焦菊隐先生喜欢《茶馆》,他就说:老舍先生,你这个东西我们爱演,演着过瘾,观众爱看,看得过瘾。但是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就是你让那个第一幕的人演爸爸,到第三幕同样这个人演儿子,这化妆起来太复杂了。比如说,第一幕刘麻子,第二幕还是刘麻子,第三幕小刘麻子了,这换起妆来怎么得了?化妆、服装、道具、背景、布景很复杂。他说:我们换起来少说得一刻钟,一刻钟底下观众坐不住,那两幕两个一刻钟加起来就不得了,说这怎么办?那好办,我回去给你写一段数来宝,你派一个演员上去唱,介绍下一幕的时代背景和剧情,你不就把时间打发了吗?后面你就去化妆。回家他就写那个。隔了两天打电话说写得了,拿吧。就现在幕间的大傻杨,上来一个演员是要饭的,拿着两个牛的肩胛骨,上面拴了很多铃铛,零七八碎的小玩艺敲,然后嘴里头现编词。当时是一种乞丐流行的调调,这是土得掉渣的一种民间艺术。

当时这些要饭的人本事也挺大,他在沿街叫卖的时候看见这是个馒头店,就来歌颂这个馒头。他现编词,当然歌颂得很美妙,人家赏他两个馒头。就这种土得掉渣的民间艺术,老舍先生会这个,就把这加进那个洋的话剧。因为话剧是洋的,话剧是由西洋和东洋传过来的,寿命也是一百年。他居然能把它糅得很好。外国人看起来很好,中国人看起来也很好。这个东西只有本事特别大的人才可以做到应用自如,都糅到一块。这个是他满族出生的一些优点。

解放以前,满族人是很容易识别的。胡同口是车汇集的地方,总要放那么将近十辆洋车等着人来雇用。中间比如说有一个是满族人,那九个全是祥子,是乡下来的孩子。这九个全是笨蛋,跟祥子一样根本说不出话来,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他文化太低。这个满族人,虽然头朝下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话幽默得要命,那北京的话说得流利,他什么都懂。你一看,就知道这家伙是满族人,那九个是汉族人。现在很难分别了,满族人和汉人混住在一起,这些本事全没了。当初在20年代那种分别明显极了,这么一个人当了作家,那本事大。

20年代的时候正好我们国家在讨论一件事,就是如何建立统一的国语。为什么呢?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提出来咱们要用白话文,古文跟我们现在说话之间距离太遥远,古文不是口语的,它是文言文,文言文跟说话是两回事情。你念一段文言文任何人都可以懂,因为它没有方言的这种限制,但是只有知识分子才能达到这个水平。你念一篇文言文给那个烤白薯的,他完全是莫名其妙,犹如天书一般。所以康有为、梁启超他们主张,咱们是不是搞一种口语的文体,跟老百姓结合,这样才能使得这个社会大踏步地向前,才能追上西洋的文明。大家说好啊,都赞成。但是要先满足一件事情,就是要把方言统一起来,你想要用我们平时说话的东西来写东西,那大家说的话都好几千种,中国方言有好几千种,而且严重的时候隔一条河这边和那边完全不同,这个太困难了。你比如说,咱们现在广东人用广东话来写作,拿到北京来一点都不懂。这怎么办?不好办。要实行白话文必须先建立一个国语,就是说选一种方言,大家都来学这种方言,然后把它统一成国语。

20年代我们国家最发达的科学叫语言学,现在语言学最不发达,哪有几个学语言学的?当时的大学者、大思想家、大革命家、大文学家都是半个语言学家,由陈独秀、鲁迅、钱玄同、刘半农那儿开始,胡适,全是这样的,他们大规模地深入到语言学的构筑当中。现代语言学其中讨论一个事,就是创立国语,搞拼音符号,搞标点符号,这都是20年代咱们干的事,都是语言学家们干的。统一国语的时候,有好多个地方语言出来竞赛。就是用我这种变成全国人说话的母音,当时以北京话、苏州话、南京话、广州话、武汉话这几种势力最大,当然吵来吵去,狗血喷头,最后北京话勉强占多数通过了。就是中国的国语以北京话为基本母音,大家都要说这种,特别是在公众场合都要说这种。那么文字记载下来就是这种,大家也就都懂了,这就叫作国语。解放后换了个名词,叫普通话。讨论来讨论去,北京话作为基本母音勉强被通过了,要不然的话我们现在都在说苏州话。

这个决定使刚刚走上文坛的老舍先生占了大便宜,他是北京人。中国文人南方出才子,很少有北方人,不信到现代文学馆看,我展览四百多位作家的成就,底下都有小传、籍贯,不是浙江人就是江苏人。古代文人更是这样。那秀才、进士、状元全在那边,还有安徽,还有四川,甚至还有广东,但是惟独就是没有北方。北京的文人非常少,虽然它当了六朝的首都,但真正地道的北京文化人,有名的非常少。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数来数去,有关汉卿、李汝珍、曹雪芹就完了,没了。惟独在“五四”新文学刚刚兴起的时候出来一个北京人,而全国口语的白话文又是以北京话为母音,这下占了大便宜了。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老舍先生。所以你看现在中国综合国力强了以后,世界各国学汉语的开始猛烈地增加,汉语教材现在统统转到老舍先生身上,就不念鲁迅了,说语言好,他的语言就是中国现在说的语言,这不是正对了吗?所以他的籍贯在文学的这个语言上有很大的作用。

老舍先生自己在中国现代文学当中,一个很重大的贡献是语言的贡献。就是我们现在很稀松平常了,要写点文章,写点作品,写点报告,现成的北京话,现成的普通话,捞起来就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当初像老舍先生走上文坛的时候,一九二几年的时候那可困难了。因为用的都是文言文,转到这个上来还不知道怎么转,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这些话,到底用什么词来记录,变成很严重的问题。你比如说,北京话有一个土话叫“摩挲”,用手轻轻地摸摸,那么你当然写小说的时候就写这两个字“摩挲”,能把你难死。哪两个字?不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字“胡噜”,“胡噜”跟“摩挲”还不一样,“胡噜”更难写了,哪两个字呀!“胡噜”。喝酒喝晕乎了,“出溜”桌子一下,这两个字怎么写?反正磕头碰脑全是问题,不知道用哪两个字。所以当初老舍先生发表长篇小说的时候,《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与《二马》,难了去了。他很动脑筋,到底是哪两个字,他不断地跟他的语言学家朋友讨论。他的朋友很多是语言学家,因为他需要讨论啊,甚至在英国的时候频频往国内写信问这两个字怎么写。这封信从那边也许走一个半月,那边一个半月回来又说是那么写。他还不同意,再一个半月又回去,很麻烦。就是说这个创作过程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现在我们觉得很好办,那是因为他已经发明了,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这样,一旦发明了大家都来用,好办了,没发明的时候可是难题。所以我们现在很流利地写东西,那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你一定要承认他的伟大贡献。

当初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练习写白话文,我不知道撕了多少纸。我那纸篓里不知道有多少废纸。可见这太困难了。1918年,他是中专师范毕业,直到他毕业的时候,还是文言文。“五四”运动还没来呢。“五四”运动来了以后,在老百姓当中才开始推广这个,在文人当中正在试验。你想,到1918年他还不会写白话文。所以老舍先生在语言上的贡献是绝对杰出的,绝对是占很大分量的。包括他后来那些,就《茶馆》里的那些语言,那都是些炉火纯青的语言,现在都变成经典了,就是话都变成经典了。因为老百姓说话往往引用他那里头的话,这是他的这个特点。

还有一个特点,我也想介绍一下,就是经常有人问现代的中国文学、当代文学怎么样?中国当代文学比现代文学要发达得多。我们现在从事写作的人特别多,大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七千位,就是能登记在册被批准的有七千位,中国地方作家协会会员是三万个,加起来大概是三四万人。可是称作有作家头衔的当时不过几百人。所以差了好几百倍。现在长篇小说的产量达一年大约是六百部或七百部这个样子。当初老舍先生走上文坛的时候一年没有几十部,甚至一年没有几部。很怪吧!所以老舍先生有个头衔,叫做“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奠基人”之一。现在中国长篇小说奠基人还有谁呢?还有张资平,还有杨振声。

一九二几年咱们有个很厉害的文学杂志叫《小说月报》。《小说月报》1921年开始改版以后,有三个很重要的主编,一个叫茅盾,一个叫郑振铎,一个叫叶圣陶。他们三个人都发现了很多作家,都是在这个刊物上发表处女作的。所以他们三个人是很多当代、现代著名作家的伯乐,包括丁玲、巴金都是他们发现的。就是这个大杂志很厚,大概比现在的《收获》还要厚一倍,一个月一期,大概全国也就这么一个大杂志。

1926年那一年发了一部长篇小说,每一期发两章,连载,比如说十二期二十四节就发完了,一年登一部长篇小说。你就可以想象当时长篇小说的产量是何等的低。1926年发了一部,是老舍的《老张的哲学》,1927年发了一部是老舍的《赵子曰》。1929年发表了一部是老舍的《二马》。1929年还发了一部是巴金先生的《寒夜》。连续三年发他的长篇小说,他就等于变成了当时长篇小说的第一名。大家一年只能看见一部,这一部全是他的。他一个无名人士在英国将书寄回来,等他回国的时候已经变成一个成名的作家。他这个人前后大概有10年生活在国外,这个在中国又是非常少的。就是当初20年代,一九一几年中国开始大量地往外输送留学生,有官派的、地方派的、私下留学的,主要是官派的。比如说咱们城里的清华,清华当时绝对不是大学,只是一个小学兼中等学校,为什么呢?就是为培养到美国去学习的高中生,他们进学校的时候都只有十三四岁,然后一直在那儿把初中、高中念完,用英语讲课。到出去的时候英语已经很棒了,所以像冰心先生、梁实秋先生、闻一多先生全是这样的人。但是当时有个好处,出去上了几年大学回来,没有留到那儿的。时间很短,两年的、三年的、四年的就都回来了,而且回来以后把西服一脱照旧长袍,再也不出去了。后来长期住在国外的,就我说的那几个人,胡适、林语堂、梁实秋,剩在大陆的就再也没有出去过。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历史现象。

但是老舍先生很奇怪,他两次出国,二几年出了一次,四几年又出了一次,都是自己成年的时候出去的。他不是留学生,他是去做事,去讲学,去教书,前后累计起来时间很长,达10年之久,这在中国作家当中又是独一无二的。我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在国外的时间长,见多识广,思维方式多元,具有比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个对作家来说绝对重要。要是作家老跟着人家一模一样,全完!肯定出不来好作家。你必须有独立思考能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当一个作家有相当高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他可能会写出非常伟大的作品,因为他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尽相同。我觉得这一条很重要。我说的这几条在老舍先生身上确实表现得非常强烈,所以他会出来一种特殊的老舍文学。这些东西你在其他人身上分析来分析去,是找不到第二个的,所以可能出来独自一个。

当然我说的这个现代文学有它独特的地位,为什么呢?就是说所有在一九一几年、一九二几年走上中国文坛的这些先驱、先哲、启蒙者,这些大作家他们都赶上了末班车,就是赶上了那个私塾,赶上了文言文,赶上了格律诗的末班车,而且是小时候赶上的,记忆力特别好的时候赶上的,他们古典文学的底子特别强。虽然鲁迅先生后来杀回马枪,他甚至建议青年人不要读任何一本古文。当然他自己倒背如流,整个这一批人几乎全是这样。他们赶上了那个末班车,这是第一个好处。

第二个好处,正好在他们生活的这个时期,他们的眼睛开始向外。他们几乎全是留学生,他们外语特别棒。这两个东西在他们身上都特别的强烈,其前其后都没有,所以造就了这么一批杰出的历史巨人。什么叫其前其后都没有呢?其前,中国还没有开放,中国没有往外派留学生,中国人不会外语,中国人没有看过外部世界,这就是其前。其后,就是在那个以后,古典的那些玩艺儿全完。尤其是革命以后,空白,抛弃得很厉害。所以你看,我们可以用今天的作家和我刚才说的这批作家来相比,今天的作家在这两方面比那些作家都差,注定出不了大作家。

你想,你生在中国,中国古典文化的底子比较差,你本身唐诗、宋词、元曲、清明小说没念过多少,不要说背,连默读都够不上,你这方面的修养肯定很差;又不出国,又不会外语,又不能用原文念那些著作。你两个东西都掌握不了,而这些东西绝对是文化产品,是绝对需要的。所以你肯定先天不足,你可能有一个方面比他们强,那就是生活经历。你一会儿当工人,一会儿又当志愿兵,一会儿又站柜台卖东西,一会儿又劳改,一会儿又下乡。鲁迅可没有这么丰富的经历,老舍也没有这么丰富的经历。但是单有丰富的经历成不了作家,有丰富经历的人多了,十二亿、十三亿全是丰富,能有多少人当作家?当作家必须要求你的这枝笔特别棒,这笔是文化的事,你的这些底子特别雄厚才行。可是我们现在的人,这两个都不行。所以我预计还要发展一段,又有很深厚的生活底子,这些东西又能补上课才行。所以我说是两个坐标系,而且两个都要发达。

我们现在的一些人,跟当时的人是有区别的,而且当时那些人跟他们以前的人也是有区别的,所以你看最近几年频频地纪念好多人一百岁。这是个绝对特殊的现象。他们全是一个岁数的,这就是说历史时势造就英雄。就在这一时出来了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军事家,全是这个岁数。所以我们最近几年,比如差不多从1998年开始,频频地纪念很多人一百岁,他们都是这个时间左右生的。以1999年为例,这一年过一百岁,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老舍、田汉、闻一多、朱自清、许广平,多了去了。一个月两次,全是一个岁数,全是属狗的,有的是狗头,有的是狗尾巴。周恩来活着的时候人家就问他,你今年高寿?他不回答,他说我和老舍、郑振铎、王统照同庚,永远这么说。那三个是大文人,同一年生的,这个是绝对特殊的中国的文化现象。这批人你要仔细分析,是绝非偶然的。从主观因素上来说,是我刚才所说的两个坐标系都发达。当然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就是中国历史,需要这么一个改革。

中国历史五千年,发展非常缓慢,到这个时候,受了帝国主义的欺侮,整个社会崩溃。这个时候要往前猛烈地跃进,突然加快了脚步。时势造就英雄,出来这么一批人。老舍先生是其中杰出的一个代表,而正好我说的这两个,在他身上都非常强烈。他虽然是没有大学的学历,但是读那个师范,古文的那一套,那都是倒背如流的。而且现在就发现他在中学时候的作品和老师的作品是并列的,就说明他在中学语文特棒,中学就是语文方面杰出的学生,是个讲演家,口才也很好,各方面都很棒。然后两次出国,两次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去,一次是英国,一次是美国,最后又回到世界上最落后的地方来。这里面的对比,这种反差,出现这么一个人,绝对不是一个偶然。所以我用这些现象来解释好多文学现象,我觉得这样谈谈可能对大家有点小用处。大家可能能理解20世纪的现代文学大致是什么样子,其中有一个杰出的人物,他为什么是那个样子,他自己有一些什么主观的条件。大家如果有问题可以再问,我可以给大家回答。

 

答:中国现在没有一个人能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是瑞典人颁发的,是瑞典人艺术的标准和他的思想标准,这是肯定的。而且,他们尤其不喜欢解放后的共产党领导的文学,这也是肯定的。所以注定中国人大概很长时间得不了,因为这个奖金是人家的,他爱发给谁发给谁。

中国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个很重大的原因是技术原因,除了我刚才说的主观意识不同。汉文也太复杂,这个文学作品肯定是要仗着文字来的,瑞典老头里只有一个人懂中文,就是他们那个皇家委员会只有一个人懂,而这个人又不倾向于大陆,这不就完了吗?在这个人以前根本就没有,他们都是由很多有资格的推荐人,都是学历很高,成就很大的,推荐一些候选人。可以推荐好几百,推荐的话,你必须把他的全部的作品都拿给这些瑞典人,你如果抱一大堆中文,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必须抱一大堆各种文种的译本,而偏偏中文非常复杂。中文翻译成外国译本的特别少,所以你可能是一个大作家,当你拿译本的时候可能没有,就严重地妨碍你获奖。这是个很重大的技术问题。

所以这一次高行健得奖以后,我立刻向政府提出了批评意见,我就说中翻外做得太差!外翻中做得很好,外翻中中国可能是在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就是外国的事中国没有不知道的,你要是让普通的一个中学老师谈美国文学,谈英国文学,谈德国文学,谈法国文学,谈俄罗斯文学,头头是道,嘴里头作家的名字、著作的名字一说就是好几十。如果你去问外国一个中学老师,问中国作家作品的名字和作者,简直说不出来。这种反差大得不得了,差距啊!就是说中国人绝对知道外国,外国人绝对不知道中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语言跟世界离得太远。人家看见方块字就跟画画一样,特别头疼,谁大概是不要命了才可以学这个,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原因。

那么当初老舍先生他问津这个诺贝尔奖,如果不是他死了的话,肯定能得了。他那个便宜就是有大量的译本,中国作家当中只有他有。为什么呢?他到美国去以后发现外国人对中国文学了解得太少。比如说他和曹禺两个人,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到美国去讲学。他们两个英文都特别棒,直接用英文讲演,就讲鲁迅、郭沫若、茅盾,不讲他们自己,很谦虚。一看底下吧,呆若木鸡。谁是鲁迅?不知道。谁是郭沫若?不知道。谁是茅盾?更没听说过。全完。所以讲到后面就毫无兴趣,上去讲几句英文笑话就下来,不对牛弹琴。他就立志在美国住下来,一方面写作,一方面翻译自己的东西。他组织翻译了好多部自己的长篇小说,当时翻译了《骆驼祥子》。他自己组织了《离婚》的翻译,《四世同堂》的翻译,《鼓书艺人》的翻译,《牛天赐传》的翻译。到他回国以后,那些东西很快转译到欧洲去。到六几年他死了以后,外国已经知道中国有这么一个作家。为什么呢?念过他的作品,包括瑞典文都有,你说报他得诺贝尔奖,他的作品一大摞,有各种文种,肯定很占便宜。你如果说报巴金,巴金当时译本不多,国外不知道巴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原因。

所以我说,我们应该大力自己花本钱,组织中翻外。不要企图依靠外国人,外国人有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欣赏角度。你自己得组织,可是这方面的人才已经没有了,差不多都死了。现在我们大量培养外翻中人才,外语学院多的是,但是没有人培养中翻外。中翻外你除了中文好,还得外文好,还得有一个外国媳妇或者外国丈夫。这谁受得了啊!翻译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当一个普通的生活翻译可能比较容易,但是如果让你翻译《骆驼祥子》,或者让你翻译《四世同堂》,那可难得多了。翻译《茶馆》那得多难啊!很普通的“涮羊肉”三个字翻译的时候得整整翻译两页。那肉怎么切?那佐料怎么弄?怎么涮?因为外国没有涮羊肉,就没法弄。比如说“山里红”,就那红果,你要没有一个中国媳妇,怎么知道“山里红”是什么玩艺?你肯定把它翻译成山里的一朵红花。这中翻外很难,这方面的人才没了,老先生差不多都去世了,现代年轻人担当不起这份责任。

所以我们国家要下力培养这方面人才,而且还得让外文局多拨点钱。由于外文局一年出版不了几本书,而且出版了以后没人买。这怎么着呢?你就得花大量的钱去翻译这些人的作品,然后免费地给人家。你得花钱,你得把中国的这些节目送到外国去。美国那宣传费大得多了,中国就不懂这个,好像依靠别人,凭我实力,我这作品棒。棒没人知道,那不行,必须有好多组织工作在里头。高行健是因为他长期在国外,他已经出国十三年了,在国外大量地写作。他产量很高,画画,写话剧,演出很厉害,在那儿是一个有影响的人。这是肯定的。但是咱们中国人不知道他,中国人谁知道高行健?没人知道。一发表说高行健得了奖了,有人就闹笑话,说高仓健得了奖了。中国人确实不太知道高行健,当然他出去以后,他不太喜欢大陆的创作环境,当然也不至于说反什么东西。他要求更自由的创造环境,所以就写了一些东西,肯定不为咱们所喜欢,尤其是不为官方所喜欢,所以对他的处理是很低调的。当然也可以说他并不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包括台湾人也那么认为。台湾作家认为他要是排行的话,也许排第六。评价当然是见仁见智的,但是中国好作家很多,那么瑞典人他有他的标准,而且你看历届的诺贝尔文学奖,也并不是说是最优秀的人得奖。很多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以后就默默无闻了,而且平心而论,那么多人的诺贝尔文学奖,都翻译过来了,但是念过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人很少。所以不要特别看重这件事,因为这必定是瑞典人的。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