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经典作家专刊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经典作家专刊
【茅盾】:茅盾及现代文学的经典意义
  来源: [ ]

经典是每一位作者自身思想与人生体验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作者自身的体验、思维的智慧、表达的艺术等,在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是高度个性化的,很少有几个伟大的作家是想着要教育和启发他人而写出伟大作品的,这应该是经典的首要价值和特点,因此,经典不在乎印行了多少次,出版了多少本,不在乎有没有人读有多少人读。决定经典的根本因素是时间和空间,而决定一个作家经典地位的则是他的高度和广度。 

从上述标准来看,茅盾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他的经典意义主要被定位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他的《子夜》往往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其二是他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倡导和实践,包括他早期对于自然主义理论的翻译和介绍,进而使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和创作逐步清晰并不断发展起来。当然,还有一点,就是以茅盾自身名字命名的长篇小说文学奖,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坛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奖之一,并推选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创作,形成了当代文坛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景象,这些都可以追溯到茅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然而茅盾作为一位经典作家,其在当代的命运却颇为坎坷,一方面是学界对于茅盾的评价开始出现诸多争议乃至尖锐的批评,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重写文学史的浪潮为代表,把茅盾推向了风口浪尖,例如批评茅盾的《子夜》过于强调所谓政治标准和正确观念的指导,缺乏作家自身的“主体性”,混淆了“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的界限,认为茅盾的《子夜》是“一份高级的社会文件”;另一方面,是相比较于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这些被不断重新挖掘、阐释的作家,大众读者对于茅盾的关注日趋冷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在当下市场中却没有获得太多的受众群体,似乎茅盾仅仅只是过时的、过气的作家,就像人们调侃经典的那样:“所谓经典,就是那些谁都认为伟大、崇高、而谁都不愿去读的东西。”因为所谓“文学性”、“审美性”的缺失,因为不受市场、读者的青睐,茅盾作为经典作家的地位开始受到质疑,在90年代的一些评价当中,甚至出现了茅盾被排除在经典作家的名单之外的情形。应该看到,这些新的研究和评价指出茅盾的创作中存在着一些意识形态化的问题,是有一定道理的,是不应回避的。经典作家和作品不是一切都是完美的,也会存在瑕疵,但并不能因此就否认茅盾在文学上的建树和经典意义。 

茅盾和许多经典作家一样,他的文学创作是有着自己的追求和个性表现的,正是注重个性,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巴尔扎克、俄罗斯的托尔斯泰以及美国的海明威等世界经典作家,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们的创作个性代表着自己所在民族的水准和品位,与市场、读者的喜好没有关系。时至今日,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是:茅盾的文学创作、思想究竟有什么价值?这些价值是否会因为时代的发展前进、不同文学理论热潮的兴起以及市场风尚的改变而被消解?实质上,对于茅盾作为经典价值的质疑,仅仅是当前社会对待文学经典态度的一种典型心态的反映,在人们逐渐回归文学自身的“文学性”、“审美”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当下文学也更多表现出了一种对于市场的趋同、对于读者大众的迎合。应该看到并且承认的是,当前“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对于文学的需求普遍只是强调文学的故事性、娱乐性,许多畅销通俗读物更加具有市场和读者。而与目前网络文学当中的奇幻、玄幻小说这一类畅销读物的受欢迎程度相比,真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的受众,仅仅局限在很少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群体之内。在这个生活节奏飞速加快、娱乐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寻求新鲜刺激、故事性、可读性更强的快餐文化自然成为了大众读者的首选,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人们越来越拒斥文学的思想性和深刻性,不再关心文学是否与时代共振、是否具有现实关怀的精神,文学不再是以往文学经典作品那样引导人们思考的精神读物,文学更像是消费时代当中的文化快餐消费。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再回过头来思考茅盾作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其最难能可贵、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茅盾一生在文学上取得的成绩是多方面的,他早年对于《小说月报》的成功改造,他对于西方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等文艺思潮、作品的介绍,他的《蚀》三部曲、《虹》、《腐蚀》等长篇小说创作,都成就了其独特的地位。而从商务印书馆十年、左联时期,到延安时期、新疆时期,再到建国之后,不同时期的茅盾也取得了不同的影响和成绩,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是茅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子夜》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在新出版的《茅盾评说八十年》中,除去纪念文章和研究综述之外,收录的主要论文共38篇,其中有17篇都是关于《子夜》的,所占比重很能说明问题:对于茅盾人们最看重的不是别的,还是《子夜》。 

《子夜》成就了茅盾的经典地位,决定了茅盾的在文学生涯的高度。早在鲁迅给曹靖华的信中,就有过对于《子夜》的经典评价:“国内文坛除我们仍受压迫及反对者趁势活动外,亦无甚新局,但我们这面,亦颇有新作家出现;茅盾作一小说曰《子夜》此书将来寄上,计三十余万字,是他们所不及的。” 这段话经常被人引用,却也常被人习惯性忽略而未曾深入思考分析。以鲁迅敏锐、挑剔的眼光,为什么对《子夜》推崇备至,要将《子夜》作为左翼文学创作的实绩,并加以肯定,这至少说明了鲁迅对于茅盾的《子夜》是认可的,也充分说明了《子夜》作为长篇小说在鲁迅心目中的地位。任何作品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会有瑕疵,但是之所以被鲁迅这样的作家所推举,最终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我们应该追寻探讨的是《子夜》这样的作品究竟有什么优点,在小说艺术究竟有什么贡献,而这些优点和贡献是巴金、老舍、沈从文所不具备的,才最终确定了《子夜》作为经典的意义。茅盾在《子夜》中以其史诗般的气魄、宏阔的小说艺术结构,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度关切和剖析,对于资产阶级命运、时代精神的现实表现和历史诉说,这些都是茅盾作为经典作家被反复强调和肯定的,所谓政治倾向过于强烈、人物形象模式化这些指摘,并不能成为掩盖茅盾这些优点的理由,而在当前的文坛,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的盛行,类似于新文学运动之前的通俗文学的大行其道,大量的奇幻、武侠、无厘头、恶搞这些文学文化作品成为了市场常态,这些文学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过度的虚幻、恶搞、与现实人生的脱离,让这些作品从一诞生开始就缺少了真正文学经典应该具有的真诚与厚重,茅盾《子夜》等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更是成为了当下这些文学创作的一种稀缺品格。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人类历史当中,真正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是极少的,大部分随着岁月长河的流转而消逝,只有那些经过了时光的陈酿和考验依然闪耀不朽光辉的才能成就真正的经典。最近几年,学界不断有人重新提起“《子夜》传统”、“茅盾传统”,实际上是对于这种当下文坛所缺失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一种呼唤,也恰恰彰显了茅盾文学作品在时代变幻发展中屹立不变的魅力。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茅盾在文学研究会时期就开始提倡并一直坚持的“为人生”的艺术,是不论处于什么时代,对于文学创作都是有指导意义的,是茅盾文学生涯的高峰,这也是经典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和所在。真正的文学经典,应该引导读者向其靠近,而不是反过来让经典向市场、大众趋同,无论是对于茅盾还是对于现代文学上的其他经典作家而言,都应该是如此。 

此外,还应该强调的是一个经典作家的广度问题,也是对于经典作家阅读和接受的问题。茅盾的经典意义不仅仅是《子夜》,他的《子夜》及现实主义创作,只是茅盾文学成就的最高峰,而读者通常接受并了解的,有时仅仅是这一部代表作品,并不足以代表一个作家的创作全貌。事实上,茅盾为代表的现代文学作家的经典意义远不止于此,长篇小说之外,茅盾还有多种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有些作品,从文笔的精粹、艺术的成就甚至思想的深刻来讲,并不逊色于他的那些长篇小说;在创作小说的同时他还写作了大量的散文,无论是抒情叙事的,还是议论文和杂文,都显示了茅盾内秀、敏锐的独有个性;而除了现实主义理论的贡献之外,茅盾的文学批评还涉及到自然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重视角,他的理论视野是开阔的,他的批评文字是丰富多彩而极富个性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去年组织编辑出版了一套中国现代作家新编系列丛书,笔者作为《茅盾作品新编》的编选者,在选取具体篇目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个更为完整更加全面的茅盾。因此,除了继续保留诸如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文论《从牯岭到东京》这些经典篇目之外,还收入了一些读者并不十分熟悉的短篇小说、散文和文论,并且将茅盾各个时期的书信、日记也收入其中,这些不同的文体、风格的创作真正才构成茅盾经典意义的全部。在足以展现茅盾主要代表作的基础上,尽可能补充一些人们不太熟悉但同样是茅盾经典作品的篇章,以期当下的读者对于茅盾及其作品的经典价值有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是编选者的初衷和愿望。 

以往读者对于经典作家的阅读和接受,渠道往往比较单一。以茅盾为例,大部分读者心目中了解的茅盾只是通过代表作《子夜》以及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散文名篇《白杨礼赞》,这实质上也是造成人们对于茅盾文学创作存有偏见的原因之一。对于一个经典作家的了解和评价,不能只通过一两部作品,如果使读者全面地接触茅盾的创作,会发现茅盾笔下存有的一个多向度的文学世界,《蚀》三部曲里塑造的鲜活传神的都市女性形象,现代文学史上难有作家可出其右;具有古典文学余韵的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则彰显着茅盾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深厚功力;三十年代茅盾与鲁迅在《申报·自由谈》上有大量的杂文创作,尖锐犀利的针砭时弊、对于黑暗势力的猛烈抨击,更是把杂文的战斗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更为难得的是茅盾创作之外还是一位优秀的文论家,理论与创作齐头并进。这些在学界看来基本的知识,但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说,却是他们鲜有接触和了解的,这也造成了他们不能完全了解茅盾的价值,对于茅盾存有一些偏颇的评价和看法。这样的现象在其他现代文学作家身上也同样存在,这与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在市场中的传播力度有关,也与时下浮躁的学习阅读心态有关。不断有新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新的选编版本出来,也反映了当下学人传播文学经典和引导大众读者的努力,因为只有全面的了解和阅读,才有助于避免对于茅盾及其他经典作家偏颇的评价,也更有助于现代文学经典在当下的传播与接受。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两个层面的价值和意义。一个层面是对于作家本身的研究,要涉及到作家的广度的问题,当然是越详细越好,越充分越好,越深入越好;另一个层面则是文学史的研究,涉及经典作家的高度问题,应该是越精粹越好,越凝练越好,越浓缩越好。文学史应该是越写越薄而不是越写越厚,一个民族如果有太多的经典,势必要被经典所压垮。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也许读者一辈子就读他的一两部经典就足够了,九叶诗人辛笛曾经引用法国诗人保罗·瓦雷里的话说:“我的诗,甘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而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读茅盾作为现代文学经典在当下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进一步认清到什么是经典,让我们再次看到经典与市场、时尚、大众之间的关系,这之间可能会也有契合,但势必也会有距离。文学经典很可能会是寂寞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其作为经典的地位和价值。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