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经典作家专刊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经典作家专刊
【茅盾】:茅盾与东南亚华文文学
  来源: [ ]

茅盾早已是蜚声中外的文学大家,他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渊源由来已久,这种关联逐渐被学术界关注。东南亚华文文学作家不断发现茅盾的深远影响力,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推移而淡化,反而日渐清晰明朗起来。因此有必要去探究茅盾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关注和影响,也挖掘出东南亚华文文学界对茅盾的评述,从而更全面地考察茅盾的历史地位。  

关注东南亚华文文学

茅盾十分重视和提携东南亚华文作家。他与东南亚的某些早期的华文作家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譬如与菲华作家杜埃交往已传为佳话。茅盾早在抗战时期就和杜埃结识。1948年为杜埃的一本反映菲华社会生活的散文集《在吕宋平原》作序,“郑重地向读者介绍这本书”。1982年又为杜埃回国后写作的文学评论专集《谈生活、创作和艺术规律》写序。对此,杜埃终生感念,深刻铭记茅盾的谆谆教诲和关怀培养。早年的杜埃还没有什么文名,而茅盾却已是一代文坛大师,如此谦和热情地提携后进令人佩服。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骆明在《茅盾与东南亚》一文中精辟地叙述:“虽然不能说如果没有茅盾的提及、茅盾的赏识,杜埃不会出人头地。但是最低限度,茅盾对于青年,对于后进,还是有关心、有赏识、有提拔的作用的。”白刃也是早期的菲华作家,在南洋期间喜爱研读茅盾的作品,回国后出版了表现抗日战争生活的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寄给茅盾,茅盾主动约谈他并在1950年为之作序,后又为该小说的再版题写封面。

即使到了晚年,茅盾也依然对东南亚华文作家倾注了热情。新加坡著名作家周颖南1979年还“有机会直接接受茅公的教益”(《怀念茅公》),茅盾通过郭风转赠其亲手书写的“《红楼梦》十二金钗画册”题诗第一首给他,这离他逝世只有一年七个月,可说是茅盾晚年的遗作之一。可见茅盾毕生对于东南亚华文作家的重视。 

茅盾对表现南洋社会文学作品给予肯定与支持。反映南洋社会生活的作品有两种,一种是东南亚华文作家写作的具有独特南洋风格的作品,另一种是中国现代作家表现南洋社会的创作。茅盾对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视。20世纪30年代,茅盾出版了新马作者林参天的长篇小说《浓烟》。诚如骆明所言,“《浓烟》的出版,在海外,在新马。如果不是第一,也最少是第二,而且一提到出版物,一定非提不可的。可见它的地位及重要性。”茅盾热情推荐杜埃的《在吕宋平原》,指出这些短篇不缺少“异域情调”,而且是“反法西斯战争时期菲列宾人民英勇斗争的一幅剪影。” 

茅盾还积极引荐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关反映南洋社会的作品,比如许地山的作品《命命鸟》、《商人妇》、《换巢鸾凤》、《缀网劳蛛》、《醒醐天女》、《枯杨生花》。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应沈兹九的邀约,在新加坡发表了《生活的一页》这篇文章,无疑是对当时新马刊物的一种支持,在当时的文坛还极为少见。他也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表现归侨的生活,《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脱险杂记》刻画了一位归侨青年的生动形象,从作品人物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的面影。 

茅盾牵挂关怀着东南亚华文出版事业。茅盾早年曾致力于文学理论和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是个著名的编辑,他深谙一个出版刊物对于文学发展的引领作用。他于1938年就发表了《〈南洋周刊〉及其他》,着重介绍了新加坡出版的《南洋周刊》和马来亚励志社联合出版的《青年月刊》,肯定了刊物在南洋文化运动中“无疑的将尽了最大的贡献”,“在南洋青年侨胞,当然是一种最有益的精神食粮。”同时高度称许了这些刊物的历史使命:“使侨胞认识世界,明了在战斗中祖国的一切,同时也使国内同胞认识南洋”。充分体现了茅盾对于东南亚文学发展方向的关注,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除了注视东南亚当时为数不多的出版物以外,他也时刻牵挂着国内书报在东南亚的发行与影响。1946年在接受菲律宾《侨商公报》驻港记者殊明采访时,不忘询问“海外文化的情形”,“他们对于国内出版的书籍的态度怎么样?”“那里对于国内的出版物销数大不大?”足见茅盾开阔的视野,将中国和东南亚华文出版事业联系起来,才有真正意义上双向良性的互动。 

在东南亚华文文学界的影响

     

茅盾作品已走向世界,尤其在东南亚享有崇高的声誉。抗日时期菲律宾华侨青年曾组织五月文艺社,研讨茅盾的《子夜》。新加坡新版的中学《华文》课本,就选用茅盾的五六篇作品,如《白杨礼赞》、《大泽乡》等。的确,茅盾的作品广受东南亚的好评与欢迎。 

东南亚报刊很早就刊发关于茅盾的采访,1946年8月3日在菲律宾的《侨商公报》上登载殊明的《茅盾先生会见记》一文,生动描绘了茅盾的音容笑貌,称赞他有“渊博的大学教授”风度,而态度是“温和的,诚恳与谦虚”,评价“茅盾先生所著的小说,是得到万千读者的爱好,海外的人民,对于他,也是非常的敬仰”。殊明也建议茅盾亲赴东南亚,相信“以茅盾先生如椽的彩笔,和细腻的观察体验必有伟大的收获。”茅盾也表示愿意。可惜始终未能成行。之后,《侨声报》记者西溪发表了《茅盾先生访问记》,对茅盾的外貌举止、性格爱好有了更细致地描述,举手投足间的异样风采跃然纸上。即使从未与茅盾谋面,也能从文章中领略一二。 

东南亚华文作家深深地喜爱和怀念茅盾。1981年茅盾逝世,新加坡《南洋商报》记者史凤发表了《文坛巨匠茅盾逝世》,评论道“茅盾的逝世是中国文坛和世界文坛的巨大损失。”既高度肯定了茅盾的历史地位,又为文坛巨星的陨落而扼腕叹息。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骆明在《茅盾与东南亚》(2003年)一文里也称许茅盾“在海外,最少在我们那个地方——东南亚,许多作家、许多读者,对茅盾是很了解的,同时对他也是尊敬的、敬佩的。”新加坡作家周颖南发表了两篇关于茅盾的文章:《怀念茅公》(1999年)和《茅盾文学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茅盾文学奖的重大意义》(2003年),热情颂赞了茅盾一生的历史伟绩,特别是对于东南亚作家的影响,充满高山仰止的敬重之情。他称赞《子夜》“不仅有高超的艺术技巧、鸿篇巨制的结构,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重大的社会意义。”肯定茅盾文学奖的设立使中国文坛从此有了权威性的评比和正确引导,鼓舞和培养了大批优秀作家……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也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茅盾及其伟大的作品永远活在东南亚华文作家的心中,他以自己伟大的人生和充满光辉的作品,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东南亚重视茅盾研究

东南亚各界一直对茅盾研究备加瞩目并提供支持。为纪念菲中建交十周年,菲华新潮文艺社于1985年6月2日在马尼拉举行文艺讲座,邀请厦门大学教授、茅盾研究专家庄钟庆发表“茅盾与中国作家”的专题演讲,“吸引了菲华各文艺团体及大批文艺爱好者出席”,堪称“菲华文艺界的一次盛会”(《菲华时报》1996年6月4日)。菲律宾的《世界日报》、《菲华时报》,《联合日报》,香港的《文汇报》等多家媒体多次反复报道,引起了各界对茅盾及中国现代作家的关注热潮,反响巨大。菲华作家江一涯、弄潮儿著文“盛赞茅盾的创作成就”(《世界日报》1985年6月14日)。也有的菲华作家以为“若以作品而论”,茅盾“可称为大作家”。 

 新加坡、泰国近年来也积极支持茅盾的研究事业,出版了茅盾研究专著。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了厦门商报副总编陈天助的著作《茅盾与新文学精神》(2006年)。泰国留中大学出版社也在2009年出版了厦门大学东南亚华文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楚的《茅盾丁玲与新文学主潮》一书,2011年出版厦门大学教授庄钟庆的著作《茅盾的文学风格》。几部著作都引起国内外茅盾研究者的关注与好评。 

茅盾在有生之年密切关注着东南亚的华文文学事业,也曾倾力相助,东南亚华文文学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包括茅盾的文学名著滋养下成长起来;东南亚华文文学界也给予茅盾崇高的评价,给予茅盾研究大力支持。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史必将永远铭记着茅盾的功绩!我们期待关于茅盾与东南亚华文文学更多更深入的研究,这或许是历史的必然。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