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杏坛

讲座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杏坛 > 公益讲座 > 讲座在线
创作与翻译——诗人、学者、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文学馆的演讲
[ 作者:余光中] 来源: [ ]


演讲题目:创作与翻译
演 讲 者:余光中 诗人、学者、散文家
演讲时间:2002年10月20日 上午9:30-12:00   
演讲地点:文学馆B座多功能厅


10月20日是文学馆黄金演讲月的压轴戏,请来了台湾箸名诗人、学者、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演讲开始前由于大厅早已坐满听众,稍晚的听众只好站立在大厅后面及两侧。当主持人傅光明研究员陪同这位专程受邀从台湾来京演讲的余光中先生进入大厅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9时30分,主持人傅光明先生首先介绍说:这次演讲我们请来了海峡对面著名诗人、学者、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他被梁实秋先生称之为“诗文双绝”的学者,“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今天他的讲演题目是“创作与翻译”。年逾七旬、精神矍铄、充满活力的余光中先生在一片热烈掌声中开始了他的演讲:

我非常高兴,从台湾来到北京,在这个文学殿堂作学术报告。我从事文学创作半个世纪以来,积累了一些经验,对翻译工作也很感兴趣,搞了几十年,也比较熟悉。在切入正题之前,先谈一点往事。我1947年考入南京大学外文系,当时我考取了5个大学,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有一种自豪感,至今我还保存着那份油印的北大录取通知书。由于当时打仗,津浦路中断,未能到北大报到。一年以后我转入厦门大学读书。1949年,我从鼓浪屿登船离开大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从我在南京大学写第一首诗至今,出了18本诗集。我在台南住所的房间正好对着海峡。我的第18部诗集《高楼对海》完成时,正好是我写诗50周年(1948—1998)。于是在《高楼对海》的序言中写道:“五十年前,我的第一首诗,《沙浮投海》写于南京。那窗口对着的却是紫金山。好久好远啊,少年的诗心,只要我一日不放下这支笔,那颗心就依然跳着。”为什么我几十年放不下这颗诗心呢?因为那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诗心。中华民族从有记载的《诗经》起到现在2700多年中,有那么多人在写,他们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写诗?

一.诗人何物?古今中外的定位 

诗人具有独立性、创造性。我们以西方的文学史来回答这个问题。英文的诗人是poet,它是从希腊文来的,意思是“创作者”。从广义上讲类似中国的造物、造化。拉丁、斯拉夫、日耳曼这三个语系的诗人一词,都从希腊文来的,引伸的,解释为造物者。柏拉图说:理念造就万物,万物是理念的模仿,诗人是理念的模仿再模仿。中世纪的教会对此有不同看法,诗人远离它,写感情的东西,历史学家创造美,诗人他投入心机来创作作品,诗来自诗人的心机。

唐代诗人李贺在一首,《高轩过》的诗中写道:“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多么大的气魄,真是一个年轻的天才诗人,是他的心机所致。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认为人生是模仿的艺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风景画很漂亮,我们在形容所看到的美丽风光时,可以说像莫奈的画一样漂亮,说某小姐既文雅又漂亮,可以说她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一样,某人鲁莽说他像张飞,李逵等等。离开了作家,艺术家,我们很难描述人物。

西方说到诗与东方的观念不一样。亚力士多德认为诗比历史更富于哲理,可创造个性更完美的人物,可以从外表看到里面。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段话,把诗的社会与人的功能都表达在里面了。

200多年前英国的浪漫诗人雪莱说:“诗可以参永恒,赞无限。”“未经争论的世界之立法者。”近两百多年,诗人的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阻碍。现代诗人费拉斯说:“诗只不过是让小孩不看电视,老人不再上酒馆。”这位诗人给诗的格调虽然低了些,但做到让小孩不看电视,老人不上酒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天方夜谭》讲述的是:苏丹王每天娶一个女子,第二天就把她杀掉。后来有一位被苏丹王娶来的女子,给苏丹王讲故事,当故事讲到高潮时,她不讲了,苏丹王为了知道故事的下情,就不杀她了,到第二天讲故事她仍然这样做,故事讲了一千零一夜。而现在,我们是让苏丹王天天看电视连续剧。

二.诗之为用 

现代诗对人、对文学、对文化如何理解,那要看诗人的素养如何。真正的诗人第一要保持民族的想像力;第二要保持民族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体现在运用本民族的语言上。民族产生作家,作家必须保持想像的活力。而想像就是好奇的同情,是人道主义的同情。人在宇宙之间看到万物,进而与之沟通,从广义讲诗是宇宙最开放的一颗星。诗的审美在于把混沌不清的世界理出头绪来。哲学家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诗人更富于想像力。

我国大文学家苏东坡那首烩炙人口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表面上讲游山,但透过游山悟出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自然指导人生的各种情况。

我在香港中山大学教书时写了一首《山中传奇》:

落日说黑蟠蟠的松树林背后

那一截断霞是他的签名

从焰红到烬紫

有效期间是黄昏

从落日的晚霞联想到银行在支票上签名的人,签名的有约时间是黄昏。

林语堂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我今天的演讲不会很长,因为演讲要像跟女人的迷你裙一样,越短越好。

诗的表达有各种手法,拟人、拟物、比喻、象征、夸张、…… 这种修辞使想像力变得广阔。诗光凭想像力是不够的,还要有充分的表现力,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成作品。想像力是能量,而具有高能的不只限于诗人,还有宗教家、哲学科学家、革命家等,而诗人还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这相当于物理上“能力与功”的关系。

再说说语言的弹性,文言、白话与俚语的运用。

创作应遵循民族语言及规律和习惯,以李白的两首诗为例:李白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写到: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气势饱满,蓄以待发。又如李白的《蜀道难》:噫吁乎,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开始气势很足,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第二个难字是民族语言的维护者。

苏轼的《书韩干牧马图》写到:“四十万匹如云烟,骓駓骃骆骊骝騵”。四十万匹马如同云烟,是一种气势和比喻。又如欧阳修的《再致汝阴》:“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树麦风凉。朱轮西愧无遗爱,白发重来似故乡。”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表现一种音乐感性美。还有弹琵琶的动作:“轻拢慢捻抹复挑,”是那么的真切感人,把听觉、视觉及时代的感觉都写出来了。

我们应该读些文言,当代人并没有摆脱文言,因为它具有言简意赅,切中意要的效果。如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文字明了,含意深幽。一位好的作家在诗中从头到尾不用成语是难以想象的。我写诗,写散文或搞翻译用了不少文言。文言用得好,可以使白话文多样化,如同平面中出现了浮雕,引我们产生美妙的回味,有一种追忆、回忆的情感。

方言和俚语也可以入诗,入散文。我的诗《火心姑》就使用了方言和俚语,突出了诗的地域特色,提高了诗的意境。我主张:白以为常,文以应变,俚以见真。

对于作品中用外语问题,我也做过尝试,我在散文中用过一些,诗中用得比较少。记得民国初年,梁启超在文章中用过,这主要看效果,梁启超的时代与现在大为不同了。

其他文艺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可以全球化。如梵高的画,李可染的画用不着翻译;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的歌唱,全世界都能欣赏。而文学最富于民族性,因为它是用语言写成的,而语言有它的地域性、民族性、社会性。

在文化界时常谈起“诺贝尔文学奖”,普遍认为那是西方的文学奖,偶尔也评上一、二个那只是一种点缀而已。在这个权威的18个老头的评委中,只有一个懂中文,这对我国的中文作品是很不公平的。因为中文作品翻译成英文、法文等,意思可能就变了,起码不能完全体现东方文化的特点。

大英帝国没落了,可是英文的通用性强了,那是美国的功劳,美国凭借他的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力,把文化又推向了全世界。

三.创作与翻译 

创作是从抽象的感觉到具象的文字,翻译也是一种创作,是一种有条件的创作,在此之间有一种三角关系。

创作(经验   文字)                          经验       原文

 

翻译(文字     经验     译文)                     译文

翻译文学作品,译者首先要熟悉文字语言、背景,加上自身的感受写出译文。下面是:十九世纪英国作家王尔德这位天生才子的文章和译文。

Wilde: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I do not think that even I could produce any effect on a character that according to his own brother’s admission is irretrievably weak and vacillating.Indeed I am not sure that I would desire to reclaim him .I am not in favor of this modern mania for turning bad people into good people at a moment’s notice.As a man sows so let him reap.

他自己的哥哥都承认他性格懦弱,意志动摇,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对这种人,我看连我也起不了什么作用。老实说,我也不怎么想要挽救他。一声通知,就要把坏蛋变成好人,现代人的这种狂热我也不赞成。恶嘛当然该有恶报。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文的生态与西文完全不一样。

民国初年近代文学家苏曼殊(1884-1918)用五言文体翻译了拜伦的诗,胡适认为以“离骚体”为好,林琴南以优美的文言翻译西方作品,得到了钱钟书的称赞,须知中国没有几个作家能得到钱钟书的称赞。

我翻译了300多篇英文诗,对我的文学生涯有很好的影响。翻译是彻底的阅读与学习,可以从西方的“武士们”学到很多的招式。

下面是美国诗人批评美国文化的诗及译文。

Robinson Jeffers:The Stars Go over the Lonely Ocean 

 Keep clear of the dupes that talk democracy

 And the dogs that bark revolution.

 Drunk with talk,liars and believers.

 I believe in my tusks.

 Long live freedom and damn the ideologies,

 Said the gamey black-maned wild boar

 Tusking the turf on Mal Paso Mountain.

 “管他甚么高谈民主的笨蛋,

 甚么狂吠革命的恶狗,

 谈昏了头啦,骗子和信徒。

 我只信自己的长牙。

 自由万岁,他娘的意识形态”,

 黑鬃的野猪真有种,他这么说,

 一面用长牙挑毛巴索山的草皮。”

 英国作家、诗人王尔德写的童话、史剧非常之妙,我国一些作家都受他的影响,我参加过一个王尔德的国际研讨会,会上让我谈翻译王尔德的《不可儿戏》,这里面妙语连珠,在场的很多学者给予好评。王尔德的作品很难翻译,我觉得我的译文比原文高明,这里面我用了对仗。我们的东方方块字有天造地设的优势。中文这种资源,我在翻译创作中进一步认识到它的美丽和伟大。而现在中文越来越西化。我们要维护纯正的中文,不要使它成为西化的附庸。在近代作品中,刘鹗的《老残游记》没受西化的影响。外文在表达事物时也有简捷的优点,对于写散文,句子很长但不乱。徐志摩的诗借鉴西方的表达方法,用的不错。如《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的光亮。”他能化西为中,走向语言的良性循环。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余光中朗诵了他的作品;

《等你在雨中》:有古典背景的男子在池塘边等待女友,一位古典的美女。

《乡秋》:写于1971年,离开大陆20余年了,因为它早已孕育在我心中,只用20分钟就写好了。

《雨声说些什么》:由此想到大禹治水,想到诺亚方舟。

还用英文朗诵了《春》的原作,在里面有四种鸟叫。余先生还惟妙惟肖地学了布谷、杜鹃、夜鹰、猫头鹰的叫声。

挤满了大厅的听众以异常热烈的掌声,感谢余光中先生的精彩演讲和充满情感的诗朗诵。

随后余先生回答了听众的问题。

主持人傅光明研究员最后说:余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豪迈的话,“我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以能使用中文而幸。”余先生通过演讲也告诉大家,中文有着丰富而美丽的想象力,有着无穷的表现力。中国的作家们应该肩负起一种使命感,就是你的写作是否纯正和净化了本民族的语言。在这方面,可以说,余先生树立起了一面旗帜。我常感到遗憾的是,我们大陆的许多读者,似乎就知道他写过《乡愁》。那成了余先生的标签之作,但余先生创作和翻译的诗文异常的丰富,我们应该更深入地走进余光中博大的诗文艺术世界。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感谢余光中先生。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