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经典作家专刊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经典作家专刊
【柏杨】:柏杨与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 作者:崔庆蕾] 来源: [ ]

中国作家在美国爱荷华(徐迟、谌容、柏杨、张香华于美国爱荷华与聂华苓、安格尔等合影)

聂华苓致柏杨信(1984.5.7)             柏杨致聂华苓信(1984.6.22) 

聂华苓致柏杨信(1984.7.5)                  柏杨致聂华苓信(1984.7.21)

1984年,柏杨接到身居美国的华人作家聂华苓的邀约,请他赴美参加当年9月份开始的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此后,两人通过信件沟通、商讨相关细节,为顺利赴美做好了铺垫。这些信件后来由柏杨本人捐赠,收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信件真实记录了柏杨赴美前的相关准备工作以及聂华苓精心周到的活动安排。几封通信拉开了柏杨赴美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的序幕。以下为几封信的原文:

聂华苓于1984年5月7日致信柏杨。

柏杨:

英文邀请函,另寄上。

你们两位来爱荷华费用,由裴竹章先生捐赠五千元(包括你们的路费。一般作家只身来,丈夫或妻子不能来,因房子分配不够,且没人出路费)IWP(注:国际写作计划的英文简称)补上不足之数,大约也将近四五千元,是Paul Engel(注:中文译名保罗·安格尔,为聂华苓的美籍丈夫,诗人)向企业、私人募来之款。

(一)你们既来,就希望你们和其他作家一样,在Iowa(注:爱荷华的英文简称)留三个月,否则,裴先生就失望了,我们也失望。房子也不好分配。住公寓的作家们,都是如此。如只留一个月,就在外面另住了,当然,三个月之中,你们可到摩洛哥,或其他地方。不过,既来此,和世界许多国家作家多做交流,你们也会有兴趣,三个月之后,还可旅行。(IWP有人翻译)

(二)每位作家参加一次讨论会讲话,每星期至少有一次讨论会,作家都出席,但每次有一个题目,属于小说、诗、戏剧的题目,由几位作家讲话,然后讨论,你可否参加“报告文学”讨论?高信疆也将参加该讨论讲话,你可用中文写出、寄下,我们找人翻译成英文。报告文学已成为创作的另一种艺术形式。请就这个方向讨论;以及你自己的创作方式,主题……写好后,请寄下列名字,(地址和信封上一样)

Mr.Alex,chung(钟敬棠)

他是马来侨生,在台湾政大毕业,来美已读完硕士学位,搞翻译,他在IWP工作,你直接寄他,他就会处理,请早早寄他。许多稿子要翻译,高信疆只能九月在此,(他在刘绍铭那儿,威士康辛大学,就把他拉来一个月,不能住公寓,住在学校招待所,走路到你们公寓,沿河走,很美,也只需二十分钟。因此,讨论报告文学,就得在九月,翻译稿(英文的)在八月底、九月初就得完成。)

你若有任何问题,请写信给Alex chung(钟敬棠)即可,我会交代他一声。他晚上多半在家,他家电话号码*******,当然,在六月底后,你可打电话给我,或写信给我。

爱城是大学城,很美,来过的人,全喜欢,你们伉俪可以带写作计划来。我刚写完一篇三十万字的小说。

祝福

华苓

五月七日

柏杨接到此信后,于6月22日回信一封。

华苓:

我没有给钟敬棠先生写信,因为我想时间来得及,上月曾邮寄两包书,一包诗转送裴竹章先生,一包送你,那是一些热闹书,供你偶尔翻阅,对我这些年的拳打脚踏,有个印象,裴先生处,我已去函叩谢,但我仍弄不清楚他送的使我受宠若惊的五千元巨款,是怎么回事,以及我应不应接受,以及接受之后,我如何回报?

我和老妻的护照、签证、出境证,已完全办好,随时可以动身,我想八月二十五日左右到旧金山,三十一日到Iowa,对Iowa以及对IWP,就好像对月球一样,吃如何,住如何,研究如何,全为一头雾水,看了大函,仍不知道,大概要事到临头,才知道,由台去过的人那么多,从来没有人写过一篇报告,也真是怪,将来我会写一篇不仅为来人提供一个简图,也应让台湾地区了解这项贡献。

既有规定留三个月,我们就留三个月。十月份摩洛哥开世界诗人大会,我可能不去,由香华一人去,届时她再回美国,或由欧洲直接返台。问题在于签证,处处没有邦交,便处处寸步难行,现在正托朋友和旅行社到东京办签证,如办不好,到美国再办,如仍办不好,便什么地方都去不成。一住在意大利的朋友夫妇,坚邀我们周游欧洲各国,由他做东,可是,我们的护照要先签,差一天都不行,岂不困死。所以,至少我自己可留在Iowa三个月,不使你为难,而且,我也可休息眼睛。

关于“报告文学”,我正准备一万字左右的一份papers,七月初寄上,希望赶上翻译,高信疆是台湾报告文学的大法师,没有他,报告文学始终屈服在底层,经他大力,才真正百花怒放。他是一个奇才,对IWP来说,他参加要比我参加重要亦有实质的贡献。我跟他是好友,相信你们也会成为好友。这些时我正在游说他太太柯元馨女士也去,他太太是台北文坛女强人,一对了不起的夫妻档。

我猜想你是去了北京,计算也该回美。得知你写了三十万字的小说,又羡又急,我想你是走对路。我从去年(一九八三)起,开始翻译资治通鉴现代语文本,每月出一册,要四五年才能完成,其他什么全都搁笔。

等你旅途劳顿稍为休息后,再谈。

 衣洞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二日

对于柏杨的一些疑问,聂华苓在7月5日的回信中做了解答。

衣洞:

完成小说后,跑了一些地方。包括纽约,回来看到你的信。

裴竹章先生捐款,是“国际写作计划”(IWP)募款而来的,当然,他因你而慨然捐献,但捐款对象是IWP,由学校基金会掌管,并由学校基金会给他道谢函等,他缴税时可以减税,你不必有任何精神负担。而且IWP只担负你们一半的费用。

IWP的作家多半是国务院的“美国新闻总署”(在各国的美新闻处为分处)和IWP共同邀请,他们给各作家生活费旅费,但作家们的活动是IWP的事,与他们无关。自台湾与美断交后,这条路子就行不通了。Paul Engel向各方募集来的捐款,就用来邀请台湾的作家,或其他地区没有国务院grants(补助)的作家,或和各国当地文化、文学机构共同分担费用。每年来爱荷华的三十几位作家,是由各种不同的途径而来的。

裴先生的捐款是许多捐款中的一个小项目。你不要“紧张”。这是美国方式,一笑。譬如,前驻苏大使哈里曼,是Paul Engel忘年之交(哈里曼已九十多,见到七十五的Paul,拍肩呼“小子”。)他就每年捐款给IWP,还有些企业机构。IWP的工作,不仅请作家,也出过许多英文集子。翻译费就是一大笔,还请美国作家来演讲……这都是由爱荷华大学基金会掌管的。由Paul Engel募来的款子中偿付。

你与香华将住mayflava公寓,和其他作家一起,现已有三十几位作家要来,但只容得下三十位作家,因缺公寓。你们伉俪也许得和另一作家住一个公寓单元。只共用中间的厨房、洗澡间,一边一间房子和小书房,关上门就自成一体。希望你们不要介意。其他夫妇档也得如此。

来后你们得自己做饭。美式厨房很方便。此间有一亚洲新货店,中国食物来自四面八方,有香港、台湾、大陆的各种食物。豆腐等。每天都有。若只喜欢吃中国菜,方便的很。每星期IWP有人开车带你们去超级市场、亚洲新货店、卖酒店,去购买食物、酒类。

在此每星期有讨论会。各国作家欢(有时也是闹)聚一堂,讨论、争辩、吵架……但到后来,分手时,多半难舍难分。有的成了好友,有的成了“敌人”,但后者不多。

活动之中,也有一起到外面去旅行、参观的安排,作家自己也有自己的“计划”,若不想动,不想参加任何活动,闭门写作,也大有人在。总之,你们在此时,堂堂皇皇自由自在过“作家”的日子。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IWP在秋季时有一二十人工作,各管个人份内的工作,也有人做翻译。中国作家在此,我当然有点“偏心”,照顾更多一点。放心,你们来了,一定会很快活。

八月三十一号到爱城,很好。我已嘱办公室的人为你们订票了。香华去摩洛哥,当然好,你若去,也好。

来时请带写作计划来,除了大家热闹的场合以及讨论会之外,剩下的时间全是你们的。这儿一个小小的大学城,却有三四百中国学生、教职员等。

有何问题请来信,我在家休息、懒散一阵子。春、夏天才写作。秋季的时间完全用在IWP上。

祝福。

 华苓

七月五日

柏杨收到此信后,于7月21日回信给聂华苓。

华苓:

你遨游归来,便给我写了封长信,谢谢。我和你的学生翔翎女士见过面,对IWP略有印象,她对你甚推崇,使我感到你在IWP中对中国人的一番苦心,并不为世人所知。《今日世界》那篇报导,似不够深入。我想,我回来后,我或香华,当会做一些其他作家都没有做的事。

奉上调查表(questionnaise)、自传(已译成英文,原是作者介绍),给你指定我关于报告文学所作的报告中文稿(英文译稿一星期后寄上)。

我还应该做些什么,请告。

 衣洞

一九八四,七,二十一。

几封通信都有明确的落款日期,在内容上均与柏杨赴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有关,赴美访问活动的相关细节基本都在几次通信中介绍清楚、落实到位。

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the University of Iowa,简称IWP)于1967年成立,由著名作家聂华苓及其丈夫、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Paul·Engle)两人创办,是世界首个由一所大学举办的全球性作家交流计划。该计划每年秋季举行,每期活动时间为三个月。从通信信息可以看到,尽管依托于爱荷华大学,但是项目的活动经费却大部分需要自筹,需要向企业或个人进行募捐,由此看来,该计划能一直延续下来实属不易,倾注了聂华苓夫妇的大量心血。成立至今,已有超过100个国家的1000多位作家获邀到访,在全球文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由于聂华苓的华裔背景,该计划与中国作家互动频繁,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有接近100位两岸中国作家访问过IWP,其中包括萧乾、丁玲、艾青、吴祖光、茹志娟、汪曾祺、王蒙、古华、王安忆、张贤亮、阿城、北岛、残雪、苏童、余华、刘恒、莫言、李锐、西川、孟京辉、白先勇、陈映真、柏杨、李昂、董启章等一连串响亮的名字,可以说,这是一个与中国当代两岸文学有着密切联系的世界性平台。

柏杨与聂华苓早在1950年代就已相识,两人均在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聂华苓在1950年代,曾担任台湾著名报人雷震的助手,主编《自由中国》文艺版。《自由中国》于1949年创刊,最初的发行人是当时身居美国的胡适。1950年代,雷震担任发行人和编辑者。《自由中国》坚持独立立场,对台湾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尖锐批评,而对于具有创新性的文艺作品则大力扶持。

聂华苓曾在《柏杨和他的作品》一文中阐述过自己的文艺立场:“我们看重的,是主题、语言、形式的创造性——纵令是不成熟的艺术创作,也比‘名家’陈腔滥调的八股好。”在她看来,柏杨的作品即是符合她要求的具有创新性的作品。1953年,柏杨在《自由中国》刊发了第一篇小说《幸运的石头》,之后,又接二连三地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作品,聂华苓的推荐之功显而易见。借着聂华苓这个“支点”,柏杨结识了一大批台湾地区的文友,比如林海音、夏济安、彭歌、琦君等等。后来国民党政府与《自由中国》的矛盾日益尖锐,1960年9月,主编雷震被逮捕,刊物停办,聂华苓远赴美国,几年之后,柏杨蒙冤入狱。两人一别就是20多年。此次邀请,是两个文友时隔多年的又一次相聚。

接到邀请函的柏杨正在努力翻译《资治通鉴》,1977年结束牢狱之灾后,柏杨重返文坛,有感于文言与现代文的隔膜,他决定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翻译成现代文,这是一项耗费巨大心力的文字工程,前后耗时达10年之久。在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王荣文先生的支持下,他以杂志的形式陆续将翻译后的内容分册刊出,起初预计每月一册,3年时间完成,共计约36册。后来由于译成白话文后的字数远超预计,因此,只好放慢了出刊的速度,改为两月一期,总册数变成72册,而实际的耗费时间,也由最初预计的3年,成为了10年。就在美国参加爱荷华“国际作家写作计划”的三个月期间,柏杨也没有停下这项工作,在活动的间隙埋头于翻译。

柏杨夫妇的赴美之旅得到了一笔意外的资助,资助来自于一位十分爱国的华裔商人裴竹章,裴竹章在美经营一家中式餐厅,这位一直生活在国外的华裔商人对祖国和同胞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对于柏杨更是怀有很深的敬意,听说柏杨要来,慨然相助,捐款5000元给爱荷华大学,用以资助柏杨等从台湾来的作家。柏杨对此是深为感动,甚至有些惶恐,因此,在信中他一再向聂华苓询问该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一再表达谢意。

按照聂华苓的安排,柏杨参加了“报告文学”组的讨论,与他一同参加这个小组讨论的还有台湾知名报人高信疆,高信疆曾担任《中国时报》副总编辑兼《人间》副刊总编,曾与陈映真合办《人间杂志》,是台湾地区具有极高声誉的报人,被誉为“纸上风云第一人”。从信中文字可以看出,柏杨对于高信疆也是非常推崇,对于他的贡献评价很高。柏杨与高信疆早就熟识,1982年,柏杨受高信疆委托,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层层阻碍深入泰国北部地区,访问当年在解放战争中战败退居此地的“孤军”,那时这一地区已成为武装割据、派系林立、毒品泛滥的恐怖之地,柏杨带着高信疆的这份托咐,毅然来到此地探访,给台湾民众带回新鲜的消息。

此次访问交流期间,柏杨在爱荷华大学做了一次著名演讲,题目是《丑陋的中国人》,这是柏杨的代表作之一,显现了他对中国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思索。但在演讲现场,柏杨却受到了“冷遇”,演讲中途,并没有掌声响起,会场一片沉寂,演讲结束,也没有人来索要签名,听众均悄悄散去。这也难怪,多数人都愿意听到赞美之音,而不愿听到反思之声,尤其是当自己也在反思之列的时候。不过,幸运的是,邀请单位并没有将演讲的录音带销毁,而是完整的给了柏杨。后来根据这次演讲录音,柏杨整理成文,收录在1985年底出版的杂文集《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

同柏杨一起参加此次“国际作家写作计划”的还有另外一位中国作家谌容,“文革”结束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迅速兴起,谌容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人到中年》是她的代表作。在美期间,爱荷华电视台对这两位中国作家做了一个访谈,由聂华苓提问,柏杨、谌容作答,节目录制好之后配上英文语音在美国播映。访谈中,三位作家在文学理念、文化立场上的不同凸显出来,柏杨深刻感受到由于隔离,大家在文化上已经有较大的隔膜,应该尽快打开沟通和交流的大门。

1984年底,为期三个月的“国际作家写作计划”顺利结束,柏杨、张香华夫妇与聂华苓、安格尔夫妇告别,返回台湾。这次赴美访学让柏杨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美国文化和文学,以此为参照,反思中国文学和文化。《丑陋的中国人》收录了柏杨几次访美期间的演讲稿,这种文化对比带来内心冲击是柏杨不断思考的力量源泉,是他海外访学的重要收获。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