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经典作家专刊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经典作家专刊
吴福辉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专辑
  来源:京海派研究微信公众号 [ ]

                                    
【按语】2021年1月15日,吴福辉先生因病于加拿大卡尔加里逝世。2024年1月15日是先生的三周年祭日,“京海派研究”公众号推出吴福辉先生纪念专辑,转发于此,表达我们对老馆长深深的怀念和永远的敬仰。

吴福辉先生(1939年12月9日——2021年1月15日),著名文学史家,在京海派文学和市民文学等领域成就卓越。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

学术专著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沙汀传》《带着枷锁的笑》《且换一种眼光》《京海晚眺》《游走双城》《深化中的变异》《多棱镜下》《春润集》《石斋语痕》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将市民文学和新文学的关系做了开创性的阐释,对于当时“海派”贬义的消除、海派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其如何带动文学研究的整体变动,功不可没。该书三十年内平均十年出一新版。在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之后又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以立体的、开放的、网状的文学图景,体现了“多元共生”的“大文学史”观。中文版本之外,这本书已有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英译本,以及韩国译本、俄罗斯译本、吉尔吉斯斯坦译本、哈萨克斯坦译本、越南译本等多种外译本,另有台湾繁体字版。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钱理群、温儒敏合著),《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1928-1937)》(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为教育部核准高等教育重点教材、出版30多年来,重印50余次(北京大学版),近200万册。

吴福辉先生带领弟子们在海派报刊、海派散文、海派话剧及海派作家迁徙等课题领域,进行深入的探讨。吴福辉先生的足迹遍及国内诸多高校,为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师生开展讲座。先生的人格魅力超越学术贡献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1952年13岁鞍山实验小学毕业

 

吴福辉先生的自我介绍,见《京海晚眺》1997年版。

 

1979年5月入北京大学读研不久

 

15年前,当吴福辉兄的大著《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以下简称《海派小说》)问世时,我就欣喜万分。“海派文学”长期名声不佳,终于有人认真探讨,为之正名了!福辉兄这部大著被列为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之一,当时这个课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明显的学术增长点,《海派小说》是这套丛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整整15年过去了,海内外的“海派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海派小说》仍是“海派文学”这个研究领域里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陈子善:《吴福辉的“海派文学”研究》

 

全家福 

 

父亲做学问的功底,来自于他在鞍山十中当语文教师时期的刻苦自修。父亲特别喜欢和崇敬鲁迅先生,特别刻苦地学习研究鲁迅文学。为学习鲁迅精神,他给自己起了笔名,叫吴畏,谐音无畏,表现鲁迅的大无畏精神。在他的很多藏书上,都印有此名印章。他给儿子起的名字,也与鲁迅作品有关,谐音出自鲁迅诗《无题》中最后一句:于无声处听惊雷。表尽了他心中的期盼和情怀。为了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父亲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学习。他每天晚上看书,都是看到很晚很晚。为了不影响全家人休息,他只能在厨房里读书。那时候,厨房微弱的灯光会从门缝透进来 ,我每天都是伴随着这灯光睡着的。常言说,十年寒窗苦。我父亲做教师二十年,也苦读了二十年。

——吴晨:《我父亲吴福辉在鞍山三十年》

 

1995年,吴晨陪父亲在鞍山十中留影。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大概是在迄今已经出版的诸多文学史中最有特色的一部。最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其实都是个人著作,不过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即使是个人撰写的新文学史,往往也有千篇一律的倾向,从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后,几乎又是清一色集体编著的教材。本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的写作在多元共生的时代突出了个人化的写作特征,作者在吸取了近些年新文学研究、通俗文学研究等成果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试图从多维视角立体地描述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显示了可贵的学术品格与史家眼光,文笔与叙述方式也颇为新颖。

——陈思和评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台湾繁体字版 台北人间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我的宽慰在于吴老师不仅读到了我写他的书评,并大体认可,尤其对我谈他建构起不同于古代,而专属于现代文学空间场域的文学变迁史的观点表示认同。当我把初稿发给他,请他赐教时,他给我回复微信说“这很符合我的原意,说在要害处”。更赞赏我说他在个人文学史里前所未有地创建起一个强大的市民文学叙述系统的观点,认为我文中的这一节“也是对二节的深化,但写得好”。

——李今《吴福辉先生:用心的学术行走》

 

    2012年漫步开封黄河之滨

 

想到吴福辉先生穿行于历史故址的悠然,那自得其乐的满足表情,我必须承认作为后学者的遗憾。在学术趣味的背后,是1980年代那难得的历史“气质”,五四新文学有"为人生"之说,到后来,此说已渐渐隐入了时代的背景不复为人重提。其实,在追摹五四中升起的、1980年代归根结底也是"为人生"的,不仅吴福辉先生的现代文学研究是“为人生”,其他的绝大多数同代学人也无不都在“为人生”,王富仁、钱理群、刘纳、赵园、陈平原、蓝棣之等等莫不如此。

——李怡《吴福辉先生的“趣味”和“气质”》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吴福辉先生与研究生同学合影(由左至右依次为温儒敏、陈山、钱理群、吴福辉、赵园、陈平原、凌宇)

 

当时,我和老吴两人最感兴趣的,就两件事,一是做好自己的学问,二是做点学科组织工作。这也是王瑶先生的期待:我和老吴在他的学生中年龄最大,正好为他守住现代文学研究这个摊子。这也就决定了此后我们一生的发展道路,就是要当一个“现代文学史家”——我到了晚年另有所选,老吴却终其一生都坚守在现代文学学科领域,终于成就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文学史家,这是极为难得的。

——钱理群《这一代中的一位远行了——送别老吴》

 

     2018年在河南大学举办的吴福辉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

 

还有一个地方也总能见到老吴的身影,就是旧期刊室:他翻阅过的旧刊极多。这种先“广种博收”尽量涉猎各种文献作品的方法,对于文学史研究(也是史学的一支)来说,是打底子,很必要。有丰富的积累,才有历史感和分寸感,这和那种理论先行,拿个框子往里边填材料的做法是不一样的。后来老吴出版插图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把雅俗文学打通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论涉的作家作品非常多,图文并茂,历史感扑面而来。

——温儒敏:《坚实而睿智的文学史家吴福辉》

 

《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的三个版本

 

在研究海派文学、京派文学的过程中,吴福辉卓越的学术贡献被学术界所公认。汪曾祺曾致信吴福辉:“读了你(编辑新书《京派小说选》)的前言,才对京派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有了一个清晰的理解。”1995年,吴福辉又推出“海派”研究录《都市漩流中的海派文学》,对这一文学领域进行了详尽论述,扛起“为海派文学正名”的大旗。

——《人物周刊》

 

北大中文系1978届研究生返校聚会

 

1987年,吴福辉与后来各有所成的钱理群、温儒敏一起编写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是重写现代文学史之实践的里程碑之作。以后多年,吴福辉一直计划写一本体现他自己的批评观点的文学史。2010年《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中文版出版,他的夙愿得以实现。吴福辉在动荡的环境中进入学术界,深为不易,他得以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人物切磋合作,成为一名卓越的学者。吴福辉的成就见证了当代中国文学史起伏不定的进程和令人赞佩的结果。现在他的这部文学史的英文版即将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吴福辉教授终于可以将他对现代中国文学和历史的洞见与反思分享给全世界的读者。

——王德威: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英译本序

 

 2018年参加于西南大学召开的茅盾研究会

 

从1999年到2019年的整整20年间,老吴一直担任着河大的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十几名博士生和数名博士后。在这过程中,老吴既以其博雅的学养趣味和通达的学术思想,循循善诱地启发着所有从学诸子的学术成长,也卓有成效地带动了河大学科点的学术提升。同时,老吴还积极地为河大学生争取利用现代文学馆的资源和条件,热情地为河大学科点的发展壮大建言献策。

——解志熙:《含笑对人生、通达见文章——怀念吴福辉先生》

 

2016年赠予弟子书籍留念

 

老吴本江南人士,早年生活在上海,后长期在鞍山工作,竟长成了东北人的模样——适用桔枳之喻。1980年代女性择偶,据说以高仓健为标准,要求男方不低于一米九。老吴自我调侃说“单项达标”。老吴没有本科学历,考研前在一所中学任职。文革结束之初打破常规,不但年龄限制放宽,且对学历没有硬性规定。与几个较为年轻且名校毕业的同门友“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老吴想必有压力。几个同学明面上并无竞争,少不了暗中较劲。记得我提到过,因消耗太大,不过几年,自己的两条辫子细成了一绺。几个大龄男生同宿一室,老吴的小呼噜配合老钱的大呼噜,惊天动地,不知他们的室友凌宇、张国风是怎么熬过来的。

——赵园:《悼吴福辉兄》

 

 北大同窗张中于吴福辉先生辞世两周年述怀

 

他是一位很善于处理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善于自处,也善于处人。他帮助人会切实地帮助,不空谈,不敷衍;赞许人会真心地赞许,不谄谀,不虚美。许多人做不到他这样。对于他的过早离去,我深感哀痛。

——张中于二00二年一月十五日壬寅腊月二十四日所写

 

1995年在北京文采阁召开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出版座谈会,编辑者合影,前排右起为刘麟、舒乙、林海音、李凖、吴福辉。

 

2000年新馆建成,文学馆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了!对文学馆的建设我当然不后悔参加了无数次怎么盖这房子的会议。因为我原来以为舒乙参加就行了,我不需要参加,他老拉着我去参加。文学馆必须得离开万寿寺,因为它终究要还给北京市文物局。离开的时候大家都分外留恋,《丛刊》编辑部馆外编委提出来:我们要举行活动离开文学馆,于是就在浓浓的绿荫下专门开了一次露天的编委会。文学馆的院子非常漂亮,白天都有松鼠跑来跑去,还经常有电视剧组来拍外景,特别是后照楼拍出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可是,古建筑再好,最后还是离开了它,为了文学馆的明天。

——吴福辉访谈录:中国现代文学馆与我走过的路;见《新文学史料》2022年第1期

 

 

附:吴福辉先生主要著论编目录

主要著作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钱理群、温儒敏、王超冰合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8月初版。  

同名修订本(与钱理群、温儒敏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新版,为教育部核准高等教育重点教材 。2002年获王瑶文学奖首届著作二等奖(一等奖缺)。      

同名台湾版: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直排繁体字版。

沙汀传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初版

带着枷锁的笑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初版

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初版

京海晚眺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且换一种眼光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

深化中的变异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围城》导读 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月初版

游走双城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修订版

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初版

同名台湾繁体字版   台北人间出版社2010年11月初印 2013年7月二印

多棱镜下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2月初版

沙汀画传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初版

春润集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初版

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1928-1937)(本卷主编,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初版

石斋语痕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石斋语痕二集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版

主要论文及其他:

现代病态知识社会的机智讽刺(论钱钟书小说) 载《十月》1981年第5期,1982年获十月文学奖

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初步成熟 载《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

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论京派小说) 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第4期

大陆文学的京海冲突构造 载《上海文学》1989年第10期,1990年获上海文学奖

深化中的变异(论三十年代中国小说理论) 载《上海文论》1991年第5期,日本《野草》第47期

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主题研究) 载《文学评论》1994年第1期  

都市乡村的永久徘徊(论徐訏香港时期小说) 1994年在香港岭南学院做客座研究时所作,载香港《现代中文文学评论》1994年12月总第2期

中国都市的文化错位和海派文学的分流 于1994年11月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和大阪外国语大学做学术交流报告时发表,载日本《野草》第58期

萧乾的报告文学成就与写作技巧 1998年3月应新加坡华文报集团邀请讲学时发表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评价 1998年6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讨会发表

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 1999年8月在汉城第19届中国学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海派的文化位置及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关系 2000年12月在汉城第6届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1期

学科的发展趋向及其内在矛盾性 载《文学评论》2002年2期

《新华文摘》2002年8期转载

阴影下的学步——晚清小说中的上海 载《报告文学》2003年1期

多棱镜下有关现代上海的想象 载《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4期

海派文学与现代媒体:先锋杂志、通俗画刊及小报 2003年11月于台湾嘉义中正大“文学传媒与文化视域”研讨会发表,载青岛大学《东方论坛》2005年3期,《新华文摘》2005年24期转载,又《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2005年12期转载

小报视界中的日常上海 载《文艺争鸣》2004年1期

老舍:北京市民社会不朽的叙述者 载《法制日报》2004年5月28日

现代文学:学科历史与未来走向——吴福辉先生访谈录 载《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1期

“五四”白话之前的多元准备 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06年4期转载

《新华文摘》06年9期转载

当新旧文学界限的坚冰被打破 《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15日4版

关于都市、都市文化和都市文学 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文汇读书周报》摘录

《新华文摘》2007年12期转载

寻找多个起点,何妨返回转折点 载《文艺争鸣》2007年第7期

消除对市民文学的漠视与贬斥 载《文艺争鸣》2007年第9期

融入我的大学——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大生活片断 载2007年12月5日《中华读书报》

“主流型”的文学史写作是否走到了尽头?载《文艺争鸣》2008年1期

《家》的初刊为何险遭腰斩 载《书城》2008年2月号

为真正的教材型文学史一辩 载《文艺争鸣》2008年3期

主要编辑书籍:

茅盾全集(6卷、16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1988年版

京派小说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梁遇春散文全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 新世界出版社1992年版,任副主編

永远的尹雪艳 白先勇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如意珠 予且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歧途佳人 苏青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胡适自传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梁实秋自传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茅盾作品经典(五卷本) 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

沙汀日记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理论资料(第3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施蛰存短篇小说选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予且代表作 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张爱玲代表作 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梁遇春代表作 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百年文坛忆录(合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散文名篇精选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现代作家精选本:

阿Q正传·铸剑

虹·幻灭

骆驼祥子·黑白李

边城·雪晴

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乌篷船·上下身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老舍:茶馆/老舍:骆驼祥子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现代作家精选本:

桥·桃园

母亲·在医院中

曼丽·象牙戒指

绿衣人·伍子胥

手指·车厢社会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背影(配图珍藏本) 朱自清著 广东出版集团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施蛰存作品新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丰子恺作品新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