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经典作家专刊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经典作家专刊
【老舍】:《剑北篇》的足迹
  来源: [ ]

《剑北篇》是一部长诗集,是老舍先生创作于1940年的一部重要作品,记述的是他于1939年下半年在长江以北各战区慰劳抗战将士的经历。那次远行历时一百六十五天,行程一万九千多里,到过七十四处城池,遍及四川、陕西、河南、湖北、宁夏、伊盟、甘肃、青海八省,所见所闻极为丰富。

《剑北篇》是一部重要的作品

说《剑北篇》是一部重要的作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它所记述的旅程是老舍先生一生的一段重要经历,当时他四十岁,正值中年,一路上在体力上是很劳顿辛苦的,在精神上却是一次很好的鍜練,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见识,遍游了祖国大好河山,见识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和博大,又深入到大小城镇和乡野,接触了许多在苦难中挣扎的普通农民、士兵和知识分子,因此,对他本人来说,这是一次修練和积累,宛如人生大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剑北篇》可以当成老舍先生人生的一个小的里程碑;二.《剑北篇》并未写完,只是原计划的三分之一多一点,但已耗时近一年,写得很慢,也很苦,自找了一道难题,因为虽是白话诗,是新诗,但要追求形式美 ,讲究音韵,故意行行押韵,而且每大段一韵到底,平均一百四十多行只用一个韵,纯属自讨苦吃,有时一天才得一、二十行,坚持了一整年,应该说由《剑北篇》的创作可以看出老舍先生的勤劳和坚韧。当时正值抗战的高潮,生活很艰苦,又孤身一人,环境非常恶劣,在这样的情况下,终日为艺术的完美,为韵脚的推敲而冥思苦想,确实体现了一个有责任心的艺术家的执着和毅力,道出了老舍先生创作成就的来之不易。所以,《剑北篇》宛如一面镜子,如实折射出老舍性格的一个侧面,它是很难得的一个好例证;三.《剑北篇》的政治立场非常有趣,表面上看绝对中立,须知,老舍先生加入的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形式上是个统一战线性质的临时组织,体现了国共合作一致对外,有各方面的代表参加,老舍先生是无党派,代表文艺界,但总团团长是张继,辛亥革命元老之一,政治立场上是个一贯极右的政治家,北路慰问团团长是贺衷寒,是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实际上该团的官方色彩是很明显的,在这种背景下,作者绝对中立的态度,实际上是持远离国民政府的立场,这是需要相当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政治勇气的,说明此时老舍先生的政治成熟度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写什么和怎么写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有着完整的构思和既定的方向,这一点既很独特,又很不简单,也构成了《剑北篇》的重要性之一;四.《剑北篇》的艺术成就也不容忽视,它曾被誉为抗战时期中国新诗改良尝试方面的两部最好的长诗之一。

 

足迹

1939年6月28日老舍先生随团由重庆出发。当夜住在内江。29日抵成都,住两晚,7月1 日抵绵阳。7月2日抵剑阁,7月3日到广元。

7月4日出川。7月4日入陕,住褒城,7月5日过武侯祠经勉县抵汉中。7月6日到石门。7月7日到留坝,谒留侯祠。7月8日经双石舖凤县到宝鸡。7月9日到西安。仃5日。7月15日经灵宝到潼关。

7月16日入河南,路过陕州,遭日军轰炸,险些遇难。7月17日抵洛阳,仃留18天。7月30日抵临汝。7月31日到叶县。8月1日抵南阳。8月2日抵邓县,8月3日出豫入鄂。8月3日到湖北老河口,活动6天。8月10日启程赴襄阳,8月11日抵襄阳,活动两日,8月14日返回老河口。8月15日再度入豫,抵邓县。8月16日经内乡,抵西峡口,8月17日入陕。

8月17日住商南的龙驹寨。8月18日经武关、蓝关、过四皓寺,至商洛县。8月19日经蓝田抵西安。在西安活动到月底,共11天,到过临潼、终南山,8月31日离西安向北。9月1日经泾阳、三原、耀县、至黄陵。9月2日过洛川到宜川,在途中桥断车翻二度遇险。9月3日到秋林、兴集,活动4天。9月8日到富县,途中过洛水时洪水暴发,几葬身山洪中。9月9日经甘泉抵延安,活动1天。9月11日到清涧。9月12日到绥德。9月14日经米脂、镇川抵榆林,活动四日。9月19日返回绥德。9月20日住永平。9月21日回延安,活动一日。9月23日到洛川。9月24日经同宫铜川到耀县。9月25日过三原抵西安。活动五天。

10月1日离西安,10月4日抵甘肃平凉,10月5日到通渭,10月6日达兰州,活动七天,其中10月11日去榆中的兴隆。

10月 14日抵青海西宁,活动五天。

10月19日抵甘肃永登。10月20日到武威。10月23日经永昌返回兰州,活动五天。

10月31日抵宁夏固原。

11月1日经同心到中宁。11月2日到吴忠。11月3日抵银川,活动两天。11月6日到石嘴山。11月8日到伊盟的陕坝。10日到五原,12日到临河。13日到渡口。11月14日至23日经宁夏的石嘴山、银川、中宁、固原、甘肃的平凉、陕西的邠县彬县,返回西安 ,活动三天。11月27日离西安,经宝鸡、庙台子、宁羌,入川,经四川广元、梓潼于12月3日抵成都,12月8日离成都住内江,12月9日回到重庆。

总计:1939年6月28日至同年12月9日,共一百六十五日。总行程约一万九千多里。共经四川、陕西、河南、湖北、宁夏、伊盟、甘肃、青海八省,约七十四处城池,其中四进四出西安、两过延安、兰州、银川、老河口。慰劳团曾向一战区的胡宗南将军西安、二战区的闫锡山将军秋林、三战区的李宗仁将军襄阳、汤恩伯将军老河口、五战区的朱绍良将军兰州、第十七军团的马鸿奎将军银川、第十八军团的朱德将军榆林,八路军三五九旅的王震将军(绥德)以及五原的傅作义将军和西宁的马步芳将军等献旗并慰问官兵。

 

《剑北篇》对陕甘宁边区的描述

现在看来,《剑北篇》的一大历史功绩是老舍先生对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有较大篇幅的描述,这是中国著名作家对解放区最早的记录,有着突破性的意义。

《剑北篇》一共有二十七段,总计3661行。

《剑北篇》的第二十四段叫《宜川——清涧》,第二十五段叫《清涧——榆林》,第二十六段叫《榆林——西安》。这三段都有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内容。其中第二十四段《宜川——清涧》里由第66行起,共有129行是描写解放区的,第二十五段《清涧——榆林》整段都是,共有158行,第二十六段《榆林——西安》前19行也是关于解放区的。这三段里描写陕甘宁边区的诗句总加起来共有306行,占《剑北篇》全诗的百分之八点四,即有十二分之一的篇幅是用于描写陕甘宁边区的,其中关于延安的描述共有79行。其余依次是关于米脂——镇川、清涧、榆林、绥德、永坪——延川的,分别是65、40、36、25和19行。

对延安的描写借用了反衬法,一开始想象着期待的是人稠影乱、万家灯火和气暧声喧,但城里城外看到的却是一片断瓦颓垣,只有默默的水和寂寂的山。原来,日寇的飞机此前已把延安炸成了一片废墟,敌人妄图用这种办法去征服延安,去毁灭延安。写到这,诗人的笔锋突然一转,请看:

“看,那是什么?,在山下,在山间,

 灯光闪闪,火炬团团?

那是人民,那是商店,

那是呀劫后新创的:

山沟为市,窑洞滿山,

山前山后,新开的菜园梯田;

噢,侵略者的炸弹,

有多少力量,几许威严?

听,抗战的歌声依然未断,

在新开的窑洞,在山田溪水之间,

壮烈的歌声,声声是抗战,

一直,一直延到大河两岸!

在这里,长发的文人赤脚终年,

他们写作,他们表演,

他们把抗战的热情传播到民间,

冷笑着,他们看着敌人的炸弹!

焦急的海盗,多么可怜,

轰炸的威风啊,只引起歌声一片;

唱着,我们开山,

唱着,我们开田,

唱着,我们耕田,

唱着,我们抗战,抗战,抗战!”

老舍先生用这种热情的笔法歌颂了延安的新生、延安的不屈和延安的抗战实际行动。他特别提到了延安的歌声,把歌声当作延安的象征和化身。

据报导,慰劳团到达延安时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延安各界代表的夹道欢迎。9月10日晚上,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招待处会见了慰劳团全体成员,并设宴招待,毛主席和老舍还踫了杯。宴会后一同前往中央大礼堂,参加延安各界召开的盛大欢迎会。会上老舍听到了《黄河大合唱》,极受感动,连说:“气魄真大,好热情!”。

在当晚的欢迎大会上,毛主席、张继总团长、贺衷寒团长和老舍先生先后致词。第二天的延安报纸《新中华报》全文刊登了毛主席热情洋溢的讲话。在晚会上老舍先生还被与会者“拉歌”,他站起来当着毛主席和延安各界代表的面清唱了京戏。

在由伊盟和榆林返回延安时,9月21日晚延安各界又一次举行盛大晚会招待慰劳团。在《剑北篇》里,老舍先生对这次晚会有如下记述:

“到延安,又在山沟窑洞里备受欢迎:

男女青年,谐音歌咏,

中西乐器,合奏联声,

自制的歌,自制的谱,由民族的心灵,

唱出坚决抗战的热情;

为了抗战宣传,话剧旧剧兼重,

利用民歌与秦腔,把战斗的知识教给大众。”

9月22日下午四时,慰劳团和延安文化界、青年团体和报界开座谈会,由艾思奇主持,毛主席到会讲话,老舍先生作了文艺形势的报告。晚九点,共进晚餐,至夜12点结束。

对比起来看,《剑北篇》里对延安的记述是在所有的所到之处中写得最为明快的,既客观,又公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感受到的朝气和鼓舞,留下了一笔难能可贵的精彩记载,宛如史诗的一个华章。

 

五个特点

《剑北篇》的第一个特点是并不直接写慰劳的对象和过程。这个特点非常神奇,而且反常,不合逻辑,因为似乎完全背离了慰劳团的初衷使命和目的。仔细想想,这个特点却是老舍先生的真正高明之处。当时各个主要战区的司令或是蒋介石的黄浦嫡系,或是地方军阀出身的霸主,或是以“剿共”闻名的闹磨擦专家,虽然当时是抗战时期,其中有的人是爱国的,在对日战斗中立有战功,但毕竟都是政界的上层人士,从长远观点看,绝大多数都是过眼烟云,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英名,更不会永垂青史,所以,不提他们的名字也罢,不去描述向他们献旗的过程也好。历史证明,老舍先生这种思考是非常有远见的,在后来的历史巨变中,当时的这些军人后来多数都成了历史的罪人,不出十年他们就的确被历史永远地遗弃了,而且被人遗忘了,非常“短命”。相比之下 ,士兵和普通百姓却是永恒的,文化和政治相比,文化永远是第一位的,是长寿的,是延绵不断的。所以,在《剑北篇》里,主角是人民大众,重点是文化,这两条构成了《剑北篇》的灵魂。

《剑北篇》的第二个特点是丝毫不涉及党派。如前所述,慰劳团的官方色彩很浓,总团长和分团长都是政界的大老和高官,团员和随团记者中也有许多官方的代表和御用媒体的代表,只有张西洛,刘尊棋等少数人是真正的民主人士和左翼新闻人士,像老舍先生这种无党派知名爱国人士更是凤毛麟角。当时的全国政治局势正置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高潮,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提出的统一战线方针在“西安事变”之后被蒋介石被迫接受,国内局势处于相对平和的阶段,虽然也有小磨擦,但八路军和陕甘宁边区都是合法的存在,而且由于高举抗战的大旗,在民众中日益享有较高的声誉。从力量对比上看,主战场始终是由国民政府统率下的各大战区担当,八路军承担着次要的配角作用,以敌后游击战和牵制分散敌军力量为己任。总之,当时的国共两党关系极为微妙,极为敏感,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在这种形势下,文学作品要公开发表,要站得住,要真正起作用,最高的原则就是不公开触及两党关系,不涉及党派。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得以摆脱官方的利用,永远和官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争取自己的主动和发言权,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实践证明,只有这种立场才能使得自己的作品真正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

《剑北篇》的第三个特点是只写抗战,只为救国。既然不写慰问对象和过程,又不涉及党派,那《剑北篇》写什么呢?一句话,只写抗战,只写救国。正像老舍先生自己所说,他在抗战期间,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个作品,每个行动,都离不开抗战,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抗战,为抗战而生,为抗战而写。历史证明,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在那八年里,的确,老舍先生的每一部作品,小到一篇大鼓词,一小段相声,大到一部话剧剧本,一部长篇小说,都只有一个内容,那就是抗战,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百万字长篇巨著《四世同堂》,它不仅成了老舍先生自己的代表作,也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长诗《剑北篇》正是老舍先生抗战初期的一个有典型意义的作品,3661行中的每一个字都围绕着抗战,由头到尾都浸润着这位作家的爱国之情。诗歌这种文体正好可以抒情,可以呐喊,可以传达心声,可以把一腔热血都泼撒在读者面前,真正成为呕心沥血之作。诗歌和小说不一样,小说的情是隐式的,是讲故事,用故事用人物把读者感动了,让读者自己去下结论;诗歌则不同,诗歌是烈火,诗歌用最凝煉的语言,最神采的词组,最出人意料的编排,去直捣人心,像闪电,像雷鸣,激发你,鼓动你,燃烧你,直达主题,教你舍去生命,为国为民甘愿去做任何事情。《剑北篇》就是一团火!

《剑北篇》的第四个特点是着重写百姓大众,写祖国河山和中华悠久文化。《剑北篇》的主题是抗战,但内容却因游历广阔而丰富,并不显得单调和枯燥,主要内容含括了四个部分:一.历史,包括各地的名胜古迹;二.大好河山,自然景色,山山水水。应该指出,不论是写名胜古迹,还是写大好河山,《剑北篇》在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是创记录的,是没有人能超过的,首先是在数量上、笵围上无人能匹敌,内容极为丰富多彩,3661行诗中容纳了非常详尽而殷实的描述,因为那都是作者亲自走过的土地,一里一里地走,有时乘车,有时骑骡,有时坐舟,有时步行,长达一万九千里,耗165天,遍及八省七十四城,对所到之处的描写都是亲见、亲闻、亲身体验,所有的感受都极为实在,极为原真;其次是非常详细,所有的描述都很细致,包括西北黄土高原具体是什么样子,那土,那坡,那沟,那窑,那草,那石,那路,那涧,……事无巨细,一一记录在案,令人绝对有身临其境之感,读下去最终会由衷地产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是诗人对景物充满了感情,所有描述都是抒情的,都有联想,挥洒自如,上至五千年,大至宇宙,下至此时今日,小至寒窑辟壤,绝不平摆浮搁,也绝不就事论事,仿佛都被他都拉到了眼前,装在了心里,而和眼前的一切都发生了关系。三.是揭露日寇的残暴罪行,尤其是狂轰滥炸给后方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四是人民生活的艰苦,国力的衰败和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现状的处处凋零和败落,另一方面是百姓的善良、勤劳、坚韧和可爱。诗中出现的人物很少,而这些少数的人物居然是普通的农村老汉,是扛枪杀敌的普通士兵,是几岁的乡村孩子,他们的出现为《剑北篇》找到了“魂”。活的人和死的物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剑北篇》里有明显的展现,由此产生的感慨和随想比比皆是,既有反思,又有激励,组成作家头脑中苦苦思索的诸多问题,所以,诗人常常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情涛涌动,而这正是写诗的好境域。

《剑北篇》的第五个特点是讲述文化的作用和当下的缺失。老舍先生一路走下来,让他感受最大的也是最痛心的是文化的缺乏,和人民大众对文化的渴望与需求。老舍先生在《剑北篇》里用了很大篇幅来描述这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疾苦。他说有的地方好不容易有了一场戏看,但全是陈词滥调,词老,故事也老,有的甚至全是封建糟粕,包括给战士们看的也逃不掉这些东西;而文艺工作者也很可怜,费了好大的劲,搞出的东西竟毫无新意,不仅内容空洞,而且语言也公式化,赶不上时代,落后于群众的需求,完全辜负了时代精神,完全和抗战脱节。他在《剑北篇》里大声疾呼,无论如何要改变这种状况,要向西北输送精神食粮,要进行精神扶贫,要继续大力提倡“文章入伍,文章下乡”。要给前线送新书,送新诗,送新戏。,在《剑北篇》里作者是甚至对秦腔等地方戏提出了改造的真知灼见。他中肯地说:“悲郁是秦腔的基调”,但是他对所见到秦腔剧目又提出了批评:“可是举动太毛,锣鼓乱吵;歌腔雄浑,动作轻挑,不中节的锣鼓又使动作无效!再加上白口的急促,脸谱的粗糙,使浑厚苍茫的气息变作村野繁闹!”他进而对秦腔的新班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建议,针对“剧词太白,道白急燥,剧情的新鲜,不是感动,成了唯一的号召,假若,更加强一些民间的情调,由最俗的语言见出文艺的技巧;假若,更大胆一些,从改造而创造……利用民间的故事,插入歌谣,也许能更亲切,更多实效,从抗战中给秦腔找出新的道路。”老舍先生的这些见解,既便在今日也是具有极普遍的现实意义的高见,可以当作戏改的方针和具体办法。

老舍先生回到重庆之后,立刻向重庆的文化界作了报告,讲述自己西北之行的旅途观感,他大声疾呼,要用文化支援大西北的开发。《新中华报》接着发表了社论,题目叫《积极加强战地文化工作》,热情地评价了老舍先生的建议,号召一切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到战区去,后方文化工作者应设法解决西北文化恐慌问题,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剑北篇》是一个高度的统一,将理想、将追求变成现实、变成实践。

《剑北篇》是一个心血的结晶。

《剑北篇》是一个伟大的试验。

《剑北篇》创下了好几个新诗的第一:一韵到底的新诗、借用历史和典故最多的新诗、涉及城镇地名数量最多的新诗、描写祖国大地景色最细最美的新诗、句句都紧扣现实因而主题最鲜明的新诗。

《剑北篇》里阐述的文艺的最高境界是大写的真理:

  “我们要写,墨是血,笔是刀,

  把英雄的事迹,胜利的信条,

  铭刻在历史的心上,使千秋百代永远崇高!”

  “美的崇高,

  是爱的开导,

  ……

  去看,去看,看水阔山高,

  看自然给中华的奇珍异宝,

  受了美的薰陶,

  燃起爱的火苗,

  使热血与行云,诗声与虎啸,

  结成爱与美的心潮,

  用崇高的热情使江山完好!”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