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经典作家专刊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经典作家专刊
【林语堂】:林语堂以理趣入文
[ 作者:高显莹] 来源: [ ]

林语堂故居(台北)

走进林语堂位在台北阳明山上的故居,一片园林中的住所,典雅而清幽,而故居不远处,几片田地上正种着莳蔬,归园田居之乐近在咫尺,不禁让人想到他在《吾国与吾民》第一章,对于农村生活的赞赏,他说,乡村典型的生活,常被视为最理想的优美生活,农村的理想表现于艺术哲学及生活者,如此深植于一般中国人之意识中,应亦为今日民族健康之一大因素。中国生活典型之创始者能于原始的生活习惯与文明二者之间维持一平衡,其手段岂非巧妙?岂非此健全的本能,导使中国人崇尚农耕⽂明而厌恶机械技巧,并采取一种单纯的生活?岂非此健全的本能,发明人生的愉快⽽而能使不致劳形役性,因而在绘画中,文学中,一代一代地宣扬着归田思想。因为越接近自然,越能保持体格上与道德上之健康状态。

这段话,不仅让西方人认识中国人何以追求农村田园生活的深刻意涵,也点出中国园林建筑不仅在于空间的美感,也在于营造一个亲近自然的环境,对于每个人身体与心理保持健康的重要性,当然,他的见解也帮助我们在欣赏类似李龙眠《山庄图》这一类描述中国古代官员退休生活的绘画,有了意在丹青之外的体悟,以及在今日实践青山绿水的生态富足,有了自然与人的美好生活产生紧密连结的体悟。

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位充满理趣的经典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追捧,即使历经时间的间隔,他的文章仍然在今日受到大众的喜爱,并且让人深受启迪,特别是他对生活的态度。从他的著作中,我们知道他喜欢谈生活的智慧,不仅是中国人的智慧,他也述及他国人的智慧;他喜欢悠闲的过日子,同时,他对工作却也是相当执着认真,在没有电子计算机的世代,他在七十七岁高龄,完成了编纂英汉字典的艰巨任务,而在他所有著作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写的《苏东坡传》。

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总是溢于言表,他毫不隐藏的表露出他对苏东坡的喜爱,全家赴美时,他在有限的行囊空间里,硬是塞进了几本有关苏东坡着的珍本古籍,不仅陪伴他在异国的岁月,同时也让他得以完成《苏东坡传》,而也正是这本英文版传记,让西方人借以认识了这一位多才多艺又特别的中国文人,我还记得1990年当我到美国游学时,每次学生聚会中,一问到大家认识哪些中国名人,苏东坡总是位列其中。

我的硕士论文以苏轼记游散文为题,但要我用英文介绍这位大文学家可不容易,林语堂为苏东坡写的传记,适时帮我解决了这个难题,也为许许多多研究宋代文学的学者,开启一扇窗,因为,跳出史料的堆积,林语堂用他对苏东坡的了解写传,苏东坡的一生友朋众多,知识广博,每一首诗词、每一篇文章,背后都有着许多典故与人情,林语堂就用他生活的智慧与广博的学识,点醒了大文豪诗词文章中的理趣。

理趣从字的表面解释,就是道理的趣味,但是,道理就是道理,怎会有趣味可言呢?原来,一般人看万事万物总多是看表面,而不知其中的道理,更遑论箇中衍生出的趣味,必须有人说清楚、讲明白,才会让人恍然大悟,就像苏东坡的石钟山记,对于山的名称,他不人云亦云,而是在亲自考察探勘后,终于发现这座山命名石钟的真正原因。随着苏东坡简洁生动的文句,深富逻辑思考的叙述,我们彷彿跟着他一起亲赴现场,并在他的解说下,恍然大悟。

林语堂的文章就常有让读者恍然大悟的快感,例如在《苏东坡传》第二十章国画,他以“节奏”解释苏东坡在书法上的造诣,艺术上所有的问题,都是节奏的问题,不管是绘画、雕刻、音乐,只要美是运动,每种艺术形式就有隐含的节奏。 甚至在建筑,一个哥德的教堂向高处仰望、一座桥梁横跨、一个监狱沈思。 从美学上看,甚至可以论人品而说猛冲疾扫狂暴,这都是节奏概念。 在中国艺术里,节奏的基本概念是由书法确立的。 中国的批评家爱慕书法时,他不欣赏静态的比例与对称,而是在头脑里追随著书家走,从一个字的开始到结尾,再一直到一张纸的末端,徬彿他在观赏纸上的舞蹈一般。 因此探索这种抽像画的路子,自然不同于西洋抽像画。 其基本的理论是美是运动美感便是律动感),发展成为中国绘画上至高无上的原理的,就是这种节奏的基本概念。

瞧,这是多么点醒人心的话呀!综观古往今来品评书法艺术的篇章,多是从用笔、结构这些有形的部分下手,虽然看似有理,却也常令人有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困惑,林语堂跳脱出这个框架,从无形的节奏点评,不仅解决了观赏者审美的视角,也让学习书法艺术者不再侷限在笔法、结构中,这好比苏东坡所谓从形似走向神似的艺术修炼道路的道理是一致的。

有了这层指引,观赏者与创作者立即拉近了距离,艺术作品也顿时变得生动有趣,于是,当我们站在一幅画作前,我们从观赏丹青的颜色之美,进入墨分五色的技术赏析,在观赏布局结构后,又透过对书画家的认识与了解或是画上题跋,亲临艺术家绘画创作的当下,感受书画家下笔构思的来龙去脉,与画家们彼此心灵交会。

这种赏析的路径,带领观赏者参与了艺术家创作的盛宴,为深入探悉作家作品点了一盏明灯,方法不仅明确,观赏者也需要更高的品鉴能力,包括对艺术鉴赏的知识,对艺术家所处时代的了解,对其生平交友的讯息,更包含对创作者品德的认知,这种宏观的品鉴能力的培养,提升了普罗大众对于艺术鉴赏的品味,更是一种体悟理趣的路径。

谈到品德,这又是林语堂对文学作品赏析的另一建树。林语堂学贯中西、学识渊博,在众多的作家中,他最欣赏苏东坡,他翻译苏东坡的作品,为苏东坡写传,何也?除了文章好,苏东坡的人品更为他所称道,在《苏东坡传》序言中他这样写道:1936年我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外,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着的珍本古籍至于在行李中占很多地方一事,就全置诸脑后了。 那时我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而且,即便此事我不能如愿我旅居海外之时也愿身边有他相伴。 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

苏东坡的人品得到林语堂的称颂与尊敬,而这样的品德与智慧,也照映在林语堂的身上,在故居,林语堂的卧房与夫人比邻,不为其他,只因为林语堂喜欢抽烟斗、喜欢夜读,他怕这些习惯影响夫人的睡眠,所以在居室安排上有了这样的巧思;他重视家人,在客厅摆着一张大餐桌,一家人和乐融融吃饭,也招待友朋举办家宴;而他不仅关爱家人,对老家族人的未来也时时系念,在《吾国与吾民》文化之巩固作用中,他特别点明家族与教育的重要性:在巩固民族持续力的文化力量中最有价值者,当首推中国之家族制度,盖其组织既已十分完密,原则又阐明至为详细,故任何人均不能忘却本人祖系之所属……另一巩固中国社会机构的文化力量为中国社会上固定阶级之完全不存在。因是地位晋升之机会绝对公开人人得经由考试制度以取功名。家族制度的存在,使子孙繁育,扩大民族之量,而考试制度之施行,则选拔才智,鼓励求学,提高民族之质,二者相辅而行,使中华民族永久长存,不可灭息。而现实生活中,他也身体力行这种思维,例如:他因为念及家乡族人生活的辛苦,寄回家乡种子,希望透过耕种的收益,改善族人生活,他还出资与兄长在家乡兴建学校,希望家乡子弟可以藉由教育,像他一样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为社会国家奉献。

 

林语堂走出漳州群山环绕的家乡,在国际的文坛发光,就像当年的苏东坡离开群山簇拥的四川眉山,璀璨了中国的文学史,而伟大文学家的一生,辉煌卓越的不仅仅只在于其成就,更来自于对生命与自然的体悟,为了深入认识苏东坡,林语堂对他的认识是全面的,从林语堂在故居书房架上的藏书,可以看出他对认识苏东坡做足了功课:北宋是个儒释道昌盛的时代,苏东坡的朋友更是遍及各个领域,所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想要认识这位天才横溢、交友广阔的文人,实在不简单,除了作家作品,还需要了解这些思想背后的哲理与他广泛的兴趣,于是,在林语堂的书架上,我们可以看见《论语》、《老子》、《庄子》的书,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国佛教研究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哲学史》、《中国绘画史》等等,林语堂做足了功课,也从生活中呼应苏东坡的生活哲理,才能在多年之后,写出这么一本不一样的苏东坡传记文学佳篇,相较于传统传记文学与研究论文的严肃画面,林语堂让我们看见苏东坡鲜活有趣的一面,而他也透过林语堂鲜活有趣的阐述,让我们体会苏东坡发自于生活中深富理趣的篇章,当我们翻开《苏东坡传》,仿若跟着他一起走过那个文学璀璨的盛世,与当时每一个与苏东坡交会的时空定格,若不是林语堂融会贯通苏东坡生平思想与文章,让我从更高的视角明白理解,我们多半人恐怕都还得在他的篇章句读中兜圈子,诚如苏东坡所言: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士不能辨。对于苏东坡而言,林语堂就是那解惑达理的高人逸士,我相信,《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花费最多心智与时间的著作,也是让他获得最多快乐的一本书,当他用学识与生命体悟苏东坡的一生,这本有趣的书,也将陪伴着许许多多喜欢苏东坡的人,度过阅读的美好----苏东坡用他的理趣,揭露天地自然的韵律,而林语堂则是用他学贯中西的智慧,带着我们认识苏东坡的生活的理趣与美好!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